韦英哲 王思静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在潮州市考察时高度肯定了潮州文化在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他指出:“潮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潮州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突出本土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魅力在校园绽放。
在潮之洲,培根铸魂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潮州是岭东首邑、八朝郡府,是潮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潮州文化作为潮州人的根和魂,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立足传统文化根基
潮州文化是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文化的子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潮州传统文化和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是潮州教育的优良传统。”潮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叶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更是鼓舞,证明我们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作为岭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潮州文化能否延续独特的魅力?如何在校园中形式多样地学习和传承潮州文化,从而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多年来,潮州立足传统文化根基,厚植文化自信,在探索中前进,走出了一条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增强了潮州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响应美育改革需求
2017年6月,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与广东等13个省(区、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提出要以相关项目建设为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潮州市教育局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美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2018年5月制定了《潮州市教育局贯彻落实〈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的实施方案》。近年来,在全市组织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锻造文化育人力量
潮州坚持文化育人,以潮州文化艺术为重点,大力促进潮州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积极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新样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传承和创新能力,激发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潮州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不断强化地方性艺术文化,加强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同时,积极挖掘潮州艺术教育资源,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多种形式推动“非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
潮水往复,起而行之
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教学、师资团队和实践平台,潮州通过社团、兴趣组、少年宫、第二课堂等形式,积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传承等美育实践活动。
开设足量优质课程
潮州推進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兼具标准化建设和创新性探索特点。
一方面,制订实施课程标准方案,各校对照课程标准,按照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指标体系开齐开足艺术课。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开设情况为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 4 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不少于 3 节,初中每周不少于 2 节;普通高中艺术课累计不少于 108 节;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累计不少于72节。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进课本、进课堂、进教研,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熏陶,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依托童谣这一传统形式,从童谣到乡土,从诵读到歌唱,开展童谣特色课堂;又如,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挖掘潮绣传统工艺艺术资源,开展潮绣技艺及潮绣展示、潮州传统文化图案创作、潮绣文创产品设计等活动。
在潮州市绵德小学的舞蹈室,一群女生翩翩起舞。每人捧着一个贴着“福”字的圆簸箕,伴着轻快的童谣,倾情演绎潮汕地区逢年过节做粿、蒸粿、吃粿的欢乐场景。
舞蹈所用的童谣选自《潮汕文化读本》。这是一部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文学教授陈平原,知名语言学家、“语保”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黄挺主编的潮汕乡土教材。2016年,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会批准为实验教材。
据了解,该读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理解程度,分为歌谣、故事、古诗三本读本,由富有乡土气息和儿童趣味性的经典童谣、故事与诗词,延伸出的一个个知识点,组成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
作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绵德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童谣课。校长蔡小青介绍,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学校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童谣合唱节,每个班级都要上台进行表演。
随着童谣进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如何唱响童谣并引导学生走进童谣的意识愈发强烈,也越来越成为师生们的共识。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副教授曾雯以《潮汕文化读本》内容为歌词,开展童谣歌曲创作,以传统童谣的现代演绎为重点,编辑出版了《潮汕童谣音乐创作与表演设计》,各校以该书童谣歌曲为音乐课补充教材,提高了潮州童谣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枫溪瓷都实验小学童谣课上,教师突破常规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朗读到吟诵、表演,并在传统童谣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童谣的创作。
