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军 杨 州 郭莹莹
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的一只黑天鹅,它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旅游业作为脆弱性产业在重大危机事件面前有时会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而风险修复也会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危机事件性质、危机事件发源地、危机事件轻重程度不一对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影响也不同。[1]粤港澳大湾区是继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后的又一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其目标是建设成可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媲美的世界级湾区。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影响,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应对和修复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为41500平方公里,2020年总人口为7315万(其中广东9市约6500万,香港747万,澳门68万),GDP约为115955亿元(其中广东9市89525亿元,香港22972亿元,澳门3458亿元),而2020年我国GDP为101万5986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9市就贡献了全国GDP的8.8%。
2018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120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游客629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00亿美元,全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2]2018年,广东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5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254.99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748.0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5.12亿美元居全国第一,[3]广东的入境过夜游客占到全国的59.5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15.78%,而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的9个城市占广东旅游的九成。2018年香港接待入境游客6514.03万人次,其中内地访港游客超过5100万人次,过夜游客超过2900万人次,其中内地过夜游客超过1900万人次,收入418.77亿美元,占香港GDP的4.5%,[4]澳门接待入境游3580万人次,其中内地访澳游客达到2526万人次。[5]可见,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在整个中国的旅游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朱迎波等(2003)就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双变量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和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曲线讨论了恢复期为12、18、24个月时入境旅游人数减少的情况,研究结果认为,当恢复期为12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降了17.96%,减少2384.9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18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降了17.07%,减少3117.0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24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降了16.55%,减少3852.33万人次。[6]戴学锋(2003)指出2003年SARS时,新加坡政府在疫情发生初期,组织相关部门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受SARS影响,3月份新加坡入境旅游者减少15%。[7]张骁鸣等(2003)指出2001年初英国口蹄疫流行时,当时英国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团减少了75%。[8]李锋(2009)运用本底线对中国4次旅游危机事件(1989年“6·4”风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SARS)对入境旅游的影响,研究表明根据事件的性质、时间等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损失程度、影响的生命周期、危机后旅游补偿性恢复的反弹力,SARS对旅游影响长度是19个月,入境旅游人次损失1368.91万人次。[9]孙根年等(2011)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和月指数距平均分析法分析2008年五大事件(2008年初南方雪灾、藏独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海啸)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期不同,对各地入境旅游的差异也较大,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对广东省来说五大事件中,以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共损失游客498.3万人次,月均损失19%,其次是藏独事件、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分别损失85.5万人次、61.4万人次、33.8万人次和11.74万人次,月均损失分别为17%、14%、8%和4%。[10]Joo H.等(2019)以韩国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015年的MERS和2003年的SARS,研究表明,疫情大于或等于100例的区域,两次疫情在6月游客量下降对比为52.4% :23.3%,在7月游客量下降对比为60.0%: 31.4%,在2015年的疫情期间,之前爆发过严重SARS的地区游客百分比变化出现较大幅度下降。[11]Joo H.等(2019)研究表明2015年MERS的爆发导致韩国入境游客少了210万人次,相当于韩国经济损失26亿美元,其中住宿、餐饮和交通部门因入境游客的减少而减少的收入分别为5.42亿美元、3.59亿美元和1.06亿美元。[12]
