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认猴人

2021-01-07 00:42孙正好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猴群保国金丝猴

孙正好

深冬时节,秦岭山间,鸟兽皆散。冷风怒吼,大雪漫天,气温只有零下10℃左右。李保国和同伴们穿着登山鞋,踩着积雪,拄着树枝,寻找那些“抱团取暖”的金丝猴群。

这一辈子,李保国似乎就干了一件事——认猴。他花了3年多时间,将猴引下树,认清了金丝猴的脸;又花了10余年,做行为观察,摸清了金丝猴的“社会结构”;如今,年近花甲的他,又和同事们忙着做“猴脸识别技术”。

引猴下树

假如从出生起,你就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住在一间大房子里。家里一应俱全,万事不愁;而房子外面,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千百年来,你们很少走出这间屋子。忽然有一天,外面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在门口放下各种各样的食物,引诱你们,你会出门吗?

19年前,李保国和他的同伴们,就是那群放下食物的“陌生人”。而“很少走出房间的”,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秦岭金丝猴。

秦岭金丝猴的祖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尤其是意识到有外来者时。所以,当李保国他们将几个苹果放在树下时,无猴下树。“严格来说,我们还不算陌生人。”李保国满腹不平地说,“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它们一点面子都不给。”

熟悉的陌生人,这又从何说起?

“一见人就跑!”李保国回忆说。自20世纪80年代末,从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的李保国,常跟着导师陈服官,到秦岭地区研究秦岭金丝猴的种群及分布状况。“一听有猴,我们就跟着向导翻山越岭去找,走了五六小时,没看5分钟,猴子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翻过山头,就不见了。我们又得满山找,找到了继续看,很快它们又跑了……”

整个90年代,猴子跑到哪里,李保国和同伴们就追到哪里。冬季,下着鹅毛大雪,在山林里找猴子,连路都没有,累得满头大汗。一旦停下来观察,又冻得直哆嗦。有时候,李保国甚至有些沮丧,“我这做的什么研究嘛,天天跟着猴子跑”。

抱怨归抱怨,还得接着跑,接着认。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李保国跟着陈服官带领的研究小组,基本摸清了秦岭金丝猴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然而,即便接触了10年,金丝猴见到他们,仍然很畏惧。

1999年,导师退休,李保国带领研究团队,继续长期跟踪观察。到2001年,经过3年的适应期后,金丝猴见到研究人员时,终于不跑了,但还是不下树。如何把猴引下树,在当时是困扰学界研究的大难题。

后来,他们听了一位日本同行的建议,试着把苹果放到树底下,引诱猴子,然而猴子长时间都没反应。换成玉米试试?不下来。换香蕉?不下来。把苹果切开试试?不下来。挂到离猴群近的树枝上再看看?还是不过来……

最后,他们决定以一个月为试验期,过了一个月,如果还不下来,就算了。

第1天、第2天、第3天……第21天,奇迹出现了!就在大家等得快绝望的时候,一只小金丝猴,三四岁,相当于人的十几岁,哧溜哧溜地从树上滑下来,抓起苹果看了看,悄悄开始吃。李保国他们高兴坏了,拿起相机就拍。第22天,另外两只同龄金丝猴也下了树。到第23天,几乎整个猴群都下来了。“大家都激动得不行,那是我们第一次真正近距离看清金丝猴的正脸。”李保国说。

猴子一小步,研究一大步。通过适量的人工投喂,将猴引下树,进而实现更精准的个体识别,这在当时的金丝猴研究领域,是颇具开创性和示范性的研究突破。李保国和同伴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金丝猴野外个体识别和标记方法,为我国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不过,他们的“认猴之路”才刚刚开始……

看脸“认猴”

引猴下树后,“看脸”成了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个体识别方法。比如看脸型,是圆脸、长脸还是国字脸;看头顶有无斑纹,形状如何,脸上有无斑点、斑点大小;还可以看脸部有无缺损、伤疤,嘴角有没有瘤……

黑头、暗香、棒棒糖、罗密欧……每只识别成功的金丝猴,研究团队成员都会给它起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有只雌性金丝猴因为头发金黄,颜值颇高,大家给它起名叫香奈儿;还有一些名字如果不解释,旁人很难理解,比如G3。“我们一般会将金丝猴具有明显特征的某个区域,围绕一个特定的点划分出四个象限,G3的G代表g r e e n,即绿色, 3 代表第三象限, 所以G3这个名字是说第三象限有个绿点。”研究人员说。

李保国说:“对每一只猴,我们至少要观察600小时。”每天观察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以此计算,即便对一只金丝猴实施集中连续观察,至少也得60天。但现实情况没这么简单。人工投喂一旦过度,金丝猴就会产生依赖性。他们一天只投喂两次,观察一两个小时后,就去观察其他猴群。因而,要实现对每只金丝猴的深度观察,往往需要一到两年时间。

所以,在秦岭的高山密林中,经常有一群人,背着干粮和水,拄着树枝当拐棍,找到猴群搭好帐篷后,便坐在岩石或草地上,手拿记录本,静静观察。猴群嬉戏打闹,他们笔走指间。人群中,李保国头戴一顶泛旧的迷彩鸭舌帽,挽起裤腿,浑身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戴帽子是因为坐在树下观察时,猴子突然撒尿、鸟类突然排便,冷不丁就会被浇一头。

在长期的行为观察中,李保国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反常现象——越是到天寒地冻、食物奇缺的冬季,面临粮食危机的秦岭金丝猴们,越喜欢组成大群,分享食物。“那个冷啊,冻得我们望远镜都拿不稳。”李保国说,“但是也很感动,天地之间,万物萧索,能吃的树叶、果实都没了,成群结队的金丝猴,一起觅食,共御天敌,在狂风大雪中分享食物,啃下一块树皮后,都要一起吃,能把人看哭。”

作为我国首个系统研究野外金丝猴的科学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长期观察和系统研究,李保国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秦岭金丝猴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刷新了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关于灵长类重层社会进化的一贯认知,标志着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在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识猴”

因为常年在秦岭山间研究金丝猴,且成果丰硕,李保国有个外号叫“秦岭猴王”。

不过李保国一开始的职业规划与猴子并无关系。高考填志愿时,他阴差阳错被录取进生物系,后来考上研究生,成了博导。那个曾经以为“生物系就是研究树上的虫虫”的懵懂少年,用了一大半青春,追着“树上的金丝猴”跑,并以“认猴”作为毕生的事业与追求。“我常常跟学生说,兴趣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

“认的猴越多,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越多。”李保国常常以日本“幸岛猴”的故事勉励自己:最初,幸岛一只小猴发现河水可以洗掉红薯表面的泥沙,很快,它的妈妈就学会了这个诀窍。没几年,皎洁的月光下,岛上100多只猴子都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就像出现了一个新纪元。更不可思议的是,洗红薯的新行为,竟然还横越海洋,传到了对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群里……

“幸岛猴之所以闻名世界,就是因为它们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李保国说,“我愿做一只幸岛猴,不断学习,去探求无限的生命空间。”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猴群保国金丝猴
川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印度猴群杀人母亲与4个孩子遇难
猴子吃灵芝
金丝猴
悬崖上的猴群
猴群逸事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