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防止返贫的成人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研究

2021-01-07 13:41:54马纳静田志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意愿

马纳静 杨 龙 田志新

(天津市建筑工程职工大学,天津 300074)

成人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阻断贫困延伸,势必要靠教育。教育扶贫是提升扶贫工作效果的基础,是从根本上脱贫的必由之路。成人教育是“精准脱贫”国家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人教育扶贫通过丰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等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优良的教育,提高思想文化水平,掌握技术技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成人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的综合并延伸,可以满足贫困对象的教育实际需求,针对贫困对象的各方面诉求,展开精准扶贫。

一、返贫的概念

返贫是指经过各种扶贫活动已经脱离贫困的人口,由于某种原因在经济上又重新返回贫困的现象。归根结底来说返贫的根源还是因为贫困,由于这部分人刚刚脱离贫困还处在贫困的边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状态,只要有稍大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支出其指标就会又返回到贫困线以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已经使几亿人成功脱贫,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返贫现象较为大量的出现,这成为我国消灭贫困人口一个重大阻碍,我们一定要研究返贫的原因,找到防止返贫措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返贫的原因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不同,各种自然灾害频现,老少边穷地区较多,相对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长期处于贫困的人口思想认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返贫现象频发。

(一)扶贫政策导致的返贫

由于扶贫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偏差导致了脱贫人口的返贫。首先,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不符。政策一刀切,没有制定针对的措施,导致了政策的时效性和持续性较差,贫困人口脱贫率不高,使脱贫返贫现象严重。另外,也出现了只注重物质脱贫,而忽视了“精神脱贫”,贫困人口没有树立脱贫意识,没有掌握生存技能,一旦扶贫结束,就又陷入了贫困的状态。其次,扶贫政策的执行偏差。由于我国贫困地区情况复杂,一线的扶贫干部能力有限,对扶贫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时候新政策发布以后,一线扶贫干部,一是怕麻烦不想做,二是不明白不能做,往往表面上应付一下,填填表,报报数完事,实际还会延续以前的做法,使好政策不能落地,导致了返贫的现象。最后,扶贫政策与贫困人口所在地的发展规划不符。扶贫政策没有结合贫困人口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交通医疗等条件,没有结合当地发展规划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虽然在短时间内发挥了作用,不能形成长久机制,导致返贫现象严重。

(二)自然资源导致的返贫

我国山区丘陵高原地带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生活在此的广大农民很多都是自然资源缺乏,像生活在山区的农民,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像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没办法灌溉,他们只能是靠天吃饭,天好有收成,便可生活,一旦有天灾便是少产,甚至绝收。还有一些生活在有一定资源的地区,但在初期居民采用了错误的耕种方式,开荒种地,没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自然环境逐渐变差,但他们仍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过度的开采和使用自然资源,导致地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人们陷入贫困的境地。环境得不到改善,人们没有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不能形成持续的生活方式,即使一时资助型脱贫也不能持久。

(三)天灾人祸导致的返贫

我国地域广大,有各种气候条件,各种地形地貌,一年中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南方洪水、泥石流,北方暴雪、冰冻,东部沿海台风、海啸,西部的干旱、霜冻,还有全国各地发生的地震、火灾等等。由于贫困地区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遇上这些灾害,轻则导致贫困,重则家破人亡,脱贫群众的再次陷入贫困也是不能避免的。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病痛,小病还好,有基本医疗保险,贫困农民还能承担,一旦遇到大病,农民自己承担的费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就会导致返贫,更有甚者,因病致残导致丧失生活能力,更会使贫困户雪上加霜,越来越贫困。

(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返贫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主要的返贫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返贫,像由于教育费用支出过大导致的返贫,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掌握生产技能导致的返贫,甘受贫困思想导致的贫困,农村的陋习导致的返贫等等。我国目前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基础学习不会给贫困家庭带来负担,但高中和大学就要支付较高的学费,很多时候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到初中便辍学了,就是因为承担不了高中大学的费用,这样由于贫困不能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一些能承担这部分费用的脱贫家庭,很可能应为支付这部分费用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由于穷了几辈子了,贫穷已经形成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意识,他们甘愿承受贫穷,没有致富脱离贫困的意愿,这些人即使脱贫也会很快的返回贫困。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请客随份子之风盛行,浪费大量物力财力,由此返贫情况经常出现。

三、成人教育防止返贫的作用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贫困状况,提出不同的扶贫策略,实现扶贫办法的精准。对于没有生存的能力的贫困农民来说可以采取“输血式”扶贫,对于有生存能力的贫困农民来说要采取“造血式”扶贫,成人教育就是不错的精准扶贫方式,其在防止返贫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成人教育扶贫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家庭是影响孩子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家庭贫困很可能下一代还是贫困,家庭富裕下一代也差不到哪去,而教育是改变这一情况的一种非常的措施,无论是父辈还是子辈接受良好的教育其贫困发生率会大大降低,有效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教育之中的成人教育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更明显的作用,首先成人教育更注重技能教育,且可以根据受教者需要开设课程,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造血”的能力,其次成人教育相对受教育时间短,而且比较灵活,不像其他教育一样需要长时间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最后成人教育可以采用业余学习形式,在不耽误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即可提高自身能力。

