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婚姻修补师

2021-01-07 14:01曹怀宁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消费观夫妻婆婆

曹怀宁

| 策划人小语 |

以前的人,电话坏了,修一修;毯子破了,补一补;夫妻吵架了,忍一忍。现在的人,手机坏了,换;电视坏了,扔;老公老婆感情出问题了,也不再想到去修补,干脆离婚就好。

其实,有些濒临破碎的婚姻,并没有涉及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只是鸡毛蒜皮累积成了陈年旧疾。但很多人却选择与对方一刀两断,甚至到婚姻之外寻求解决办法。

本期策划,让我们聊聊婚姻里那些不大不小却如鲠在喉的艰难时刻,勇于当婚姻的修补师,治愈自己,也治愈婚姻。

周末,我和老公商量:“咱出去玩一趟放松下吧!”“我年假都用完了。”老公头也没抬地玩儿手机。我继续磨他:“请几天假呗!咱们去海南。”

“我到南方就长湿疹你不知道吗,和你闺蜜去吧!”我讪讪地进了卧室,倒在床上揉着脖子,突然想起一句话:“中年女人,除了没人疼,哪都疼。”说的不就是我吗?

我和老公结婚10年了,岁月不是杀猪刀,而是大变活人—恋爱时的“热水瓶暖男”变成了一根“已婚木头”。当年异地恋,衣服鞋子唇膏护手霜,他都无微不至给我寄过来;每次我去他的城市找他,他都要把我送回来,再买半夜的返程票回去;我喜欢南方,他把蜜月选在了海南,那时候他怎么不过敏呢?如今,我过生日什么礼物都没有,几乎不陪我旅游,天天玩儿手游不做家务,甜言蜜语更是想都不要想。真是天与地一般的差别,也许这就是中年夫妻的常态吧。

年底超级忙,加班结束竟然已经零点了。深冬夜冷,我裹紧衣服打出租,左等右等都打不到车。想让老公接我,但他肯定不乐意。唉,找个宾馆凑合一宿得了。刚这么想着,我接到了老公的电话:“挣钱不要命啊?赶紧出来,我快到了!”

20分钟后,我见到了老公,坐在车里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看我冻得直哆嗦,他调高了空调温度。回来的路上我俩谁都没说话。

你知道吗?其实我们都会忍不住在亲密关系中抱怨、不满,甚至指责。

这是因为我们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安全,所以让自己部分退化成了孩子,孩子是最简单直接的,想吃什么直接拿,想要什么直接说,不被满足就嘟嘴。虽然早已成人,但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残存着这样的念想,当建立起亲密关系并自认为关系稳固之后,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伴侣身上,希望对方能够无条件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变回孩子。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无论是哪种情感,蜜月期终将消逝,而如何在平淡的日子里过得舒适,才是婚姻后半程的重要课题。同时,我们需要理解一点,婚姻对每个人而言,重量是不同的。婚后,很多人会将经营婚姻的重点从单纯取悦对方转移到扛下照顾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重任,而很多人却依旧很看重对方嘘寒问暖,并以此来保持感情热度。

这两者都没有错,但是当对方与自己的模式有较大差异时,就要学着尽量去找二者的平衡点。柴米油盐与甜言蜜语,你更在意什么,就认真地跟对方谈谈:告诉他你的渴望,也问问他的需要,并表达出自己愿意去做的心意。别抱怨,更别憋着,还要多看到对方的付出和努力。上面这个例子,虽然妻子觉得丈夫成了“已婚木头”,但是丈夫主动在深夜来接妻子,这比甜言蜜语更加实际。当感受到彼此看见和付出的态度时,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才会越来越好。

老公11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那之后婆婆没有再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这坚韧又能干的婆婆,我挺佩服。我结婚时她不给办婚礼,我怀孕了她说不帮忙,我只能选择接受。

生娃那天,老公没提前通知婆婆,等娃落地了才告诉她,婆婆到医院直冲到我病床前,问我对她有什么成见,怎么生孩子这么大的事儿都不提前告知她?我语塞,婆婆头一扭就走了。第二天出院回到家,却发现灶上炖着鸡汤,地面一尘不染。我当然不能再生她的气了呀!

