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的跨界开发分析

2021-04-12 07:52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唐山跨界旅游

徐 露

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的跨界开发分析

徐 露

(唐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地震文化作为唐山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旅游开发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随着文旅深度融合,旅游宣传不足、缺乏互动体验、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相继出现。应沿着科技跨界、区域跨界、产业跨界的开发思路,发挥网络化、科技化、特色化的优势,将地震文化旅游与教育、娱乐、休闲、商业的融合,打造老唐山文化街区和地震文化研学品牌,推动唐山地震文化传承和城市文明构建。

唐山文化;地震文化;文化旅游;跨界开发

地震文化作为唐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的集体记忆具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纵观国内外众多旅游目的地,发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城市旅游、促进旅游资源的跨界开发已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唐山也正在加速推动地震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在当前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跨界理念记录并传承唐山独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利用跨界形式覆盖多样目标人群,是唐山地震文化新文旅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震文化旅游开发的内涵及价值

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顷刻间倒塌的一切使这座工业城市,成为我国历史记忆中重大自然灾害地之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许多地震遗址作为纪念唐山大地震的标志性建筑留存至今,赋予了唐山特有的地震旅游资源,蕴藏了地震文化市场开发潜力。如何强化唐山地震文化与旅游的开发,形成多产业跨级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旅游需求,促进唐山地震文化旅游全面发展,提升地震文化旅游业对唐山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1]。

(一)地震文化旅游内涵

地震文化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围绕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破坏,以地震事件为核心,相关的地震科学、震前风貌、地震遗址、抗震故事、抗震精神等延伸出的旅游体验活动。地震文化旅游资源以文物、实物或超物质为载体,涵盖了可移动及不可移动的地震遗迹实物体系和信息承载体系。

地震文化旅游是当今社会中涉及自然以及人文社会的必然存在。由于不同时期对地震文化旅游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地震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也要随社会发展阶段变化而改变。

(二)唐山地震文化旅游传播价值

1. 文化价值

唐山大地震在带来无尽悲痛的同时,也铸就了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丰富的地震文化。唐山地震相关的纪念场所作为唐山地震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也成为唐山一张特有的城市文化旅游名片。

地震文化依托于震前老唐山风貌、震后救援事迹、恢复生产生活以及唐山的崛起历程。地震发生后,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在国家的支持下,从物资调配到人员支持,构建了完善的救灾文化形态。震后的一切都是唐山人民艰难抗震的印记,人们在自然带来的浩劫中发掘可利用的一切,消除地震灾害后果,再拾生活希望,重建美好生活。这种依托真实历史事件传递出的城市文化是传统研究无法逾越的。

2. 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唐山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和旅游经济。借助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唐山先后对明长城、清东陵、老企业旧址等大批历史遗迹进行了旅游开发,并在遗迹基础上建立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地震遗址公园、南湖公园等旅游目的地,开拓了“唐山周末”这一名誉省内外的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唐山还利用城市文化优势对地震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和工业文化进行了综合布局,依托文化讲故事、做文章,挖掘文化的经济效应,推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教育等产业的配套升级。随着唐山旅游经济逐年向好发展,2019年唐山实现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突破年”,全年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 866万人次,比2018年增长18%,旅游总收入突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07.8亿元。其中,接到国外游客13.8万人次,旅游外汇创7 788.2万美元。

二、唐山地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目前,唐山地震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旧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博物馆、地震遗址公园的修建起到了祭奠逝者、纪念抗震英雄等功能,但依旧停留在单纯的宣传、展示、参观上,难以吸引旅游流量和建设旅游目的地。

(一)唐山地震文化体验形式匮乏

1. 唐山地震旅游资源相对集中

因为涉及地震发生地大多是震前遗址、抗震物品、地震遗留物品、震后建筑留存等,目前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震后建立的纪念场馆中。由于建设年限较长,场馆沿袭了以展板为基础的展览方式,缺乏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智慧程度较差。尽管唐山地震博物馆配有声光电技术,但时段较短,情景不够逼真,难以满足当代青年群体的旅游技术交互体验需求[2]。

2. 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多以悲情色彩为主基调

走进纪念馆、博物馆、公园等参观场所,氛围比较沉重压抑。即使是外地游客,也往往走马观花,一扫而过便不再驻留,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位置的局限和单纯的纪念功能,地震遗址公园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匮乏,没有符合场景的住宿、游览、餐饮场地,缺乏特色互动体验。加上交通不便,与南湖、唐山宴等特色旅游联系不紧密。总体来说,地震文化场所缺乏特色与卖点,延伸产品也过少、致使整体的经济效益不高,前景不容乐观[3]。

