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2021-01-07 09:18王京生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民深圳读书

王京生

许多人都知道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共产党早在1940年就专门为干部读书学习设立了一个节日——“五五”学习节,其最初的名字叫做“干部学习节”,也是当时党内仅有的两个节日之一(七一党的生日和五五学习节)。之所以选择5月5日,因为这一天是马克思的诞辰。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也是特别热爱学习的人。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期间,阅读了大量文献和资料,他在伦敦期间,每天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和资料。有人统计,他读过的各类书籍和资料有1500多种,所摘记录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资本论》的创作历时40年,三卷合计230万字。由此可见,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一项艰巨、宏伟的工程,而这项工程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

一、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而这三件大事的发生,恰恰都与大规模的学习运动有关。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改为《新青年》)。《新青年》从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始,为各种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极大地解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在当时自由主义、三民主义、托尔斯泰和平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门罗主义等等各种社会主张此消彼长,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新青年》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并引领中国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一部分是《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瞿秋白等,一部分是《新青年》的粉丝、追随者。《新青年》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引领当时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旗帜。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新青年》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2]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学习、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延安时期的学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次大规模的学习运动出现在延安时期,当时党内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片面学习、生搬硬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个别词句,“想当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错误学习态度。对此,毛泽东在1941年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他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批评那些徒有虚名、不爱实学的人。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他认为学习应该持有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

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成熟,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和壮大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并指导中国革命在1949年取得了伟大胜利。

(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学习运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第一次主动打开国门,向世界开放,向世界学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设立经济特区时强调:“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通过改革开放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先进的知识,更要把学习到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加以消化,科学运用到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窗子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会跟进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向世界开放、向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以高度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4]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二、阅读是学习最基本的途径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不能离开读书这一基本途径。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阅读的意义,古今中外的论述很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点:

(一)阅读增加人的幸福感

能读书、有书读、读好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至圣先师孔子《论语》开篇即以“学”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横空出世,绝非偶然。孔子本人也热爱读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刘向(汉代)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5]读书增加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境界,使人快乐充实。它既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也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拓展生活的广度。

(二)阅读是创新创意的最大源泉

创新创意有赖于大量的阅读。阅读力决定一个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重合,两者成正比。比如,公认的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的是以色列,它是创新成果最多、转化率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高的国家,人均每年读书64本。[6]以色列 880 万人口,却拥有 3.8 万名科学家。截至目前,以色列拥有 4000 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

202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7个,瑞士连续八年名列第一,其中在高收入经济体中,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占了三席。[7]国家创新能力与国民的阅读能力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欧洲国家年人均读书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由此可见,国民阅读率是决定国家创新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的创新力主要集中于大的中心城市。由此可见,一座城市要集聚创新资源,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地迸发出思想活力,就应当去看这座城市有多少人坐在图书馆里,多少人买书和研究问题。阅读激活城市的创新思维,拥有对阅读的巨大渴求、对知识的巨大热情,一座城市积累的丰富知识一定能转换成强大的创造力。

(三)阅读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可持续

我们谈可持续发展,常常提到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资源利用等,其实最重要的可持续在于人的可持续,而人要依靠读书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阅读,人类精神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文明何以历久不衰并且日益壮大?这与中华民族对学习的推崇有关。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么持久地重视读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一直把阅读当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精神更是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凿壁借光”到“囊萤映雪”,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从中可见一斑。[8]

一个民族要不断进步,需要学习;一个民族要提升自身素质,需要学习;一个民族要被其他民族尊重,同样需要学习。阅读,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9]

三、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10]深圳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深圳的全民阅读。

深圳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全民阅读的城市,自2000年起创设读书月,持之以恒打造中国全民阅读的“深圳样本”,走上了一条书香馥郁、续航持久的先行路。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以肯定和嘉许深圳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推动全民阅读所做的努力。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北京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和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时,亲手把“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颁发给时任深圳市长。