学校近年来策划拍摄了《潮州八景好风流》《南风去了东风来》《打呀打铰刀》等潮州童谣歌曲MV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还登上了学习强国、潮州电视台等平台。
枫溪瓷都实验小学校长陈英说:“文化传承要有创新手段,我们拍摄童谣MV、把童谣搬上舞台,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更直观深入的体验。”
在饶平县中心幼儿园,布马舞传承人、园长高秀贞带领教师在园本课程的探究中,把布马舞的起源、发展、象征、动作、阵型、道具、服饰等文化知识列入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形成特色园本课程。
搭建实践展示阵地
近年来,潮州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学校美育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配备。各校持续推进课室、画室、音乐室、艺术图书室等硬件建设,美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同时,积极推进美育资源配置适度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17年以来,全市共新建7所农村学校舞蹈教室。
为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潮州开展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组织调研组到各校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调研指导,对参展学校实践工作坊给予实地指导。目前,共创建了24所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按照你的想法,把你最想要做的、最想表达的捏出来。”在湘桥区城南小学的陶艺工作坊里,罗炎平正在给五年(1)班的学生上主题为“海底世界”的陶艺实操课。罗炎平是学校从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聘请的导师,他一边动手示范一边引导学生,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两条栩栩如生的“小鲸鱼”。
罗炎平熟知陶瓷制作的各个流程,来到城南小学后,他一步一步地摸索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点一点地帮助学校建设陶艺工作坊。
潮州市第一个连续两次陶艺作品获得国家级比赛奖励的学校、第一个有电窑烧制陶艺作品的学校、第一个将陶艺课编进课程的学校、第一个有陶艺校本教材的学校……15年来,城南小学的陶艺课程稳步发展,参与人数从30人到450人,场地也从1个空置的陶艺教室发展到约140平方米的工作坊,包括陶艺教室、陶艺展厅、电窑室、上釉室等。
如今,城南小学将陶艺课程分为普及课程和特长班课程。普及课程从四年级开始,每周一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特长班课程则是挑选对陶艺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每年大概有30个学生,导师会带着他们认识陶艺制作的全流程,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罗炎平看来,“陶艺教育其实是审美教育,引导孩子们创造美、表達美”。
最让罗炎平自豪的是陶艺教室上粘贴的两张证书,分别是《三英战吕布》和《梁山好汉》两个学生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的证书。“去年2月,我们的陶艺特长生第一次出征国赛,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当时我们另辟蹊径,将陶艺与历史演义小说结合,制作了《三英战吕布》,捧回了最佳制作奖,作品还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指着墙上的证书,罗炎平介绍道。
除了城南小学,枫溪区枫溪小学、枫二小学等学校也结合潮州的陶瓷特色,多方筹备陶艺室设备,引进和培训师资,开设陶艺特色课程,开发陶艺校本教材。
在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则有一座1000平方米的工艺美术楼,这里是集工艺美术教学、实训、研发、体验、作品展示、非遗直播、文创设计、创新创业、创客教育、技术人才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目前,已建立了潮绣实训室、潮州手拉壶、泥塑多功能实训室、潮州木雕实训室、潮彩实训室、潮州麦秆画实训室、非遗直播室、文创工作室等。
这些分布在各所学校里的实训基地、工作坊、音乐室、舞蹈室,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场所,为师生提供了实践和展示的平台,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进名家名师资源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独特的节奏与多元的表现,成为新时代追溯潮州文化的鲜明注脚。
枫溪瓷都实验小学是潮州市第一批“潮州大锣鼓进校园”试点学校,自2014年创立学校锣鼓队以来,在培养学校锣鼓生技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受到锣鼓文化的熏陶。
为确保潮州大锣鼓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学校特邀潮州新一代“鼓王”丁泽楷到校任教。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锣鼓“小达人”,为学校艺术教学、文化塑造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学校已将潮州大锣鼓打造成为传承潮州文化的特色项目,并且展现出了与大锣鼓音色相符的发展声势。
丁泽楷说:“学习潮州大锣鼓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配合演奏过程中,培养了默契,也激发出向上、激昂的精神。”
枫溪瓷都实验小学锣鼓队在潮州市中小学校园大锣鼓比赛、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屡获佳绩,一曲《骏马奔腾》获得潮州市第二届校园潮州大锣鼓比赛特等奖,并代表潮州市在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成果交流活动中亮相表演,受到广泛好评。
在潮安区金石镇龙阁小学,学生们正在表演铁枝木偶戏。小戏台被缓缓推出至舞台中间,垂下的幕布刚好挡住了表演者的面孔。他们手持铁枝操控木偶,表演《井边会》《桃花过渡》《潮州大锣鼓》的经典片段。
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是潮州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剧类。
为了把这一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2014年10月,龙阁小学把潮州铁枝木偶戏引进校园,成立潮州铁枝木偶戏实践工作坊,邀请国家级铁枝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陈培森为代表的专家团队担任专业教师,成立助教团队,组织学生开展潮州铁枝木偶戏表演技艺的学习培训,至今已培养了300多名学员。
学校从四至六年级选拔学生进行培训,为了使教学更有实效,根据学生的表演水平,还把培训学生分成基础班、提高班和尖子班三个层次,每周一、三、五放学后,进行1~2个小时的训练。
“有时为了排练节目,我们周末或者暑假都会来学校继续训练。”这几年,陈培森几乎常驻学校。他从最基本的推、拉、提、拨、抖等动作教起,一点点带着学生了解、熟悉铁枝木偶戏这一传统技艺。