3. 唐山地震文化旅游功能以纪念缅怀为主

目前,依旧延续着传统黑色旅游发展的路子,因此大多是本地市民参观纪念,外地游客较少。日常居民所接触的地震文化活动也主要集中在7·28周年纪念、清明节等特殊日期,通过新闻、网络、纪念场所等学习抗震精神,不仅形式单一,受众群体也存在局限性,年轻群体难以对地震文化产生兴趣。如何开展贯穿全年的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地震文化内容多样性,对接各年龄段、各产业受众需求,值得思考。

(二)地震文化旅游宣传表现形式单一

1. 唐山地震文化旅游产业传播表现形式还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形式

广播与电视受众、时间、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只能有效覆盖唐山本土的老龄化观众。再加上传统方式下,新闻的时效性因条件限制被压缩,新闻价值也大打折扣。年轻人更为关注的新闻背后的故事难以挖掘和体现出来。多个因素导致地震文化宣传社会效应的减弱,唐山本土居民对自身文化逐渐忽视,外地居民对唐山地震文化也没有了解,影响了地震文化旅游的整体影响力。

2. 唐山相当数量的地震文化资源尚未开发

虽然其游览、教育、科研的价值较大,但碍于遗迹保护、配套设施简陋、表现形式单一等原因,文化潜力挖掘不够,游客只能在场馆按照既有展览参观,没有办法参加丰富的教育、科研活动。尽管网络技术发展逐渐成熟,数字博物馆逐渐普及,但是唐山并未开展针对地震遗迹的数字图像采集,也并未建设完善的唐山地震文化数字博物馆。游客不到唐山,不能感受唐山地震文化。对于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这不仅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4],不利于资料保存,不利于打开外地游客对唐山地震文化的第一印象或加深对唐山地震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三)唐山地震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单一

随着唐山重建,与唐山地震相关的旅游景点、活动等也初见态势。纵观近些年的发展,唐山地震文化旅游依旧停留在观看纪念馆或博物馆、逛公园等老路子,对内容的了解仅仅源于博物馆讲解,产业模式单一。即使游客亲自游览,也只能大概了解历史如何,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刻体会唐山抗震精神。相关的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文创产业几乎为零,更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例,作为我国代表性的灾难电影之一,是很好地宣传唐山地震文化的影视作品,也配套了老唐山影视基地,但目前基地内仅存老唐山的建筑,缺乏老唐山的气息,没有产生唐山地震影视文化的连贯发展,反而逐渐被人遗忘。

三、唐山地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站在唐山未来地震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文化、社会还是经济效益,多产业融合跨界发展都比单纯的发展地震文化精神宣传更为有实际意义。

(一)强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开发唐山地震文化的前提是确保唐山地震文化遗迹相关资源获得妥善且持续的保护,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旅游项目。首先,对唐山地震遗迹的坍塌以及风化建筑进行合理且有效的修复;其次,对震前唐山的代表性建筑物进行恢复重建,并明确定期维护管理的机制,防止进一步损毁;再次,对地震的周边环境进行绿化设计,在确保游人方便的同时也要契合遗址环境;最后,完善地震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条例,为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的跨界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长远规划,加大开发力度

在规范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对地震文化开始深入发掘以及商业化利用。在此过程中,以唐山地震遗址、纪念馆、公园作为核心,在周边建立保护区域,重点发展集地震文化方面的教学科研、爱国教育等于一体的活动,把设施充分利用起来。如发展地震文化研学,建立地震研学品牌,构建研学内容体系。依托历史、科学做内容研发,依托场馆满足人们对体验的需求。以地震文化为核心,从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应急安全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开发,注重以点带面;依托老唐山影视基地,完善餐饮、娱乐、住宿、游览的配套服务,提供便利综合的地震文化体验;立足唐山真实典型的抗震故事、援助故事进行演艺内容的开发,从而使唐山形成以内容为核心,辐射更广的地震文化发展整体,更好地对唐山地震的历史遗迹抗震精神进行展示[5]。

(三)转变观念,发展跨界特色旅游

在深入开发唐山地震文化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多产业跨界融合。除开展基本的网络融合外,还要积极运用科学的态度去开发地震文化,利用产业化发展思路进行跨界旅游开发,如“地震文化+教育”“地震文化+演艺”“地震文化+文创”“地震文化+娱乐”,从而使国内外游客均能感受到地震灾难来临时的惊人破坏,也能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去了解唐山抗震精神,展现教育、纪念、休闲多产业元素的融合发展。

