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兼论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与终结

2021-01-07 16:11陈宣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哲学

陈宣伊

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兼论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与终结

陈宣伊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两千多年中,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形而上学。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传统形而上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对其进行批判,并将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最终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将哲学带进了更客观的实践论时代。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超越

追求真理是人类的天性。在通过劳动实践进行生产发展后,人类的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便开始不满足于物质上的追求,进而通过理性思维来探索世界的本源,研究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原理和意义,这就是对形而上的研究。

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回溯

《形而上学》最早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集著作的名字,该著作所在位置位于《物理学》之后,因此曾被朴素地译为“物理学之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亚里士多德并未直接使用过“形而上学”一词,他通常将其称作“第一哲学”,有时也称其为“神学”或是“智慧”。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其核心研究内容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简单来说,初始的形而上学就是一门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属性特征的学问,它只为追寻真理,不为解决实际问题,它为其他科学提供研究的前提基础,因此是“科学之科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探讨的内容几乎已经包含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基本问题,如与“实体”“逻辑”“终极原因”等相关的诸多问题,为后世的思想家哲学家打开了形而上学的大门[1]。

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他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奠基人。在“形而上学”一词首次出现的一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比毕达哥拉斯的“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与当时其他哲学家的观念不同,他反对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具体的感性事物,主张将通过理性思辨而得出的万事万物存在的共同本质和基础的“存在”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2]14。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主要有以下特点:连续性,不可分割;永恒性,不生不灭;不动性,无始无终;真实性,可被思想。同时他还认为,能被人的感官感知到的每个事物是“多”而非“一”且不能被思想,因此感性世界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假象而非实在的存在。巴门尼德将感性世界的具体的存在与理性世界的抽象的存在进行对比,得出只有理性的抽象的存在才是永恒的、唯一的、真实的实在的结论,这为一般本体这一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认为真理只能源于思维,人们对存在的真理性的认识依靠的是纯粹的思维,而感知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不起作用,这为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3];而探索何为“存在”,如何“存在”,“存在”间的关系等问题,则成为了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

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延续其重视理性的思想,创造了归纳论证法,即通过列举分析多个具体事物,总结归纳它们的普遍共性,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也就是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归纳分析,最终得出形而上的一般性定义。自此,西方哲学的理论论证特点逐渐由原始朴素的思维分析转向重视理性和逻辑分析。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对苏格拉底以及巴门尼德等早期思想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综合,形成了自己的“理念论”,其主要思想是:存在即理念,非存在即现象。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源,它无关于物质或意识,是永恒的超时空的本体。总的来说,“理念论”的核心内容是“本质先于存在”。柏拉图建立的“理念论”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认为唯有超越感知的理念世界是真正实在的,而具体事物所存在的现象世界则是虚幻不实的;他将知识领域分为两部分,一是未完全抛弃感性事物而获得的知性的科学和数学;二是完全抛弃感性事物的纯理性的最高级最完全的知识,柏拉图将其称为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为形而上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后来的各种形而上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以“自我意识”替代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并使其成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他还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建立起近代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笛卡尔继承了形而上学学派一贯的轻感性重理性的思维特点,在他看来,在哲学和以哲学为根基的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组织构建过程中,理性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感性归纳得出的各种结论则是鲁莽且不可靠的。同时,笛卡尔将主体放在了哲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近代哲学开启了“认识论转向”的时代,开始从主体角度出发来思考和认识事物。

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巧妙地融合了古代的客观形而上学和近代的主体形而上学,重新构建了形而上学体系,将传统形而上学带入了最后的辉煌时代。黑格尔提出了哲学领域十分著名的“绝对精神”概念,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一种不依附于外物且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是一种脱离人与客观世界并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它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之前就已存在,是一种永不停息的积极能动的力量。黑格尔认为其完成了历史交付给他的将形而上学发展到最高境界的历史使命,构筑了形而上学永垂不朽的王国,但实际情况与黑格尔所想象的截然不同,形而上学不仅没有成为哲学研究的顶峰,反而因为西方哲学研究的转向而快速走向没落和终结[2]14。

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大学期间,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俱乐部,他对黑格尔哲学十分感兴趣,尤其认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的理念本体中心意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受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的启发而完成的。虽然马克思早年对黑格尔哲学非常推崇,但他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反思与批判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比如说,在分析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将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而封闭在自己的绝对精神体系之中的想法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与现实设为对立状态的想法,强调哲学与现实之间是互相作用以及辨证统一的关系[5]。