婆婆嘴上说不带娃,但每周都会来家里一两次。孩子穿得太少、哭了怎么不抱、说话声音大……她一直在教训我,听起来这孩子是她生的。我跟老公发泄,但他来回就一句:“唉,我妈就那样儿!”好吧,他是哪队都不站。

孩子3岁,婆婆说她能教,不用送幼儿园。老公反对无效就装哑巴,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出言顶撞:“我告诉您,这事儿您说了不算……”我趁机把之前的怨啊仇啊一股脑儿全撒出来了。

婆婆被我的怨气惊呆了,说再也不管了,以后送东西、接孩子,她都不来。事儿虽然过去了,但老公关键时刻没帮我的事,我可记着呢,有时吵架翻旧账依旧恨得咬牙切齿。所以说婆媳矛盾,千万别把期待全放在男人身上。

你婆婆对你们的爱是别扭的,产生矛盾在所难免。人是很难被改变的动物,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质疑甚至否定对方的做法。因此很多时候,家庭成了个“不讲理”的地方,谁脾气大、谁更可怜、谁资源多,誰就说了算。但这样就会隐隐堆积很多委屈、愤怒与不甘,最终酿成大矛盾。

因此,夫妻首先要互相理解和体谅:你和面前的这个人,身上都有着与原生家庭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婚是两个家庭的融合,而不是把两个人分别从原生家庭中挖出来摆在一起。轻易搞站队,任谁都会有被“撕扯”的感觉。所以夫妻一定不要各自为政,只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要彼此信任,多体谅对方的“难”。然后尽量求同存异,在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双方父母上达成共识。一旦有一方偏离了“约定”,必须积极沟通,弄清楚对方有什么苦衷,才能更好地磨合。

如果矛盾实在难以调和,夫妻俩就必须共同商议如何取舍。两害相权取其轻,假如因为金钱或带娃不得不仰赖父母,那么有些矛盾和委屈就必须承受,因为这是咱们要让小家更好的代价。如果你能看清这一点,心中的委屈和小伤口也就能更快愈合了。

女人累,男人也不轻松啊……当男人难,当老公难,当爹更难。无论我多辛苦,我老婆都不领情。有时我加班精疲力尽,才进门老婆就埋怨我:“晚上儿子一直找你,孩子学习不管,你这个爹怎么当的?”真是挺委屈,公司又不是我开的,我得做完工作才能下班。孩子的衣食住行我都管,一分私房钱都没攒。虽然平时忙碌,但周末两天我把家务都包了:做饭、打扫、送孩子……我这个爹当得怎么不好了?

为了消除老婆的怨气,我主动提出晚上陪孩子背单词。坚持到第4天时,同事约我喝酒。我小心翼翼地和老婆商量:“今晚要不你陪孩子背单词?”老婆阴阳怪气地说:“呵呵,儿子来,妈陪你背单词,你爹又不管你了……”

你们夫妻俩的矛盾可以说是现在婚姻中最普遍的矛盾之一:到底谁干得多?如果夫妻双方都在工作与生活中疲于奔命,却怎么都不讨好,那么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你们都把付出当成了索取的资本,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埋怨对方。

真正的婚姻好战友,要先确定彼此的能力与实际情况,才能制订协同作战的计划。如果老公擅长陪孩子运动,那就不用他听写单词;如果老婆已经加了好几天班,就不要埋怨她为什么不哄娃睡觉。经营一个家,谁都有忙的时候,你没空儿时我主动顶上,下次我忙时,回家才能看到你无怨无悔的笑脸。

而且,付出与获得的量千万不能精确计算,差不多平衡即可。如果非要掰扯得那么清楚,那么对你来说,开个会计公司似乎比结婚更容易一些,你也会一直因为“对方做得太少”而纠结,心病不断。

在消费观上,我和我老公就是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所以常常火星撞地球。

我属于精打细算型的,买条毛巾得货比三家;我老公去趟商场,一件新款皮夹克就把我省了几个月的钱给祸祸没了。他还嫌我买的东西没用,不如买新款电子产品或者投资……每次吵架,我都觉得要过不下去了,他一点儿都不让着我,还说我小家子气。他总说人活着高兴最重要,那钱都花完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怎么高兴?

