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中的实现路径

2021-01-07 13:06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政治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上好思想政治课,在当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课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导向相结合”作为课程标准,即强调了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的每个环节里,都需要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从而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二者相互结合的过程。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布局的眼光不仅需要放到体育课程建设上,还需要关注思想政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加快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的进程,同时不断扩增其比例,便于其展现出一定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思维和育人理念的要求和变化,并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将课程当成教学载体,充分利用其背后隐性教育资源,对自己承担的课程进行再造,以此更好的推动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它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加一门课程或增加一项活动,而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全课程教育”模式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的拓展和深化,是自觉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理念方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所得到的进展,基本上是展现了把涉及的课程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指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2]。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价值观教育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有观点显示,价值属于效用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借助对以往价值观的批判,产生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对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展开精准、全面的把握,就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价值观出现在大众面前,意味着世界价值观思想面世,其产生于社会实践中,成形于时代发展下,在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它,统一了价值以及社会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价值论关于社会实践的价值思考,是要求在价值观建设中突出实践性和人的主体性的价值根源,我们在价值观建设上所投入的关注取决于人民利益价值的规范。马克思提出,主体是人,同时人永远是主体。对此,恩格斯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要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活人,就需要将这些人当作历史上的行为人来研究。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的价值论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值得转型期的中国学习和借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过程中,要始终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以及德育的重要内容当成发展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发展、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方位做好每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教育:一是将思想信仰教育作为全面推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和完成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全体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更是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二是需要在教育重心中加入爱国主义,并切实深入地去开展,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祖国,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己任贡献全部力量[3]。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未来全社会在价值上的走向取决于青年价值观,当下青年所处的时期正是价值观定型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好这一阶段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从理论、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国内一体化的辩证视角,从国家、社会、公民等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现的内涵进行阐释。从理论层面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能让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等一些学科获得研究机会,使之更加具体和丰富,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和价值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从实践层面看,一是人们能够全新地认识到社会的总体价值目标,同时在这其中,对我国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趋势有一个新的认识,以便为社会转型提供实质性的论证;二是通过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价值论证和价值预测,支持、规范、引导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使人们深刻关注当今价值观的变化;三是有助于评价、研究和调整群体和个人的价值心理、价值观念等价值意识,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科学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社会中的作用[3],如控制力、驱动力、定向力和凝聚力。

三、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体育教学德育问题凸显,体育教师队伍德育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有存在专业技能以及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部分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言行存在不规范现象,就会导致体育基础以及能力上存在差异化的学生,在情绪与态度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有时,由于个人主观情绪的作用,使得教学评价出现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情况。并且,体育教师存在德育问题,倘若采用体罚和心理惩罚,势必会让高校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损害,最终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此外,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会导致情感和心理存在障碍,最终演变为教学障碍,牵制了高校体育的正常、有序发展[4]。

(二)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可操作性弱,体育评价模式吸引力不足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不足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揭示。但目前,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教学的评价,都只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分数来体现,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改进并没有实质上的参考价值。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体制使得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与评价措施无法落实,考核办法无法落地,教学管理层面与体育教师之间也无法形成合力。

四、在高校体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体育与思政课程的共同稳步推进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达成其心理健康目标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参与感,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集体活动中提高群体意识,可以不断掌握一些社会规律,促使其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发展。由于目前诸多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相关性,单纯重视技能目标的实现,忽略了“思政教育”的目标,从而导致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与时代脱节,理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技术动作示范,分解教学,学生分步骤学练等方式展开,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及运动乐趣的体验感。调查中显示,很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因此,要全面提高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有趣的体育活动,向学生传递先进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比如融入国际奥林匹克赛事为国争光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爱国精神的含义;有效开展竞技性团队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进取精神和团队意识[5]。

(二)有利于思政教学价值观融入体育课程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竭力追求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渗透体育思想和实践环节。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自身具备的严肃的政治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为教育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世界互联网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映入当代大学生的眼帘,不仅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传统社会价值取向,使现代人产生了一些满足现状、不愿进取的思想。特别是,当下的学生在大学时期,其身心都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在思想自控上处于最为薄弱的状态,极易遭受到外界的影响。倘若未进行第一时间的纠正和管理,对其身心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预估的。没有经历过体育比赛中胜负的洗礼,很多大学生往往会对一时的失利感到气馁,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沟通受到阻滞,致使成就感、安全感荡然无存,挫败感油然而生,从而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说服力与实效性,能够抓好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内涵,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立足体育学科特点,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在高校开设体育课程,除了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有助于他们学会所需的体育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技能,更有利于法治思想观念的培养以及体育精神的创建。从根本出发,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对学生展开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学生收获相关的专业知识,能使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从他们的健康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有一定的区别,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就是其中鲜明特征之一。

不同类的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在相互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学生能提高其运动技能和团队意识。首先,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这一特殊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在“课程思想政治”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身临在探索性体育活动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并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其次,教师还需要关注创新精神,在时代潮流中机动地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融合度。最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不轻言放弃的良好体育作风[6]。

(二)利用“课程思政”对课堂制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化

在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目中,体育教学与“放松”“随意”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在课堂制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内容,把思想政治理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去,组成全新的教学理念,与专家进行积极讨论,对相应的教材进行更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目标就是为了借助这次改革,颠覆过去体育教学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定位,让学生可以重视起对体育的学习,以便促进学生提高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元素,适量降低理论上的知识教授,扩充一些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组织政治辩论赛,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加深政治理论的领悟,思想理念的理解。其次,教师要通过思想建设,实现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引导,以往的高校体育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宣讲。体育精神胜似体育的灵魂,其存在意义远超过运动自身,象征着竞争、团结、公平以及正义。思想建设与体育精神的存在是相互的。他们能相互作用对方,把二者有效进行融合,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高校体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师资队伍是其展现功能的基础。在过去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是互不干涉、相互独立的。然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看重本职教学能力,具备扎实的体育功底,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高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师展开培训。高校要打造一支有力的教师队伍,注重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综合培训,渗透更多的专业知识点,使体育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教育可以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了加快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高校可以从外部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更直接、更有效,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体育教学的专业化。

(三)重视对体育教师思想观建设,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由于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师思想观念建设不够重视,一些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工作。他们关注的只是运动技能上的教学,却忽视了更关键的思想政治教学以及体育精神培养。未将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呈现给学生,做不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学校需要对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增强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其自身思政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从而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强化教师的教育意识。首先,校方可以引导教师设立起“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成立体育学科相关的学术探讨小组,做到教学方法的实时共享,激励引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其次,课程展开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过去的学科评价体系采取去其糟粕的方式,以“价值导向”为核心,建立参考目标,就教师的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客观的评价,同时建立对应的激励措施,形成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实现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升,确保教学质量[7]。最后,教师也要严于律己,端正工作态度,建立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耐心细致地学习和深刻内化、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邀请思想政治方面的专家或学术大师,在校内为师生举办专业讲座,多方位细致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

六、结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助于体育教学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自身思政引领的同时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推进高校教学事业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政治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