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廖大忠,刘福蓉,李修元通信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给现代医学面临的严峻考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1],全世界每年约有新发癌症患者中发生约一千五百万人,我国每年新发约312 万人。其中33%-75%的恶性循环肿瘤治疗患者会出现厌食行为表现,晚期疾病患者中可高达80%。癌症相关的厌食(癌症相关的厌食)是指癌症患者的进食欲望下降,导致降低的饮食,减肥,具有或不具有临床疾病[2]。其主要原因包括肿瘤本身、抗肿瘤治疗以及精神情志等方面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食欲减退也是一个恶性肿瘤治疗患者的常见症状,是引起肿瘤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问题之一[1],表现为营养不良,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抵抗力下降,甚至继发感染,使病情迅速恶化,晚期还会出现器官的衰竭。探寻肿瘤食欲减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是当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在与癌症相关的厌食症中药治疗[3],诸多中医学者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如口服中药、中成药制剂的研发、耳针、中药穴位贴敷、针灸等等。其中选穴中药穴位贴敷,因其安全无创,疗效可观,操作简便而备受关注。
本课题组认为肾阳不足,脾胃虚寒是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基础病机,立温阳健脾益胃之法,自拟“醒脾开胃方”行特定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肿瘤患者食欲减退。具体理论分析介绍如下。
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是指病人进食欲望减退,不欲进食或进食量减少的一种症状。与祖国医学的“痞”、“满”“呕”等证关系密切,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脾运不利,胃失受纳所致[4]。如《景岳全书·痞满》中所进行的论述:“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本文作者认为病因包括:(1)情志失调;(2)感受外邪;(3)癌毒伤正;(4)放化疗损伤等。
笔者经过十余年临床观察,总结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病因病机如下,包括:1)情志失调,罹患肿瘤,心情沮丧,悲伤抑郁,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出现气虚或气郁,气机升降失常,脾升胃降失调,出现纳差,久则气血功能虚弱,病及阳气,出现脾肾阳虚,陈苛难愈;2)感受外邪肿瘤患者癌毒入侵,癌毒久耗气血,损伤阳气,耗精伤阴,气阳虚弱,卫外不固,外邪损伤正气,入脾胃虚寒,运化不足,故见食欲减退;3)癌毒伤正肿瘤患者癌毒侵及机体,癌毒损伤正气,耗损气阳,气阳两虚,慢性病肾虚,脾肾虚寒,胃纳不足,故纳差;4)放化疗损伤笔者认为放疗属中医的“热毒”,杀伤肿瘤同时,热毒亦不可避免损伤脾阳胃阴液及阳气,导致阴阳两虚,致脾胃虚弱,以致于纳差及食欲减退;化疗药物有寒热性不同。热性化疗药物易耗损机体气阴,终致气阴两伤,气虚运化无力,脾运不足。寒性化疗药物易损伤气阳,多以脾肾之阳为主,阳损则阴无以生,脾升胃降失司以致纳差[5]。
经过多年临证观察,笔者发现非消化道肿瘤食欲减退者舌象多为淡舌,苔少,脉以细沉弦脉为主,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本文作者认为肾阳不足,脾胃虚寒是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基础病机,贯穿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病程始终。
关于非消化道肿瘤食欲减退的中医治疗[6],诸多中医学者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口服中药、中成药制剂的研发、中药浴足、耳针、中药灌肠、中药穴位贴敷、针灸等等。
《景岳全书·痞满》“……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具体治法包括: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养阴益胃、辛开苦降等等。
程传刚[7]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能够改善肿瘤患者食欲状态。赖义勤[8]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在治疗方案化疗药物所致食欲不振导致患者,治疗组改善食欲不振,恶心的损失和呕吐上有一个显著的差异。朴成日[9]在小柴胡汤治疗食欲不振验案22 例,认为治疗情绪低落与食欲不振同时存在,符合小柴胡汤证之默默不欲饮食。
笔者认为选穴中药穴位贴敷,安全无创,疗效可观,操作简便,适合临床推广。本文作者主张肾阳不足,脾胃虚寒是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基础病机,贯穿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病程始终。因此,益气健脾,温阳益阴,激发社会正气,提升脏腑进行功能,使阴阳气血生化有源为主要治法。笔者临床工作中发现食欲减退的肿瘤患者对中药内服存在天然抵触,而对外治法情有独钟。笔者研究团队自拟“醒脾开胃方”选穴敷贴治疗非消化道肿瘤食欲减退患者疗效可靠,安全,操作简单,易被医护人员采纳,同时备受患者青睐。
中药穴位贴敷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特定穴位进行药物贴敷,起到舒经活络、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的作用。具体如下:
(1)中药穴位敷贴是将中药饮片制作成膏状,用医用胶布等将药膏敷贴到相应的穴位,药物通过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达到提高防病治病研究目的的外治法[10]。《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随着内服治疗药物化学疗法进行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及化疗所带来的杀伤性损害,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发展日益增长受到影响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穴位敷贴在防治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中应用取得明显的进展。