在脱离了青年黑格尔派之后,马克思对哲学的研究重心由思辨哲学本身转向了形而上学一直所忽视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强调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来批判了整个传统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的“消灭哲学”的思想就是为了拒斥当时执着于研究抽象的不实在的“哲学”的传统形而上学,为了使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从虚幻的理念世界转向真实的现实世界。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概念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实在”“抽象的人”等概念进行了猛力抨击,他强调思想的实在不能脱离实践,否则会成为“纯粹的经院哲学”[6]。在被马克思加上了“实践”的前提条件后,“实在”便与其在传统形而上学中的意义彻底区分开来,成为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物质生产活动[7]。在对“人”的理解方面,马克思反对形而上学将人看作是一种孤立的超自然的存在的观点。在他看来,人既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又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既依赖自然得以生存,又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因此,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人是一种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的自由的存在[8]。人的存在不仅离不开大自然,更离不开人类社会,总的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处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的批判已“潜在包含了批判所应具备的一切要素”,一方面也指出黑格尔的批判还存在着“隐蔽、自身尚不清楚、神秘化”[9]等各种问题。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而导致黑格尔的批判虚有其表的,正是黑格尔辩证法背后的形而上学暗影。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借助形而上学为资本主义的永恒性辩护的问题,这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他认为,国民经济学中存在着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学没有用运动和联系的方法来考察各经济范畴之间的关系,没有把它们理解为必然的结果;其次,国民经济学常把应当对其进行说明分析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既定的事实,而没有从历史性批判的角度加以说明[10]。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鲍威尔的历史观中“历史”是形而上学的主体、而人类则是“历史”的体现者的错误思想,认为其颠倒了主体和客体,轻视了真正的人的主体作用。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认为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归于依赖自然而得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人,从而完成对宗教的批判,因此只有费尔巴哈是真正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正面批判的[11]21。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驳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对形而上学批判的基本要点,这也为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形而上学与“宗教”“道德”等抽象概念共同归于“意识形态”领域,他指出,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设为出发点,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便“失去了其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并不是以往哲学家所认为的精神意识,而是与其产生和发展相对应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实际生活。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人类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也并不是抽象行为,而是纯物质的可以通过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一种事实[11]21。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唯有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从抽象的理性世界中剥离出来,走入人们的实际生活,走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而改造人们的思想,并指导人们改造现实世界,才能实现其存在的真正意义。而连接哲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则是实践。

三、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超越

“实践”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先于以往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西方哲学的关键之处。而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扬弃和超越,也正是通过“实践”的观念才得以实现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马克思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不同于从前的哲学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认为相较于解释世界的哲学理论,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更为重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所在。哲学如果仅仅局限于人们反复辩论的语言文字,局限于人们解释世界的理论层面,而对真实存在着的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毫无帮助和贡献,那么哲学得以存在的真正意义就很难彻底发挥出来。只有将哲学的理论知识融入人类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之中,令其指导人类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人类改造世界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生存,那时哲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哲学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认可。而马克思则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让哲学不再是被哲学家们玩弄的文字游戏,让哲学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让哲学发挥其本就具有而以往并未彻底发挥出的巨大价值,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在世界观上,马克思把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由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存在二元对立结构转变为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早年是一名青年黑格尔主义者,而他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叛则是在卷入现实矛盾以及参与斗争实践后开始的。在接触到国家、阶级、利益等现实世界后,马克思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并非像形而上学所宣扬的那样按照人的理性的过程而存在的,在斗争中如果只强调变革思想观念而轻视获取现实利益,则会模糊客观现实世界与主观意识世界的界限,把一切现实存在当成主观化的产物,使人沉醉于幻想,而不能将矛盾从根本上实质性地解决[12]。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与思考,马克思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思想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必须从实践出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完成了他对旧唯物主义和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完成了他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建立。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主体观念中存在消极被动性和不彻底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其独特的历史主体观,即人是历史的主体,环境是历史的客体,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则是人和环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在价值观上,马克思把哲学研究的目的由传统形而上学的追求超验性实体转变为通过实践活动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绝对的真善美作为人类的价值追求,却轻视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现实的人。意识世界是完美自足的,而现实世界却是复杂的,因此两者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矛盾。由于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当时深受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影响的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宗教中彼岸世界的幸福,而丢弃了革命实践这把真正能打开此岸的幸福之门的钥匙,这也正中当时欧洲统治者的下怀。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本体论,批判和超越了沉迷于意识而轻视现实的传统形而上学,并呼吁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在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中,本体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认为的忽视了人的历史性的绝对观念,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的各种实践活动[12]。唯有关注现实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从现实层面真正实现真善美,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 石峰.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现实超越[D].沈阳:辽宁大学,2016:1-2.

[2] 蒋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与超越:从休谟到马克思[J].思想战线,2003,29(4).

[3] 周维功.西方早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4):131-134.

[4] 周维功.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命运[J].学术界,2010, 35(10):57-63.

[5] 陈虎腾,柳铭.论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与实践本体设定[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2(1):44-4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4.

[7] 马俊峰,张德全.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方法的批判[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7(6):12-16.

[8] 叶汝贤,张以明.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实践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26-32.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09.

[10] 黄志军.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及其辩证法道路[J].教学与研究,2019,68(6):15-21.

[11] 贺来.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1(3): 20-25.

[12] 张彭松.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J].求索,2002,40(6):131-134.

Marxism’s Critique and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CHEN Xuan-yi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211816, China)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from Parmenides to Hegel,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has been metaphysic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Marxism found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He criticized it from the view of being and methodology of metaphysics,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to philosophy, finally realized the transcendence of metaphysics. He brought philosophy into a more objective and progressive era of praxis.

Marxism; metaphysics; criticism; transcendence

B085

A

1009-9115(2021)01-011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20

2020-07-30

2020-12-10

陈宣伊(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猜你喜欢
黑格尔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小包哲学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