四、唐山地震文化旅游的跨界开发原则

图1 地震文化旅游跨界开发体系

(一)科技融合跨界发展

以最新科技为引导,以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抗震纪念馆为依托,构建高科技与传统展览的跨界融合模式。设计震前、震中、震后三个展示部分,通过VR、智能互动等新技术给予参观者超强的互动体验。震前展示:通过唐山历史沿革、近代工业、高等教育、震前风貌等方面,呈现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起点的特殊地位。震中展示:通过珍贵的史料、图片、VR、体感设备等,重现1976年震惊世界的大灾难,体验地震过程,再现唐山人自救互救,党中央、解放军全力救灾的历史。震后展示:呈现美丽的生态唐山,通过VR或全景式环绕屏展现唐山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唐山优势战略推进发展,将一片废墟建成繁华都市、乐居福地、发展热土,创建文明和谐家园[6]。

(二)核心区域全面覆盖

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重点突出地震文化旅游的特色,不仅建设导向性强的旅游目的地,还要强化内容开发,有型有神,将唐山地震文化、抗震精神融入进去,进而带动地震文化周边产业,扩大唐山地震文化的影响力。在临近地域注重资源共享,如抗震纪念碑和纪念馆可以联合起来,在研学教育中做游戏的串联;地震遗址公园和老唐山影视基地实现功能互补,一个突出游览功能,一个突出配套设施。两个区域还应把握好自身特色,形成地震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博物馆间也要突出自身与地震文化的联系,形成脉络,构建地震文化网。

图2 地域跨界路径

(三)融合多产业发展模式

解决地震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在多产业融合角度寻找突破。目前我国的休闲、商业、娱乐均未涉足地震文化产业,唐山政府、企业甚至民间组织可以唐山地震文化为核心,在政府引导下,将地震文化元素与多产业融合,开发唐山地震文化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开发周边服务、产品[7]。如开展“地震文化旅游+教育”亲子、成人的研学旅行;开发“地震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如剧院、影院、逃生游戏等;发展“地震文化旅游+商业”,将老饭店、老字号、老手艺、老品牌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全方面的渗入,使游客全身心感受老唐山韵味和震后的涅槃新生。

五、地震文化旅游跨界开发的战略实现

(一)唐山地震文化跨界融合旅游产业模式

利用唐山所特有的地域资源以及地震文化资源,通过“地震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将科技、地产、商业、休闲产业进行多样化融合,打造属于唐山的大旅游、大传播、大产业跨界融合文化集群[8]。

1. 融合科技元素,打造技术引领模式

随着智能技术逐步运用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互联网+”“智能+”也为唐山地震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技术活力。

在唐山地震文化旅游跨界发展过程中,唐山政府可与业内高科技企业合作,在代表性地震遗址设立“5G+VR/AR”的地震文化沉浸式展示,为游客提供更加鲜明、智能、个性的休闲娱乐体验。例如借助3D打印、VR/AR、全息投影、光影秀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唐山纪念馆、博物馆重现震前震后的房屋、田地、工厂、城市画面,给予参观者最直观的感官视觉对比。同时也可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5G+智慧景区”,依托场馆将地震文化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有效融合,结合科技元素对唐山地震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契合多年龄段文化载体需求,打造智慧地震文化旅游目的地。

2. 发掘唐山特色,打造区域典型模式

以老唐山影视基地为场地基础,突出震前唐山风貌和文化特色,在周边进行地产开发,形成居住发展带,建设社会配套网。老唐山影视基地内以休闲娱乐产业为核心,保留老唐山文化基因,彰显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延伸,主打怀旧情结,设立老饭店、老照相馆、老剧院、老旅馆等。同时注重科技风范和创新风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体验布局。在文化街区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融合新理念、新科技、新发展,以核心运营带动南湖区域消费,形成消费网络。

3. 联合行业先锋,打造产业集群模式

现阶段我国代表性文旅产业中主要有欢乐谷、方特、长隆等娱乐休闲地,规模庞大却很少能与地域特色相融合。对唐山地震文化的长期发展来说,要打破一己之力,寻求专业合作,培育具有唐山地震文化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化、科技化的地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充分借鉴“迪士尼乐园”“方特东方神话”“方特成语乐园”等典型,贴合唐山现有的旅游政策要求,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打造独具特色的地震文化体验项目。