(二)成人教育扶贫提升摆脱贫困的意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些贫困农民中贫困意识根深蒂固,缺乏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如何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理念,应该由教育来发挥作用,首先要培养摆脱贫困的志气,其次要培养摆脱贫困的意志。贫困的人们有从心底摆脱贫困的志气、意志,才会主动的投入到脱贫的战斗中,才会更好的去寻找脱贫的方法,才会增加对知识和技能渴望,才会主动的去学习,这就是“智随志走”,这些人一旦脱贫基本就不会在返贫了。

(三)成人教育扶贫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

教育扶贫首先要有教育的环境,贫困地区往往经济落后,无力兴建修缮房屋校舍,连一个像样的上课教室都没有,教师更是留不住。国家各级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的软硬件环境,保证教育学习的基本条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教育的时效性。另外,一旦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扶贫有了效果,会起到示范作用,用一个点带动一片,使贫困地区形成脱贫、防止返贫的良好环境。

四、精准确定成人教育扶贫对象

通过上面对“精准扶贫”中出现返贫原因的分析及成人教育防止返贫的作用,为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体现更好的精准扶贫效果,有必要精准确定成人教育扶贫对象。

(一)针对成人教育生源情况,统计接受继续教育意愿

成人教育生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已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员。根据已有统计得知,建筑、经济管理和医学等专业是人们参加继续教育选择的次数最多的几个。由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知,按学科来分,在全国2016年的成人本科招生的96.9万人中有医学29.8万人、管理学23.2万人、工学20.7万人,这三大学科人数占了全部12大学科的76.1%,在全国2016年的成人专科招生的114.3万人中有财经商贸大类32.2万人、医药卫生大类15.9万人、教育体育大类16.5万人、装备制造大类12.9万人、土木建筑大类8.3万人,这五大类人数占了全部19大类的75.1%,由此可以看出,成人本专招生的由四分之一的专业占了四分之三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

在精准扶贫中,要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地区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成人教育系统的优势,势必要从这几大集中专业入手,统计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意愿,在各个扶贫范围内设立教育扶贫意愿统计点,做好成人教育专业宣传以及技能培训的介绍,加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办学交流,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精准扶贫的初步成效。

(二)以成人教育办学条件出发,整合扶贫对象教育信息

目前,精准扶贫在继承开展的方式大多依赖于各基层部门对于贫困户基础信息的统计,在各级部门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共用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完整地统计扶贫对象的教育信息。因此,需要发挥各个成人高校的办学优势,整合贫困对象的教育信息,采用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的信息整合方法,对已有不同表格数据进行筛分处理,了解相对应地区贫困户的教育意愿,整合贫困对象对于技术上、农业上或者其他各个方面能力提升意愿。例如,结合我校建筑施工管理专业提供的招生要求,选取有报考意愿的贫困学生来给予适合且恰当的扶贫教育模式,使其摆脱贫困。

此外,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贫困人口对自身认知不全面,很难做到借助教育脱贫这一观点人人接受,因此,需要在贫困地区做好精准教育宣传,讲解各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尤其成人教育面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优势需要进一步解释清楚,使他们认识到成人教育的长处,认识到教育脱贫的美好前景,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到继续教育的阵列中来,实现成人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目的。

(三)以贫困对象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接受成人教育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分类

在目前贫困户信息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贫困户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面临的经济负担、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居住条件、长期处于贫困的原因等进行详细记录。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统计有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意愿的家庭成员,将其详细需求逐一列出来,做好记录。在有记录的基础上,把所有有教育需求的贫困对象整合在一起,按照相关技术学习、专业学习、农业知识学习等进行精准分类。在考虑年龄、文化程度等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各成人高校擅长的专业或者技能培训学习,将成人教育扶贫落到实处。例如,针对有意愿参加土木类继续教育的贫困对象,可将其未来就业意愿分为不同工种,有手木工、钢筋工、油漆工等,根据不同工种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其能上岗就业。

不管其受教育程度如何,要把握在现有基础上覆盖率高、接受程度高的原则,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当地地域情况、贫困对象的年龄等给予恰当的教育知识补充,补齐义务教育所不能提供的教育短板,完善成人教育的覆盖面,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分层分级、多维度、多层面的精准扶贫模式。依据“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自主选择”的扶贫原则,做到教育培养与引导服务相结合,把贫困对象进行分级区别,形成新的育人观念,改变强制性接受教育的育人方式,改革政府扶贫菜单,将分级资助与分类教育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涵盖多任务、分年级、多主体的贫困人口分级分层分类教育方案,实现精准扶贫中的成人教育模式。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防止返贫和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两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战略进行了研究。在成人教育扶贫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返贫的出现及其原因,因此提出充分发挥成人教育防止返贫的作用,提升贫困对象摆脱贫困的意愿,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以此为依据通过统计贫困地区接受继续教育意愿,整合扶贫对象教育信息,进一步对接受成人教育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从而实现精准确定扶贫对象。扶贫对象的精准能更好的提升扶贫效果减少返贫,返贫的减少能够更精准的确定扶贫对象利于扶贫的开展。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意愿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