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婉芬
(上海浦东图书馆 上海 201204)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折页、散页印刷品[1]。各地各系统各单位为了交流的需要,编印一些专业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有固定编印周期的一般被称为“内部刊物”或“内刊”。内刊是社会组织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政策信息公布、品牌形象展示、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因正式出版期刊的数量有限,内刊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不足,起到交流信息和指导工作的作用。本文所指“馆刊”即是指这一类没有CN号和ISSN号的图书情报类专业内刊,一般由某个图书馆或图书馆学会主办编印。图书情报界最有活力的一批内刊,当属阅读推广类内刊[2];有几个优秀内刊,经过多年的积累,获得ISSN号,转为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如浙江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上海图书馆主办的《竞争情报》;更多的图书馆馆刊继续以内部资料的方式存在,发挥信息交流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其中有一些优秀的馆刊,如上海高校图工委的《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深圳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内刊,在业内的影响力甚至不逊于有些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浦东图情研究》是浦东图书馆馆刊,也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会刊。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浦东图情研究》的编印历史与实践,探索图书馆馆刊的工作规律,以求与同道交流分享。
《浦东图情研究》以《图书馆发展研究》之名创编于2011年。2015年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号,同年改名为《浦东图情研究》。2011——2014年每年4期,2015年起改为每年2期,每期60 页。至2019年底,9年共编印了26期。每期印刷500份用于赠送,赠送对象包括上海浦东图书馆馆员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会员。
2010年10月22日,浦东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这座占地约3 公顷,总建筑面积6 万多平方米的“大书柜”成为浦东的城市地标。作为上海最大的区级图书馆,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的文化名片,浦东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期待。带着伴随期待而来的压力,浦东图书馆人开始了新馆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图书馆内涵发展”的课题,同时指出,图书馆作为专业机构,学术文化的建构是其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这样的思路,浦东图书馆在新馆开馆之初提出“以人为本,文化立馆,把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的办馆理念,提出“注重以专为本,营造崇文尚哲、价值引领”的学术发展风气[3]。在学术文化的建构方面做了全方位的探索:成立学术委员会和发展研究部,保证学术活动的制度化推进;牵头成立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在全区范围内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每年一届举办“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邀请业界专家进行学术研讨……以上这些都是浦东图书馆在新馆开馆之初,对学术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这也正是《浦东图情研究》诞生的背景所在。
自2011年创办,《浦东图情研究》进入发展的第十个年头。馆刊发展的十年,是浦东图书馆新馆探索创新求发展的十年,也是浦东地区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浦东图书馆在“十二五”发展基础上,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范式变革,提出构建新理念体系、新制度体系、新功能体系、新技术体系、新队伍体系和新产品体系[4]。借助六大新体系建设的探索,思考如何开启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浦东图情研究》作为浦东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信息传播阵地,作为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如何明确定位并寻求生动勃勃的发展状态,承担起推动事业发展和促进人才培养的功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首先,作为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浦东图情研究》的编印首先要符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部资料出版物管理办法(2015)》等文件的要求。第二,要遵从内刊出版的学术规范,包括内容、形式各方面的规范。第三,要遵从编辑团队管理与编辑业务管理规律,加强团队建设与人员培训,明确分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第四,规范形式,美化外观。对版式进行调整,体现美观和规范。规范是基础,要在规范办刊的基础上探索办刊的思路和方向。
编辑部每年提前拟定选题指南,提前在馆刊、本馆办公系统、本馆网站等渠道发布,加强对作者的引导。2018年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内部资料的编印作出一些新的规定,编辑部及时调整稿子收录范围,与作者保持及时的沟通。既在框架内规范办刊,又努力增加信息,丰富内容。对创编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并上传到浦东图书馆网站,读者从图书馆主页进入馆刊页面即可进行全文阅读和下载,方便馆员检索、查阅。