国内外学者研究重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是从游客量和影响周期两方面进行,像疫情这种重大危机事件在影响期内约减少入境游客15%-60%之间,对国内旅游减少约75%左右,影响周期在24个月时还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阶段的“全面停摆期”(2020年1月20到2020年2月底):联防联控措施的强化使整个旅游产业全面停摆,对旅游业造成巨大损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1月23日(中国除夕夜前夕)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31个省市区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基于防控疫情的不断升级,多地出台措施封城封路,暂停公交、地铁、轻轨等城市交通,延长春节假期,停止聚餐、聚会,有条件复工,多数农村封村封路,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社会经济活动基本都停摆。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新冠肺炎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对我国进行限航限行。广义的旅游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受疫情影响,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众多景区先后关闭,原春节准备出行的游客纷纷取消出行计划,航空、铁路、酒店、景区、旅行社出现退票潮,国家民航总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为此免收退票费。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暂停受理、审批、签发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团队旅游、个人旅游(含深圳“一周一行”)签注,香港部分关闭与大陆间的口岸,这意味着内地赴港澳旅游团和自由行游客均已暂停,粤港澳大湾区间旅游流断崖式下降。在这阶段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居民入境进行了限制,有四十多家航空公司取消了国际航班,这导致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各地的旅游流也断崖式下降。旅游业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产品和设备供应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五个细分行业,[13]短期内,除旅游产品和设备供应企业影响滞后外,其他四类细分行业基本没有收入,但还要继续支出(企业运营的各种费用)和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个阶段,旅行社损失最为惨重,它们不仅要退团费,有些出境游已付出的境外旅游企业的部分费用也无法追回,还要支付员工工资、办公场所和门店租金,导致一些小型旅行社歇业甚至破产。粤港澳大湾区现有旅行社2658家,从旅行社规模和运营能力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旅行社呈现强、中、弱三级分化态势,[14]处于弱一级的旅行社濒临破产。粤港澳大湾区现有159家五星级酒店,不论是酒店数量还是入住率都是港澳强于广东其他9市,香港星级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86.6%,澳门平均入住率达到84%,珠三角9市入住率基本在60%左右,[15]由于星级酒店资产规模大,员工数量多,在疫情下运营举步维艰;经济型酒店和民宿多数是租用场所进行经营,抗风险能力更差。粤港澳大湾区景区与国内其他景区一样,多数都已关闭,歇业等待疫情的解除,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财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多数景区只能苦熬日子。
第二阶段的“有限开放期”(2020年3—9月):联防联控措施逐步解除,进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整个旅游产业有限开放,但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在此阶段,各地疫情不一,解除和恢复的情况也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交往密切,大湾区内部旅游交往占了三地市场的半壁江山,广东在入境旅游方面,基本占了内地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的60%左右,内地一直都是香港第一大的境外客源市场,内地客源基本上占据了入境香港游客的75%左右,而途经广东陆路入境香港的基本占了入境香港内地游客的70%左右;内地和香港一直都是澳门最大的前二位境外客源市场,而内地客源基本上占据了入境澳门游客的65%左右,其中经广东陆路入境澳门的游客基本占了55%左右。[16]可见,如果疫情不能被完全控制,粤港澳旅游业就不能真正恢复,这种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个阶段旅游业在部分开放,但客观上还有防控疫情的各种管制,主观上旅游者的信心没有恢复,出游欲望不强,虽然这个阶段有清明、“五一”、端午三个小长假,但数据显示旅游业经营还是很惨淡,接下来的暑期传统旅游旺季的到来,经营也没有得到太大改观。
第三阶段的“缓慢恢复期”(2020年10月之后):疫情防控常态化,旅游业缓慢恢复。借助于“十一”大长假和疫情减缓,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复苏,虽然这个时候游客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但经过抗疫防疫后存活下来的旅游企业适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开始了全新的经营。第一,从三大旅游市场角度看,首先复苏的是国内游,全国各地景区运用各种打折和消费券的形式以提振游客出游的热情,国内旅游市场的恢复是沿着城市周边游、省内游、跨省游的路径发展的,并且以自助游行为主,团队游也逐步恢复。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游已呈现逐步恢复的态势,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2.95亿人次,同比下降83.4%;二季度国内旅游人数6.37亿人次,同比下降51.0%;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10.01亿人次,同比下降34.3%;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9.46亿人次,同比下降32.9%。[17]其次逐步复苏的将会是出境游(预计到2021年5月以后),随着海外疫情的逐步放缓和被控,疫情防控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航空公司将逐步恢复出入境航班,疫情发生时对中国大陆居民入境限制的国家和地区将逐步解除限制,2021年“十一”黄金周也会掀起出境游的小高潮,但要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预计到2023年。再次是入境游,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后,港澳台地区居民的入境游将会更快恢复,尤其是港澳居民的入境,东南亚和日韩居民的入境游的恢复也会早于欧美地区。第二,从旅游企业角度看,大型旅游企业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将会较快从疫情中恢复,专业化强的小型旅游企业也会在2021年底前恢复,中型旅游企业恢复周期将会更长。第三,从旅游细分行业角度来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将会更快恢复到疫前的情况,旅行社和景区也会很快恢复,接着是旅游产品和设备供应企业,最后是酒店业。
