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元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微课建设开展地如火如荼,微课比赛更是方兴未艾。微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部分需求,但因其过于短小与碎片化不能满足系统学习、深入学习的客观需要。而且在现实教学中,微课建设存在成本过高、共享率过低、内容过碎、创新过少等问题,因此,需对其建设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地思考,并提出理性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微课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愿接受系统、深入地学习。因此,微课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简单的兴趣需求。他们仅满足于对个别知识点的了解,只点击有趣味的视频资源。而微课碎片化的内容不可能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很难通过微课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难点。
微课设计大赛本是一个不错的激励方式,但是若把大量的精力与物力投入比赛而不是考虑微课建设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则得不偿失。甚至有的教育主管机构和学校将微课比赛获奖纳入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微课设计比赛,而不是微课的实际教学,有悖微课辅助教学的现实意义。
部分职业院校没有明确的微课建设的目标,没有结合职业教育对于理念培育与技能训练的具体需求,只是盲目跟风,花费大量人力与财力进行微课比赛与非系列资源建设。而在实践中又往往存在“重微课竞赛,轻教学应用;重微课开发技术,轻用户体验”的不良倾向。作为教育主管机构,需要系统构建教学资源,组织下属单位共建共享,以降低建设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
因为没有教育主管机构系统地组织与安排,导致大量的教学资源空缺,一方面又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微课的重复建设之中,不但微课质量良莠不齐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很多职业院校没有拓展思路与其他院校分工合作,只专注自己的核心课程,甚至部分微课资源建而不用。重复的微课建设看似如火如荼实则浪费资源,也不利于职业院校间各取所长、合作共赢。
微课时长短、缺乏规模经济,加之建设方或竞赛组织方严格的要求,致使微课的单位成本极高。经抽样调查,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高职组的微课作品 (按10分钟时长计算)平均成本为12000元,其中制作费高达8000元左右,还有调研费、化妆费等等,参赛教师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选题、加工素材和设计脚本。现实中,“直奔竞赛型”、“表面高大上型”、“烧钱型”微课大行其道,而平民化、低门槛的技术路线略显逊色,这有悖于微课发展的初衷。微课制作者往往需要付出设计费、录制费、外景取景费、相关设备采购费等等,同样的成本足以完成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的成本与产出并不相称。
同类职业院校往往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及课程,资源共享的空间广阔,然而由于微课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不同教育机构的平台之间不够畅通,缺乏系统分工,包括个性化资源推送、在线测试和评价等,高级功能的大众共享微课平台更是极少,致使已建微课资源共享率极低。没有充分的共享,师生可选的微课资源十分有限,势必造成不同学校微课的重复建设,不利于针对微课开展更大范围的分析、讨论与交流,更不利于促进微课资源建设的优化与深化。
大多数微课极其短小,基本上都是知识碎片甚至颗粒式建设。据范建丽和方辉平2016年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抽样调查,微课时长5-9分钟的占比24.2%,10-15分钟的占比71.7%,其他占比4.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微课时长在15分钟之内,少部分甚至短于5分钟,难以完成有难度的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是相同主题的系列微课,也难以涵盖其主题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微课过于零散难以系列化,其所含的知识过于碎片,除了休闲、娱乐、根据兴趣而欣赏之外,无法满足较为连贯的专业化学习的需要。
大多数微课以“教”为主,只是把知识点碎片化、视频化,而没有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没有融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没有提炼出工作岗位所需的新技能,这样的微课难以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耳目一新,不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根据陈明选、胡月霞和张红英(2017)对江苏省2015年“凤凰杯”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的调研可知,77.59%的作品教学问题不聚焦,82.76%的作品教学目标不明确,20.69%的作品甚至没有教学目标。实际上,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与媒体的依据,更是实现教学优化与创新的重要前提。没有创新的微课,注定没有吸引力与生命力,也不可能促进教学深化。此外,在微课的使用中也缺乏创新机制,不少教学机构仅仅是把微课放入资源库或者上传至本机构网站,让学生各取所需。怎样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怎样利用微课拓展移动学习、怎样把微课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等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
微课建设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比赛或完成任务,而应是为了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合理使用或广为使用,并为学生所喜爱且使之受益。因此,微课的建设就需要注重其实用性,主要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抓住课程的关键点。这包括各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易混淆点。微课建设者需要详细分析、筛选哪些课程的上述关键点适合或需要微课资源,需要怎样的微课,微课如何聚焦知识点,并规划在将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微课选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设计衍生性的子主题以聚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再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与理解。尤其对于提高职业技能的关键节点,要设计制作出思路清晰、可边看边学的微课,这样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高效率地提升技能。
二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章节建设一些微课资源,可以让学生自觉加强面向问题求解的深度学习,并可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微课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或生活经验相关联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内容的价值,激发或维持其学习动机。
三是抓住经济社会中的热点。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很多教材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未能体现出最新的动态与热点。教师若利用微课拾遗补缺,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热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将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在不同职业的工作岗位中,有时会涌现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能,这更需要灵活地利用微课资源将其呈现出来以满足职校学生面向未来的需求。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作品时要考虑到微课的三重属性,即课程、教学和资源,进一步确定微课的设计维度包括目标、内容、活动、交互、界面与评价,并且根据不同的主题与教学环节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微课,从而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拓展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或引出讨论话题,或论证核心观点,或补充热点资讯等等,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定会创造出高效的教学效果。
不同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微课资源,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更有利于构建系列化微课资源,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其利用效率。为实现共建共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同类职业院校间的深度合作。同类院校往往有相同的专业或课程,通过共同开发与建设微课资源,教师间更容易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以提升建设成效。特别是不同院校相同专业教研室之间更要加强长期合作,共享微课可为教师共建微课提供巨大的创作动力,使合作、共建与共享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例如,很多职业学校有“会计学”专业,那么不同院校可以分工协作,按照《会计基础》、《会计实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审计学》等核心课程分配任务,共建共享微课资源。
