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馨 倪奕玮
近日,一则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的新闻冲上了热搜。父亲表示,男孩沉迷游戏,装监控是为了督促他学习,并反问儿子:“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我不可以监视你?”
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只要一锁上门,爸妈就会说你锁门里干什么?”“被爸妈偷看日记”“每天下班回家,摸摸电视机屁股是不是热的就知道我有没有看电视”……
家長也不理解,装摄像头管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明明是出自爱意和关心的体察,为什么会让他们一再退缩甚至感到恐惧呢?
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触动了万千观影者的心。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意外获得了一个从包子变成的婴儿“包宝宝”,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成长的故事。长大的包宝宝开始渴望个人空间,保留自己的隐私。他们的冲突越来越多,到最后,失控的母亲几乎想要把包宝宝吞下肚子。她想着,这样宝宝就永远不会离开妈妈了。
这个荒诞的故事,来源于华裔导演石之予的亲身经历:她在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父亲忙于工作,她在妈妈的过度保护和高压控制下逐渐长大。石之予回忆起自己青春期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时说,短片中最骇人的一幕,是她妈妈真实说过的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人在哪里。”
很多人会认为,短片里有我们父母的身影。在社会互动之中,每个人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隐私,当我们与别人沟通时,也应当尊重对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这种“ 人我界线” 在家庭里尤为复杂——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会忘记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依然希望通过安装监视器,偷看日记和聊天记录等干涉孩子的生活。“摄像头”也许能够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但终究是靠着外力来强迫孩子——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良好地沟通、互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状态。现代化的工具固然厉害,但并非“合情合理”,否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懒惰”。
//摘自南都周刊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