(2)中药贴敷穴位能够经局部吸收,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不通过胃肠吸收,不损害脾胃,能够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应[11]。中医外治疗法不良作用较小,对于病重、胃肠吸收功能差的患者,内服中药汤剂口感不佳、可能加重胃肠肿瘤化疗患者的恶心、呃逆、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穴位贴敷中医外治疗法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汤剂内服引起的不良反应。
(3)穴位贴敷可以通过穴位局部的物理刺激和药物吸收发挥药物和腧穴的双重作用,有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整脏腑的作用。贴敷药物接触穴位,可以通过真皮毛细血管吸收,进入机体,有效的减少胃肠灭活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2]。
(4)穴位贴敷治疗因具有补脾益肾,扶正固本之效且毒副作用小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13]穴位敷贴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同时还能够改善胃肠功能,从而可以缓解恶性肿瘤治疗患者食欲减退症状。刘峥郑[14]配合中药贴敷中脘,足三里,内关,神阙穴厌食化疗后,发现穴位贴敷不仅能减少化疗后胃肠反应,还能预防和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效果显著。有研究[15]发现对行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预防呕吐发生,疗效显著。
本文作者临证中发现恶性肿瘤病人饮食减退的基本病机为肾阳不足,脾胃虚寒,贯穿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病程始终,或有患者虽表现为痰湿瘀等实证,但根本病机亦以肾阳不足脾胃虚寒为主。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自拟“醒脾开胃”方,由砂仁、白蔻仁、丁香、檀香、谷芽、麦芽、肉桂、干姜组成。
方中砂仁,味辛温,归脾胃肾经,有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之功,是治疗患者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的良药;白蔻仁,有消痞除湿,温中行气,消食开胃的作用。《丹溪心法》曰:“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可降逆温中,止痛散寒,助阳温肾。檀香,辛温,入脾胃肺经。理气和胃。治呕吐噎膈,胸膈不舒。《本草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谷芽,甘温,麦芽,甘平。均归脾胃经。和中消食,开胃醒脾。肉桂,味辛甘,性热,归肾心脾肝经,可醒脾胃,除积寒,通血脉。《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寒呕,冷泻等。诸药配伍,共奏温阳通络,开胃醒脾。
根据《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重以中焦为本,肿瘤患者久病,正气不足,邪气入里,以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根据补中益气,健脾扶正治法,选用足三里、中脘穴、神阙。
1)中脘穴,又名太仓、胃脘,属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医宗金鉴》曰:“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千金翼方》:“中脘、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中脘为足阳明胃经经气满溢之处,能够辅助胃之腐熟消化,促胃之通降,脾之升清,调节中焦气机,以治疗由内伤脾胃引起的痞满、翻胃等病症[16]。
2)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胃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脱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脾胃论》:“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洁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足三里有补虚,生发胃气,调节脾胃升降之功用。研究报道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进行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网络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17]。
3)神阙穴,在“外台秘要”中,又称气舌、气和,属任脉。为冲脉、任脉、督脉三经经气聚集之所,能够贯通上下、沟通表里。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等功效。神阙穴是任脉上的阳穴,而任脉是“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统领一身气血。现代医学证明[18],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肚脐为腹壁最后闭合的部位,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因此药物通过神阙穴容易渗透和扩散进入腹膜。脐下腹膜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网,汇集于门脉,使药物直达肝脏,避免影响胃肠道。
以上诸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调节脾胃升降之功。穴位敷贴的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不单是刺激穴位加药物吸收,而是相互激发与协调,最终产生综合治疗效应,超过单纯用药或单纯穴位敷贴的效果。
总结,辨证中药选穴贴敷治疗非消化道道肿瘤食欲减退,以丰富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是一种绿色、简便、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经过大量临证验证发现,其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无明显不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便于临床推广,可以改善癌症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