图3 老唐山文化街区核心结构

(二)唐山地震文化跨界传播产业模式

旅游产业对于城市形象塑造,文化精神传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地震文化的传播与唐山城市影响力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在唐山地震文化的跨界旅游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唐山旅游城市广泛的人员流动对外开展宣传工作,创新唐山地震文化的城市新形象[9]。

1. 创新地震文化宣传表现形式

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方式与技术不断创新,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不仅传播速率快,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达方式灵活,具有极高的现场还原度。自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带动社会群体效应,通过官方新闻、自媒体人的话题发酵扩散,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热点话题。

地震文化宣传可以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直播、“吐槽”等互动体验,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通过发掘好玩有趣、有现实意义、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改变一直以来地震文化传播年代感强、情感沉重、悲伤的基调。如以“996”为代表的加班文化是当下社会火热话题,但在唐山地震后,这与英雄的唐山人民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投入到单位的建设与恢复生产中,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动物真能预报地震吗?”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大众的原有认知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也会形成碰撞,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通过思想的碰撞引燃话题爆点或制造话题形成热度,进而提升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

2.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

由于唐山地震遗址安全因素的影响,虽然唐山此前对外开放了部分地震遗址,但开放程度较低。遗迹无法深入参观游览,仅仅依靠远观无法让参观者产生深刻的体会。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碑虽刻满了地震逝者的名字,有效地强调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但因地震遗址遗迹原貌只能远距离观看,且并未做对比开发,因此其教育、科研的价值大打折扣。

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航拍、电子扫描成像技术已较为成熟,以此为基础的各类“数字博物馆”也已在各省市对外开放,唐山地震遗址可通过这类新技术对遗址的外貌与内里进行无人扫描成像,通过信息化技术还原地震遗址全貌,让“远观”成为“近赏”。这不但能使去过现场的游客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通过网络方便地震遗址遗迹及唐山地震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传播。

(三)唐山地震文化跨界旅游影视产业模式

唐山地震文化旅游跨界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影视产业的媒介传播特性,扩大唐山地震文化发展链条,以内容的塑造为基础,充分运用唐山现有的地震文化、媒介技术开展系列影视创作,把影视产品与地震文化发展和传播相结合。

首先,通过政府与迪士尼影业、光线传媒、万达电影、华谊兄弟等国内外大型影视集团合作开展地震文化影视开发和产品形式拓展。其次,创建唐山地震文化影视产业融合平台。在“地震文化+影视”的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有效吸引各大影视集团,并创建唐山自己的地震文化传媒影视公司。通过公司为载体,吸引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一并汇聚平台,形成产学研集合力量,推动唐山地震文化影视产业开发。最后,在影视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影视周边产品。借鉴国外影视周边开发经验,拓展唐山地震文化特色影视衍生格局,充分利用文旅产业的市场价值和消费人群,开发地震文化影视周边产品,如书籍、游戏、玩具、服饰、观光等,建立立体的地震文化影视体系。

注:本文系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

[1] 田菲.城市文化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与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4):86-90.

[2] 严小锋,邹宛育.VR技术在地震旅游中的应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5):16.

[3] 王婷.北川县灾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3):156-158.

[4] 徐露.唐山地震文化新媒体开发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2):230-231.

[5] 徐露,周振.浅析唐山地震文化的新媒体宣传创新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0):51-52.

[6] 梁营,李学勤.新时代地震档案开发与利用——传承“地震文化”服务防震减灾[J].山西档案,2019(4):153-156.

[7] 刘婷.从尼泊尔地震中的多方应急反应看风险社会下的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39(10):8-15.

[8] 韩晓娟,林伯海.抗震救灾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探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4):130-134.

[9] 唐华.开发地震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以唐山市地震资源的调查为例[J].科技视界,2012(12):259-260.

Transboundary Development of Tangshan EarthquakeCultural Tourism

XU Lu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Law,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ngshan urban culture, earthquake culture has unique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With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such as insufficient tourism promotion, lack of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nd single industrial model. Transboundary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crossov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rossover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industries,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and characterization, combine earthquake cultural with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leisure, and business, and build the old Tangshan cultural block and earthquake culture research bran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Tangshan earthquake cultural and urba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angshan culture; earthquake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ransboundary development

F59

A

1009-9115(2021)01-0010-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ZS018),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C17)

2020-08-31

2020-09-02

徐露(198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经济。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猜你喜欢
唐山跨界旅游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唐山香酥饹馇圈
第二十一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
王大根
旅游
跨界通平台
跨界之道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