(1)依托浦东图书馆和新区图书馆学会的学术活动,争取专家稿源。依托学会组织稿源,加强与编委的联络,发挥编委的作用。浦东图书馆新馆自2010年开馆,每年举办一届学术论坛,邀请业界专家来馆作学术报告,编辑部向受邀专家约稿,在馆刊集中编印学术论坛专题。《浦东图情研究》曾编印过王子舟、柯平、陈传夫、王世伟、金武刚、陈超、褚树青、刘洪辉等业界知名专家和图书馆管理者的报告,作为一个内部馆刊,能集中编印这些专家的稿子非常难得,这主要就是得益于依托了学会和馆里的学术活动。此外,还制订相应措施,鼓励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的课题成果在馆刊发表,实现馆刊发展和学会工作之间的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2)扩大主题范围,吸收除图情学科之其他学术的研究成果。2017年起开设“人文大家谈”栏目,编发来馆作学术讲座的非图情专家的文稿,2017—2018 主题设定为浦东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研究,曾编发《浦东古海塘的前世今生》《浦东早期开发的先驱黄炎培》等若干稿子,丰富了发文内容,也积累了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浦东图书馆每年的读书活动达到1500 场,邀请到很多文化、艺术、金融等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来馆授课,“人文大家谈”栏目利用这些专家资源,主动约稿,丰富馆刊内容,也为馆内的读者活动进行了一些资料积累。
(3)增加国内外图书情报业界动态信息的刊发,适时编印业界重要研究报告,拓宽信息源。设立的“图林瞭望”栏目编印国际国内业界的重要事件,特别是关于重要事件的深度报道。如关于IFLA年会[5]和关于OCLC 学术年会[6]的有关信息,馆刊都进行了及时转发。这一类栏目的稿子除了约稿,还通过业内媒体平台获得,编辑部和《图书馆报》和E 线图情等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授权,可从相关平台转发业界重要信息分享给馆员朋友。
《浦东图情研究》是以《图书馆发展研究》之名创刊的,后因申请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号的需要,改现名。首先,把“发展”作为刊名的一个关键词,体现了馆刊关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明确定位,也有很好的拓展性。第二,栏目设置基本涵盖了图书馆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和图书馆事业体系中各类型图书馆。从稿件收录情况看,既关注图书馆发展的宏观问题,也关注图书馆工作的微观事务;既关注图书馆本身,也关注图书馆事业在整个社会以及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关注专家的前瞻观点和理念创新,也关注馆员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火花。第三,馆刊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浦东特色,近十年的历史,记录了浦东图书馆的办馆思路和实践探索,记录了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成立及学会各项工作的推进,记录了浦东图书馆员的专业思考和经验总结,也记录了社会及媒体视野中的浦东新区图书馆事业的形象。
《浦东图情研究》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它是一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没有CN号和ISSN号。有利的方面,馆刊没有进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受被引率、被摘率、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束缚,较为自由。不利的方面,一是稿源不足,二是影响有限。按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2015)》有关规定,馆刊在征稿、赠送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首先,稿源不足:目前稿源主要包括向来馆参加学术活动的专家约稿、面向学会会员征稿,转发新闻媒体关于浦东图书馆事业的报道,编印与图书馆有关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每年一届举办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向论坛专家约稿是重要栏目“专家视点”或会议专题稿件的主要来源,不过每届论坛邀请到的专家就3-6位,稿源有限;而学会会员的来稿也不多,因刊物没有正式刊号,按规定也不能编印学术论文,这直接影响馆员投稿热情。第二,影响有限:《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2015)》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赠送范围有专门规定,馆刊目前每期编印500份用于赠送,受众面窄,影响不大。
完成一项工作,处理一件事务的方式,通俗地说,不外乎在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的基础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动态地调整思路。编印馆刊也是如此,首先明确定位,然后采用一定的形式来呈现,用一定的方法来实现。馆刊编印目前虽然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但对于馆刊发展的思考,还需要跳出现实的具体问题,首先从理念层面明确馆刊的宗旨和目的所在,其次是在实践层面探索馆刊的工作规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对于馆刊的总体思路,结合创刊号的卷首语,或可表述为:《浦东图情研究》以研究图书馆领域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为基本定位,侧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以“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战略性”为办刊方针,旨在为馆员提供一个开展工作研讨、进行经验交流、获取图林信息的园地,从而实现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目的。
美国《独立周刊》在创刊词中指出,杂志有生以来便代表一种智慧的活动。主编的思想总是隐于其中……主编与编辑的责任就是不断引领读者向前看。所以,定位和思想是首先必须明确的。《浦东图情研究》在创办之初明确提出“以研究图书馆领域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为基本定位,侧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并提出以“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战略性”为办刊方针[7]。此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馆刊目的的表述。定位、方针和目的的明确阐述既是对外的宣称,也是对馆刊内涵、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一个自我提示。