结婚4周年的前一天,我们就为出游住什么酒店大吵一架。“还出去玩什么玩,离婚得了!”那一刻我失望极了,大手大脚的人让婚姻充满风险,他以后要是借债,我是不是还得替他还债啊?我气得开始上网搜离婚协议书怎么写。

一个小时后,可能是气头过了,我有点儿想哭。手上用着的笔记本电脑,正好是我们刚恋爱时刷信用卡买的,7年了依旧流畅无比,丝毫不卡顿。当时我就跟他吵过架,觉得他浪费,但他对我却不抠门,买的东西确实也禁用……

这位亲,请不要小看消费观差异哦!一个人对待外部世界、他人与自己的态度,都会在消费上展现出来。因此,改变消费观的难度不亚于改变性格。在指责下,人都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三观。所以通过抱怨、吵架等施加激烈情绪的方法,对方也许短时间内会妥协,但时间长了就会听一套做一套,以其他方式来对抗。

如果双方的消费观并没有明显好坏之分,只是模式不合,那么夫妻俩可以做个约定,各自划分一些领域实践自己的消费观,比如食品和日用品上妻子说了算,数码产品和家电由丈夫说了算,另一方接受并享受就好了。这时候双方就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去感受,没准儿还会发现对方消费观中好的一面。

如果你真的觉得对方的消费观有些极端,那就放任他感受一下太抠或太浪费带来的痛苦。当他一次次承受自己的消费观导致的坏结果时,才能产生改变的动力。

然而,这样的“试验”必须事先平静约定好,而不该事后赌气甩锅。举例来说,如果觉得对方花钱太大手大脚,就可以与他约定每月交一定的家用,剩下的他自己支配,当他感到非常捉襟见肘时,自然会开始节俭。

周六上午我哭着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妈!我想离婚,上班照顾家伺候孩子,刘炳却天天跟我唱反调,我过不下去了!”我妈一个劲儿地劝,我也消了气,静下心来一想:其实我俩的矛盾,绕来绕去就一个问题—闺女。刘炳是个好男人,忠诚能干又大方,因为孩子离婚确实可惜,可是这架吵得太让人吃不消。

我接闺女下钢琴课,顺道在路边买了个手抓饼,娘儿俩吃得眉开眼笑。一回家,刘炳做好了四菜一汤等在那儿,闺女吃得太撑,一口都吃不下。刘炳再三追问吃什么了,孩子把我招了出来。他大发雷霆,数落我不心疼孩子,就知道给孩子吃垃圾食品。

我不心疼孩子?平时吃穿住行谁管的?功课谁辅导的?兴趣班谁陪着去的?无论我做什么决策,他都得上来评头论足一番,又不是教育专家,哪儿来这么多见解要发?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觉得“尽力就好”,甚至有点无为而治;刘炳却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满满严格执行,何必让孩子活得那么累呢?

我心疼孩子,也心疼我自己。每次因为教育问题跟他吵架,我都会失眠很久,他可倒好,沾床3秒就打呼噜,气得我更睡不着了。

孩子身上承载着父母的另一种人生理想。你呢,渴望简单安稳的小确幸,而你老公则想让未来更绚烂。如果有人阻挠自己实现人生理想,我们都会愤怒。因此,育儿理念不合确实挺影响夫妻感情。

但这真的是无解的吗?不。当我们在坚持自己的理念时,可以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念?也许是经历过疾病与剧变,也许是工作中持续的原地踏步,也许是年少时不得不放弃的梦想……当这些被看见、被理解、被修通时,大人对于教育孩子的执着才会减弱。

因此,当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吵得不可开交时,不如先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即使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也还是要商量着来,育儿需要合作,不要互相拆台。对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之间相互尊重,比任何分歧本身的输赢都重要。

然而,在治愈自己、修补婚姻之前,我们先要判断一下这桩婚姻是否值得修补。这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考察双方自主改变的意愿与能力。

意愿是指夫妻双方是否发自内心地想为这段婚姻而努力。这就意味着,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想要治愈婚姻中的伤口,就不要期待自己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或者觉得自己一点儿都不用改变。

能力是指夫妻双方的心智、性格是否能达到对方的底线。如果对一个妻子来说,她对情感沟通的最低需求都超过丈夫的最高水平,那么这两个人就算都很愿意继续磨合,恐怕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这世界上不是随随便便两个男女凑在一起都能磨合成夫妻的,性格有时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合适。

那么,如何评估意愿与能力呢?如果在双方严肃且认真约定的口头或书面协议中,某一方屡屡难以做到,那么我們就需要好好考虑,对方是不是意愿不足或能力欠缺。我们评估这两点,不是看对方怎么说、怎么想,而是看他怎么做。

猜你喜欢
消费观夫妻婆婆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如此婆婆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