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欧投资环境会迎来变化吗(焦点话题)

2021-01-07 04:17刘明礼
环球时报 2021-01-07
关键词:中欧欧洲企业

刘明礼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长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净接收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随之增加。这在中欧经贸关系里面也得到体现。最近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引发全球关注,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日益增加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对欧直接投资较为有限。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彼此经贸联系紧密,欧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投资问题上,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等原因,中国主要是接收方。2006年左右兴起的关于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主权财富基金,虽在全球引发热潮,但却未能引发欧盟的强烈兴趣。欧洲国家经过讨论形成的主流意见认为,它们对一些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了解有限,担忧背后可能隐藏某种政治或战略意图,进而在政策上较为保守。中国的资金也没有趁着这波热潮大量进入欧洲。

第二阶段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出现爆发式增长。金融危机下,欧洲国家普遍面临严重的公共财政困难和经济下滑压力,对来自中国的投资,看法也更为务实。同时,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一些成功投资案例,比如中远集团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也帮助中企受到更多欢迎。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420亿美元,8年间增加了50倍。

第三阶段是2016年之后,伴随欧洲相关顾虑的增加,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持续下滑。根据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的数据,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在2016年到达峰值后,伴随欧洲国家以及欧盟层面对外来投资审查机制的陆续出台,投资数量逐年锐减,2017年到2019年三年间分别下降到292亿、174亿和117亿欧元。预计疫情下的2020年很可能进一步下降。2020年4月,即便在疫情肆虐、欧洲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仍在提醒成员国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支持,以警惕中资趁机收购的“威胁”。

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对欧直接投资正面临快速增长后的困难局面。与上一轮的欧债危机期间欢迎中国投资不同,如今经济艰难的欧洲更多表现出的是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疑虑和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受关注的中欧投资协定,对于未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应该是重大利好消息。

首先,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将拥有更多法律保障。欧盟是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也支持全球化和经济开放,但在某些领域,对中国资金进入仍有较强的保护主义倾向。比如2018年8月,德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烟台台海集团对德国机械制造商莱菲尔德公司的收购。同年,德国政府还阻止中国国家电网入股德国电网运营商50赫兹公司。而根据中欧投资协定,欧盟的制造业、能源、基础设施领域都将对华开放,这无疑有利于减少投资壁垒和不确定性。在新能源电池、数字技术等领域,中国企业也具备一定优势,庞大的欧盟市场意味着新的商业机遇。

其次,投资协定理顺了体制机制障碍。欧盟对华投资加强审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谓的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问题。有欧洲研究机构的报告认为,201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68%的投资是国有企业行为,说这些企业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已经引起欧洲官方的“不信任”。还有统计数字显示,国有企业曾主导中国在欧直接投资。2010年到2015年间,国企投资比例超过70%,但之后这一数字出现波动,2018年降到41%,2019年进一步降到11%,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中欧投资协定就国有企业问题达成一致,有利于改变过去双方相关解释“各执一词”的情况,减少分歧和投资障碍。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双方有很大合作空间。中欧都是巴黎气候协定的坚定支持者,也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方面做出新的具体承诺。欧洲一直关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中长期最优先的战略目标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一靠理念,二靠技术。双方在理念方面的共识已经具备,在技术方面,投资协定的保障也有利于双方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为了共同目标携手并进。

基于这样的现实,中欧投资协定将能帮助中企在进入欧洲市场时面临的困难局面中,迎来新的机遇。我们期待协定早日顺利落实,开启中国对欧投资新的时代。▲(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欧欧洲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建筑师行迹中欧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