笔者认为,馆刊应该突出三个特色:一是地域特色;二是学科特色;三是人文特色。
3.2.1 地域特色
原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馆长程亚男提到地方专业刊物定位时,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她说,地方专业刊物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本土关怀,体现本土关怀包括关注本土事业和培养本土作者[8]。
《浦东图情研究》是以浦东图书馆馆刊的身份创刊的,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成立后,又被推举为学会会刊。可以说,是伴着浦东图书馆新馆和新区图书馆学会的发展而产生、成长起来的。新馆开放近十年来,在内涵发展的理论架构下,浦东图书馆秉持“以人为本,文化立馆,把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的办馆理念;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六个走向”,即从重书走向重人,从重藏走向重用,从重技术走向重人文,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复合,从纸质走向数字与纸质并重,内涵发展,外化施行,不断创新浦东图书馆的转型实践[3]。馆刊也及时编印文化主管部门对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性文件,如2015年第2期刊出《浦东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这是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浦东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馆刊及时编印该实施意见,既体现地域性,也体现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职能定位。
浦东图书馆作为上海最大的区级图书馆,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办馆理念和实践探索本身就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鲜案例,对行业内,特别是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因此,《浦东图情研究》应该成为全面展示浦东图书馆办馆实践和成果展示的平台,成为浦东地区各系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展示平台,成为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成为浦东地区图书馆员工作经验的交流平台。这不仅仅为了宣传“浦东经验”,更是为了给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图书馆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实践案例和研究样本。
3.2.2 学科特色
馆刊应该体现专业性。《浦东图情研究》作为图书情报专业的交流平台,必然关注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关注图书馆情报事业的发展。首先微观上,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内部结构和业务工作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下业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及图书馆人的专业应对。宏观上,图书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中介性和社会性,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因此,《浦东图情研究》要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也要反映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成果。当前,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服务方式多元创新,除了传统的典藏、阅览、外借、咨询等传统业务之外,讲座、展览、培训等新增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常规服务,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等创新服务也纷纷涌现。《浦东图情研究》应该反映图书馆的新服务、新功能,反映新技术在图书馆的融合应用,展示图书馆作为开放的事业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的新形象,反映图书馆事业本身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发展新形态。
3.2.3 人文特色
《公共图书馆宣言》宣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人生而平等,“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应是每个人的权利。图书馆是文化机构,也是社会教育机构。以文化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说是其天生的使命与终极目标。浦东图书馆开馆之初即把“以人为本,文化立馆,把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作为办馆理念,提出“文化立馆,教人向善”,提出“从重书走向重人”,这些都是人本思想在办馆理念中的集中体现。馆刊作为一个平台,应该突出其以人为本、体现其人文情怀的价值取向,要将人本思想贯穿于馆刊的编印实践,馆刊要起到文化引领、理念共聚之功能。
图书馆馆刊是图书馆进行信息交流和指导工作的平台,它是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另一种信息交流渠道,它的存在增加了馆员获取业界信息、发表工作感悟、分享阅读心得的途径。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收录的74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馆刊。《浦东图情研究》的发展与实践,既体现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浦东特色,同时学科特色决定了其与其他图书馆馆刊有一定的共性。希望本文对其他刊物的编印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致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浦东图书馆内涵发展系列丛书”以及《浦东图情研究》各期文章,谨向作者和编者致以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