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伟
不买车、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低欲望、低消费,这就是一些人——据说多是“90”后所谓的“躺平”。“躺平”现象甫一进入人们视野,就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躺平”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躺平”者生活颓废、不思进取,甚而至于以“可耻”论之。我却以为,弄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躺平”比评价“躺平”的对错更重要。
要弄清这些人为什么“躺平”,首先得弄清楚,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愿意“躺平”吗?就拿90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中学时代万马奔腾涌向高考的“独木桥”,毕业后千万骑竟逐就业的“赛道”,侥幸胜出者虽然拿着还算过得去的薪资,却往往要过着“007”“996”的日子。大部分“泯然众人矣”的年轻人只能在囊中羞涩中生活。别说动辄数万元一平方米让人望而生畏的房价,就是“出有车”也只能存在于梦想中。有车有房的日子倒是想啊,可能吗?至于结婚生子,那更是需要有“强大”经济基础支撑的“上层建筑”,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无车、无房、不能婚,这不就“躺平”了吗?
当然也会有一些曾经努力奋斗的人愿意换一种生活方式,以曾经的奋斗为资本,以“躺平”的方式“歇歇脚”。曾经有一篇网贴,标题特别吸引人眼球——《上海一对夫妻7年前早早躺平!不工作!没孩子!不交际!全年只花2万块》。即便是对于这些人,我们同样需要关心一下,他们为什么要停止奋斗、选择“躺平”?是残酷的职场竞争让他们心生厌倦,还是长期的“007”“996”工作模式让他们的职业生涯难以為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月收入维持在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低收入群体至少也得数以亿计,这些低收入群体怎么敢幻想“食有鱼,出有车”?要过日子只能低欲望、低消费了。从这一方面来说,在中国有数以亿计的人其实已经被迫“躺平”。既然是无可奈何地被动“躺平”,就不能轻易给这些人戴上“不思进取”或“颓废”的帽子。因为“躺平”可能只是这些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不代表这些人不向往美好的生活,不代表这些人不愿意奋斗。相反,我倒是觉得那些低收入的环卫工人、保洁员、家政服务人员等等,恰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奋斗着。
人们常说,没有一朵花儿不向往阳光。同样,没有一个人不渴望美好的生活,没有一个人不期待在社会上体面地行走。对大部分“躺平”者来说,“躺平”是因为他们的现实中缺少“站直”的选项,导致他们想“站直”却力不从心。对这些人而言,“躺平”何曾是他们的理想,所谓“躺平”无非是他们对个人现状无奈的自嘲和揶揄。
一棵庄稼长得不好,可能是这棵庄稼有问题;当一大片庄稼都长不好,就有可能是土壤的问题,就需要看看是不是土壤里缺乏让庄稼长好的养分。如果不解决土壤问题,一味地怪庄稼“不努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任你再怎么责骂,都于事无补。同理,“躺平”现象能在社会上引发激荡和共鸣,也应该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与其对“躺平”者不由分说地横加指责,不如多给他们一点感同身受的怜悯和关怀。或许,面对“躺平”,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下大力气解决阻碍人们“挺立”的系统性时弊,创造人人“挺立”的社会环境。唯如此,才能给人“站直了别爬下”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