这是一份殊荣,是对一个只有40多年历史,但却用20多年的时间坚持开展读书月、提倡阅读活动的城市的一种肯定。博科娃女士曾经动情地说过:“我走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像深圳那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

深圳成为唯一一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

(一)移民的梦想

深圳作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城市与年轻的移民城市,95%以上是移民。移民汇聚,像小溪入河;移民涌动,像春潮破冰。一个吸引1000多万人前来创业发展的城市,如果没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没有一种精神的感召,没有一种文化的包容和凝聚,就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人气,也不可能有这座城市所创造出来的中国甚至世界的奇迹。深圳这座城市构成的主体是移民,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汇集在一起就是宏伟的交响诗篇。[11]

而在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合理的应用各种信息及手段,转变信息披露模式,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保障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阅读成为移民实现梦想的主要途径。在深圳,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因为阅读而改变命运的人。广大市民普遍存在着对知识的巨大需求,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成为化解生存与竞争压力的内在需要。有一个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深圳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五湖四海怀揣梦想的移民在艰辛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不忘自己的梦想,不忘勤奋读书,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走向通往成功的阶梯。每个人的梦想如何产生和实现,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途径。[12]

(二)观念的引领

深圳提出,不仅仅要把读书看成是个人事业成功的手段,更要把阅读提升到一个城市的价值层面,来塑造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在这个城市,读书人会获得尊崇。“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最积德:第一就是劝人行善,第二就是劝人读书。深圳就是致力于把这座城市的阅读理想注入到市民心中,使得每一个市民在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一种崭新的以读书为荣的文明习性。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深圳文化工作的两大支柱之一。文化权利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而阅读,是其中最基础、最广泛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权利。从首届读书月开始,深圳就把阅读作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基础加以推动。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时评选了“深圳十大观念”,其中,“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两项与阅读相关的观念高票入选。评选结果是由深圳市民投票产生的,表明了市民对于倡导全民阅读的普遍认同。

(三)政府的倡导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并提出建设“两城一都”作为城市特色品牌。“两城一都”建设包括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这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评选“图书馆之都”“设计之都”还早两年。

2015年,深圳图书馆入围市长质量奖,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第一次入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前谈到质量奖,主要是谈某个企业、行业的产值和领先作用,一个城市能够给予图书馆以市长质量奖来予以奖励,体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与眼光。

深圳持续积极建设“图书馆之城”。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室)710个,与302个各类自助图书馆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实现每1.5万人口拥有一个图书馆服务点。

深圳大力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战略布局。迄今建成6座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书城文化综合体,和700余家各类实体书店,每年依托书城书吧开展超过1万场公益文化活动。阅读与衣食住行一样,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阅读发挥的是基础作用、核心作用。在阅读空间的建设方面,政府从公共设施、空间、硬件、软件、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扶持,给予了必要的保障。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深圳紧随国家战略指导,积极推动立法保障。2016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深圳成为首个运用特区立法权制订全民阅读法规的城市,以条例形式要求市、区人民政府将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法定化,规定每年4月23日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进一步把“市民阅读权利”上升到法律层面,率先实现从公共服务到文化治理的嬗变。

凡此种种,引发主持人白岩松盛赞:“深圳近乎是全国阅读推广最好的城市,可以不加之一。”

(四)高贵的坚持

从古至今,读书是一种散发着文化芬芳的文人雅事,而在深圳,阅读不仅是众多市民的个人乐趣、生活方式,亦成为一座城市高贵的坚持。

深圳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和文化奇迹,与人们保持着对阅读的巨大渴求、对知识的巨大热情息息相关。纵观深圳的发展史与阅读史,城市因阅读而美好、因阅读而强大、因阅读而高贵。深圳推动阅读二十余载,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注入了全民阅读的因子,犹如城市擘画蓝图的点睛之笔。用阅读来平衡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城市居民切实分享发展的红利;用阅读来提升城市软实力,让城市建设者切身感受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和优越性;用阅读激活城市强大的创造力,成为城市发展永续不断的生命之源。[13]