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损失比以往任何一次重大危机事件(包括SARS)都严重。按相关研究可知,广东2013-2017年占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值为24.41%,而粤港澳大湾区9市占广东省的9成,[18]占国内旅游收入21.97%。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同比减少了30.22亿人次,下降了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减少3.50万亿元,下降了61.1%。[19]从以上数据可估算,大湾区9市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损失至少有5443亿元。香港旅游业占香港GDP的4.5%,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修例风波”将使香港旅游业的损失比SARS时还要巨大,2020年游客量仅为356.89万人次,同比降93.6%,其中内地游客270.64万人次,同比降93.8%。[20]旅游博彩业是澳门的支柱产业,2019年入境澳门游客高达3940.62万人次,[21]创历史新高,由于对内地的客源依赖,内地经济环境变化、出入境政策调整等,都会对澳门经济造成较大影响,[22]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内地采取了严格的限制人员流动措施,并暂停签发个人和团队赴港澳签注,直到2020年10月才重新开始签发。2020年1-11月,澳门入境游客520.41万人次,同比降85.6%[23],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影响还会延续。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但疫情总会过去,人们的生活也迟早会恢复到疫情以前的状态,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在信心恢复后也会回归到正常水平,甚至比以往更加向往和追求旅游。从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四个层面,结合疫情中和疫情后两个阶段,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提出相应的应对和修复对策。
建议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及降低费用措施,以部分抵扣其亏损额度,保证其后续有能力发展。国家有明确政策支持的应该充分运用。如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已于2020年2月5日印发了《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两年内,可以享受暂退现有交纳数额的80%;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指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指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游览景区管理两类)四大类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五年延长至八年。这些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及时雨,能部分缓解应对危机的困难。可以减免疫情爆发期旅游企业(包括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旅游交通、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度假区、民宿、旅游餐饮、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等)的增值税,用亏损金额抵减疫情控制后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的税基。降低社保缴费率三个百分点,养老、医疗缴费率可分别降低一和两个百分点,以降低企业负担。根据旅游企业要求和部分物业协商减免疫情爆发期(1-6月)旅游企业办公场所的租金,以降低企业的刚性支出。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
建议落实对小微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小微旅游企业对已有贷款延长其还贷时间。可增加对小微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的财政补助力度,适当降低其与财政的配套经费。
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基金和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基金。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基金由粤港澳三地按比例共同出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可根据基金的条例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后劲,如新冠肺炎疫情就特别需要这种基金的帮助;二是可扶持大型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培育湾区更多的旅游跨国企业,加强湾区旅游业的强势地位,打造知名的国际旅游知名品牌。由于旅游业中多数都是中小旅游企业,它们解决了大量的当地就业问题,不论是香港、澳门还是珠三角其他9市,当危机来临时都可能会导致中小旅游企业裁员的冲动,如果有这个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基金就可以减少这种冲动,从而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广东省有广东省旅游协会,发起成立的七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 (广东酒店行业协会、广东旅行社行业协会、广东景区行业协会、广东温泉行业协会、广东自驾游协会、广东游艇旅游协会、广东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香港有成立于1978年的香港旅游业协会(议会),以保障旅行社和游客的利益为宗旨,议会下辖十多个委员会(包含购物、消费者关系、来港旅游、内地来港旅游团事务、出外旅游、出版、票务、导游和领队等)。澳门有澳门旅行社协会、澳门旅游业议会等旅游业团体,主要为旅行社和游客服务,其会员占当地行业产值的九成以上;此外还有澳门酒店协会、澳门专业导游协会、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等。虽然三地的相关协会叫法不一,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大同小异,它们都是民间行业组织,承担着联通政府和旅游企业、规范行业企业行为、指导行业企业发展、组织行业成员内部交流及跨区域交流等职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重大危机事件期间,建议三地的相关旅游行业协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会员体系,真实地把握各会员企业的受灾情况,进行纵向横向灾情对比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提交上级主管部门,以便上级主管部门能精准施策,尽最大可能地帮助旅游企业减少损失;另一方面要及时指导旅游企业进行灾时自救及灾后恢复经营。