二是加强职业院校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学校与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辅导与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学生制作微课是一个知识内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融合创新的过程,他们可以在更高境界上享受学习的快乐。学生既能发现自身的迫切需求,又能熟悉一些多媒体制作技术,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在制作微课的同时,也使得知识与能力得到巩固。因此,通过师生共创、共建、共享微课资源,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师生教与学的成果,培育全新的教学生态链。
三是结合移动学习模式共建共享。微课因其短小、碎片化的特点尤为适合移动学习。为增强微课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其制作应具备以下特点:标题新颖、形式活泼、交互性强、使用便捷;单个微课相对独立,系列化微课前后有一定关联以增强学习的黏性。为增强共享效果,教育部门要形成微课建设、管理、使用与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相关网络平台需要有分类列表,公布微课导航图,随时更新微课点击人气指数。学习者可以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评价、交流或提出改进建议,使虚拟的学习环境为参与者提供智慧碰撞的契机。
四是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微课的更新与重建。在构建了功能良好的微课平台的基础上,教育单位可以遵循线上线下、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微课的使用率、点击率、有效学习率、评价等级与同行专家评估结果等信息去客观评价微课的优劣,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微课制作者或创作团队,以便对其进行更新、重建。若微课有利于职校学生培育职业新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或者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中能学以致用,那将优先推广使用。当使用者较多时,教育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未来需求进行趋势评估,并给出动态化的“资源套餐”。对于创建资源能力较强的个人、团队与学校,应当遵循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由他们完成更多的微课建设任务。
微课共建单位需要统筹安排微课资源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所学校的共享需求,也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微课资源体系必须争取实现系列化,这就需要共建单位间共同协商、合理分工、先主后次、逐步推进。
首先,按照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进行整体性安排与规划,然后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展开微课建设。重点学科、必修科目需要进行持续性建设,微课内容可以呼应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更要有知识的深化、视野的拓展或者展现新的知识、方法或思想。
其次,尽可能以项目的形式建设微课,项目要有明确的目的、鲜明的主题、合理的结构以及预设的微课使用方法。一个项目必须以若干个相对独立又有所关联的微课组成,微课之间需要互相呼应,学生可以按需选择。比如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可以结合金融职场上的经典案例,从银行信贷、证券投资、保险销售与国际结算等视角展开微课建设。前后微课的关联性可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增强学习的黏性与持续性。
另外,随着时间推移与微课数量的增加,既可以按照学科、课程进行归类,又可以按难度系数分类,以便学生自由选择。层次递进的微课能够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需要,对循序渐进的学习极为有利,也能够增进他们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新颖性是微课具有吸引力与生命力的第一要素。微课的建设者要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思路、新知识与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市场调查,结合学生需求设计与制作微课。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风格上,教师可以结合其特长建设特色微课。不同教师的兴趣和特长不一样,其承担的微课建设任务应当各有侧重。为此,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以丰富职场经验,进而挖掘自身优势,形成有独特魅力的风格,设计出有个性的微课,并且与擅长制作技术的老师深入沟通以共同完成优秀作品,以此也可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展现其学术水平与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以多种方式在学习平台上推送高水准微课。
第二,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的前沿动态或不同学科的交叉点而建设新的微课。职业院校中不少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微课也要为师生探索新知贡献一份力量。微课的建设者需要善于运用要素替代与重组、视阈拓展与变换、范式转换与理论嫁接等创新思维去进行多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更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把一个个新动态恰到好处地建设为短小精悍的微课,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在呈现方式上,微课可根据需要应用录屏、动漫、摄像、抠像等图像处理技术并结合虚拟场景编辑、弹幕、VR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完成。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虚拟或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的逐步普及,微课技术将会迎来更多、更快的迭代升级。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微课应当尽量选择可视化效果好的图表、图片、动画、活动影像等。在内容展开方式上,为争取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有的可以创设情境或巧设悬念,有的可以展开别开生面或探究性的活动、游戏或表演操作,有的可以进行案例的鲜明对比等等。
第四,在使用方式上,重点可把微课引入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模式。在移动学习中观看微课,正好利用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起到拾遗补缺、丰富生活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微课,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与分层教学等形式进行灵活运用,可以使课堂更为熔炼、更为活泼,还可以开阔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堂面授与微课在线学习相互结合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王瑞娟、印志鸿(2017)研究发现,在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中若利用微课与翻转课堂重构课堂学习模式,形成课外预热、课内内化、课后深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相关教师还需关注不同学科、学历与年龄的学生对微课使用行为存在的差异,适当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以降低微课的预期使用阻碍,使微课自然融入日常学习之中。
另外,如果制作的微课易于检索与连通,那么它就能适应“互联网+”的漫游式学习,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所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把微课资源融通于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之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立交桥,有部分微课具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或老少皆宜的特点,尤为适合于不同人群,正好助推了多种教育方式的融会贯通,有力地推进了终身教育。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需要冷静面对如火如荼的微课建设,务必克服建设成本过高、共享率过低、内容过碎、创新过少等问题。未来我国职业院校在微课建设中需要力求实用性、新颖性和系列化,并通过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利用效率,从而使微课得以健康成长,持续造福于各类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