推动全民阅读就是要坚持,有“死磕”的精神。古人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书也是这样。深圳连续21年坚持举办读书月, 累计开展公益阅读文化活动9000余项,吸引逾1.7亿人次以各种方式参与,被市民读者高票选为“市民喜爱的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和“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这是一座城市对全民阅读的“高贵的坚持”。

这种“高贵的坚持”来源于我们可爱可敬的市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国际荣誉属于热爱阅读的全体市民。在深圳随处可见的一幕幕宁馨自在的阅读景象,让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深圳图书馆只要开馆,每天早晨都有市民在排长队准备进馆学习;24小时书吧的灯自开业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熄灭过,“哪怕这座城市陷入一片黑暗,这里的灯也会亮着”。有一张照片颇具代表性:在书城阅读区围坐而读的一大群人之中,有一位年轻的父亲手捧书本,聚精会神地看书,而躺在他双膝间的,是熟睡的女儿。对此,有人形象地评价:手里捧着未来,怀里抱着希望。这些,构成了深圳最独特的人文景观。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评价,深圳是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最早、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代表性城市,书香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四、党政干部要做新时期的读书人

当前,人们接触信息、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但读书依然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尤其党政干部要做新时期的读书人。

(一)为什么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读书是提升能力的需要。爱因斯坦说,“我们一切的力量都来源于文化,文化给了我们一切”。文化从何而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深圳人的平均年龄约为32岁,正是最富于求知精神和学习欲望的年龄阶层,建设学习型城市,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提升人才素养的重要手段。

读书是提高品位的需要。庄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说:“唯读书能改变气质。”阅读经典、博览群书,能净化心灵,明理修身,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文化水平与人的思想和智慧。个人阅读能力和文明素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善读书必然博学、善思、卓尔不群,而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必然也深谙阅读之道和阅读之美,有着高层次的文化品位。[14]

读书是平衡身心的需要。党政干部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阅读可以平衡身心,调节心绪。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当你在晚上打开灯,能够安安静静读一本书的时候,书当然是你获取知识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你在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你闻着书香,心里无限宁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武汉“方舱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这名男子戴着口罩、半卧在床,同时手捧厚重的“砖头书”——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聚精会神地阅读。在这种生与死的关键时刻,阅读能够给人带来超越生死的力量。

(二)关于怎样读书的建议

首先,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5]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第一,文人读书,要有志向,大理学家朱熹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就是一种志向。第二要有见识,而且不知足。第三要有恒心,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求学之道。

其次,既要广泛涉猎,更要精益求精。曾国藩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读书就如同煮肉,先是大火焖,然后小火慢慢煨。苏轼也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的好书是作者一生的心血,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是大智慧。经典的东西要熟读深思,不厌百回读。一个人如果读书从来不回头,他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我们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现阶段,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提升行政能力的基础。

做新时期的读书人,就要不断营造阅读环境,不断丰富阅读手段,不断弘扬阅读价值,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让“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五、阅读的力量是文明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对于个人,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不一样的解读。若是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观察,我们会发现,阅读的力量就是文明的力量!

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文明起源理论,把“城邦、冶炼术、文字”作为文明起源的三大基本要素。文明之前的时代,则被称为史前文化。城邦的出现,意味着复杂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冶炼术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不仅仅依靠自然界的赋予,而且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大量积累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时代,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文字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担负着记录和传承的使命。世界上独立创造文字的民族并不多,绝大部分民族的文字都是借用而来的,比如日本的文字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有些民族虽然创造了文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弃用了,比如玛雅文字,现在已成为少数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被破译的古代文字之一。

文字是用来书写的,书写是用来阅读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字和阅读,文明才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字和阅读习惯,中华文明才能够才成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力量,就是文明的力量。对文明的理解始于对文明的阅读,而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16]当我们高举阅读的旗帜,除了丰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促进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在弘扬伟大的文明。

猜你喜欢
全民深圳读书
全民·爱·阅读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深圳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