冷静对待疫情。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有它独特的韧性,它终将会早于国内其他区域全面复苏。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韧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市场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依托全国统一旅游大市场,相信疫情控制后这个庞大的市场必将会有爆发性的旅游需求,形成旅游内循环。制度优势。三地实行不同的制度,既高度联通又相对分工,香港是世界金融、贸易、商旅中心,澳门是世界葡语国家联通内地的门户,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地9市是国内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内地经济贸易旅游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湾区内四个核心城市在旅游功能上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发挥不同的制度优势,共同打造和擦亮了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的品牌。经济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优势明显,2018年香港GDP3630.25亿美元,人均48722美元,人均世界排名20位;2018年澳门GDP545.4亿美元,人均82609美元,人均世界排名第3位;珠三角9市GDP81048.5亿元,人均199133.31元。从数据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优势明显,其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多数高度发达经济体的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劲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出游能力很强,不仅是区域内短途旅游频次高,跨区域旅游频次也高,该区域也成为世界上各国各区旅游营销的重点对象。旅游基础好。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旅游发展基础好,港澳有六十多年和国际接轨的旅游业发展历程 ,珠三角9市也有四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历程,它们都是国内旅游的先行者。不仅有差异化较突出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如澳门和江门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世界级的旅游企业(如华侨城、长隆、广之旅、葡京、香港海洋公园等)。全方位立体的旅游交通也很发达,机场、高铁、高速公路、跨海大桥、邮轮港口遍布湾区各城市,湾区内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已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世界级的机场,港珠澳大桥更是使香港和澳门、珠海东西岸快速联通。居民出游欲望高。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在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偏好、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方面早已走在国内大多数地方之前,向个性化、休闲化、品质化、多样化等方面发展,这也导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
积极进行自救。针对本次疫情,旅游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救:优化并控制运营成本。针对营业成本如折旧、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职工福利、工资、运输、包装、保管、燃料、水电、广告宣传、物料消耗等各种直接费用的支出,在疫情还没有全面控制时可采用缩减工资福利、缩减广告宣传、减少低值易耗品库存、必要时居家办公等措施;针对管理成本如行政办公经费、工会经费、职工培训费、劳动保险费、外事费、租赁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土地使用费等支出,在疫情还没有全面控制时由于基本处于停业状态可全部缩减,或协商延后支付;针对财务成本如利息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尽量采用协商延后支付,也要关注汇兑损失(外汇差价)对企业财务成本的影响。稳定骨干人才。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尤其是企业培养出来的骨干人才,要以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要和他们形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共渡难关,共享疫情过后的企业发展成果。以创新促品牌提升。在这种特殊时期,旅游企业高层要从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24]四个方面去推动企业品牌升级,在管理创新上可以重新思考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企业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在产品创新上可以充分研究当前顾客偏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实力比较强的旅游企业可以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以提升附加值,在营销创新上可以充分挖掘互联网销售新手段并娴熟运用,在服务创新上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并注重服务过程的改造。争取多方支持。要积极主动地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行业协会、银行、业主、员工、上下游旅游企业、重点顾客等各类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并获得支持,以便在疫情中能够保住企业,在困难中活下去才能在未来创辉煌。
本次疫情爆发和防控常态化,打乱了很多旅游者的计划和安排,让旅游行业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也让旅游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议旅游者要在以下几方面理性面对疫情:相信政府有能力全面控制疫情,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环境会比疫前更好。虽然珠三角外来人口流动很多,又是主要的航空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防控压力很大,但目前只有少量的输入病例,港澳的情况也在趋减当中,相信经过此疫,三地政府会在旅游公共服务灾害服务上出台更多的保障措施,旅游环境会更加改善。充分理解当前旅游企业为防疫控疫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为了防疫控疫,粤港澳大湾区大多数旅游企业都经过歇业半歇业和部分开放经营状态,经济损失巨大,有些旅游企业甚至直接参与到抗疫的斗争中,作为旅游者在这种全民抗疫防疫的奋战中,更应该给旅游企业以充分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