“我更加热爱木偶戏了。”“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节木偶课。”“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木偶戏。”“我要把家乡的木偶戏传承下去。”……在学校举办的以木偶戏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中,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对木偶戏的热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铁枝木偶戏,校长赖秋涌申报了“潮州铁枝木偶戏进校园的研究”课题,定期进行总结,交流体会、经验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编写潮州铁枝木偶戏校本资料。课题组还以铁枝木偶为主题,组织开展作文、摄影、绘画、手抄报等各种艺术活动,使木偶文化在校园扎根、传承、发扬。因铁枝木偶戏的校园传承特色,学校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2015年,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特聘省级潮绣“非遗”传承人佘燕璇进校园,为其设立大师工作室。佘燕璇为学校免费提供潮绣实训设备和师资,定期召开专题讲座,以亲身经历讲授做人学艺的经验与体会,对工匠精神做全面、细致的剖析,帮助学生了解潮绣技艺与文化精神,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
为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优势,佘燕璇还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开发文创产品,为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设计等教学环节,提供了真实工作任务,使课程讲授与学生学习的形式更丰富,教学内容更详实生动,也让课程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对潮州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良好平台。
除了佘燕璇,学校还长期聘请了4个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每个大师会配1个专业教师及1至2个学生助教,帮助大师熟悉课堂、开发课程、研发教材。“在这样的师资配备下,近年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欢迎,招收人数逐渐增长。”学校艺术专业部部长黄威说。
放眼全市,潮州完善美育教师配置,落实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班级数配备艺术教师,针对部分学校艺术教师缺编的情况,根据需要聘用有文艺特长的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术工作者指导建设学校艺术团体,并在确保专职教师配置的前提下,发展了一些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为艺术兼职教师;同时,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艺术教育课题研究,组织艺术教师基本功、论文案例,艺术课堂等比赛,提升美育教師专业水平。
举办多彩文化活动
潮州多层面多形式举办艺术比赛,拓宽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比如,举办校园潮州大锣鼓比赛、潮州文化原创艺术作品展示活动、潮州歌谣比赛和地方性音乐比赛活动等。
从2017年开始,潮州市教育局开展潮州大锣鼓进校园比赛,至今已举办了三届,各参赛学校积极排练,累计参赛队伍60支。
2019年6月,举办潮州文化原创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各校师生充分了解潮州历史文化,积极创编剧本,排练原创艺术节目并参与表演展示。
2021年2月至4月举办了“编织乡土记忆,传承歌谣文化”首届新编潮州歌谣创作比赛,不断拓展方言歌谣的保护、传播与传承途径。
连续两年举办地方性音乐比赛活动,各校通过学校社团、校本课程等方式积极开展广东音乐、潮州音乐为主的比赛选拔活动,并选送优秀作品参赛。
潮流涌动,向美而行
潮州开展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具有潮州艺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努力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各校创建文化项目包括学书法、舞狮、舞龙、潮绣、童谣、潮州大锣鼓、布马舞、陶艺、嵌瓷、铁枝木偶、竹编艺术、麦秆画等14个项目。同时,开展“潮汕方言童谣音乐创作研究”“饶平布马舞进校园的探索与研究”“潮州传统文化背景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探索潮州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以饶平为例,饶平黄冈镇霞西小学、饶平县中心幼儿园从实际出发,通过合作交流和课程活动等系列教育专题传承饶平布马舞,并把它与特色学校创建融合,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不断充实和拓展布马舞的艺术文化精髓,壮大布马舞队伍,扩大布马舞文化的辐射区域。饶平县东山镇双罗小学按照“竹品兴教、励学育人”的办学定位,着力于打造以竹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条件,聘请校外竹编艺人到课堂讲学,指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竹艺,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让竹编艺术得以传承,也让青少年学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之美。
作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湘桥区意溪中学很早就开始探索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的路子,深挖当地浓厚的武术散打、舞龙舞狮和潮州大锣鼓文化基因,打造学校传统艺术特色教育品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培养出世界武术冠军陈家畴及一批优秀体育尖子生,学校武术队、龙狮队、大锣鼓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比赛,收获了众多金牌和荣誉,多次受邀请参加国际潮人联谊会等省级、国家级各类会议、庆典的表演。
潮州市教育局还积极组织开展师生艺术赛事,通过比赛展演提升艺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2018年以来,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并推送优秀节目参加省各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共获得省、市、县(区)级优秀组织奖6项,师生省奖368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72项。
2017年至今,潮州共创建了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7所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7所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00所潮州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0所“潮州大锣鼓进校园”试点学校。
伴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推进,全市学校逐步形成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师生们向美而行,在文化的浸润下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了解潮州文化,助力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潮州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