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传亮 李永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在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在理论上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改革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指引下,近年来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理论因时而生因时而兴。理论创新源于实践需求。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推动中国强劲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这就是习近平关于改革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科学把握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所面临国内外形势等方面来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的重大政治论断,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战略安排。这对继续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也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不断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美好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继续改革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改革必须适应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深化社会治理变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人与自然深度和谐。这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艰辛、勇毅的探索和努力。其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继续改革指明主攻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未来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方向,要求我们必须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3]实际上,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发展平衡度、充分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为全面深化改革描绘了新目标。新时代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战略步骤来展开,围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来展开。
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拉开大幕。此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中国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后进入新阶段即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后,城市改革渐次铺开。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吹响了全面改革号角。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更加突出市场化取向。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前行。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得了当代中国改革史上的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四大召开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这个阶段,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政府、市场、企业、就业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出部署。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中国改革成功进入21世纪。
第三阶段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步骤。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作出部署。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中国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第四阶段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2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根据十八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了面向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提出一列重大举措。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着眼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部署。2018年3月召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标志着全面改革走向深入。2019年10月28日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凸显了这一轮改革更加聚焦制度建设的特点。
改革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改革初期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碰到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前进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4]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5]党的十九大就此又进行了新的概括梳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6]
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过去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能为党除旧迎新、与时俱进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机活力,能为国家建设、事业兴旺激发出强大的前进动力。“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7]改革依然在路上。
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这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形成的重要现实依据。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影响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硬骨头”还很多,改革继续推进面临着改革动力不足、“软阻力”加大、凝聚共识难度增加等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初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增强忧患意识,其中就包含针对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而言的,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持续使得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发展陷阱”日益凸显,国际上一些主要经济大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有的国家甚至滥用国内安全法则针对中国。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分析这些国内外形势,“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8]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靠把自己做大做强解决问题。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富有改革智慧有极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亲力亲为,保障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包括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导思想、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富有中国特色。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习近平改革思想已经呼之欲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论述有很多。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9]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关键一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准确定位。当下,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1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明显。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2]这是2013年时提出的。显然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当然也要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包含改革自身的内在要求,方法策略、价值立场和目标方向。
改革不是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012年12月3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13]“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4]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实行改革以来,我们曾提出过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不同领域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中国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目标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导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这就告诫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改革目标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对完成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表作出新部署,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将总目标直接上升为会议主题,专门对总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的谋篇布局,要求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追求是为中国稳健发展形成一套成熟定型的制度。因为国家间的竞争的本质就是制度的竞争,有没有一套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决定着大国竞争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的鲜明特点就是制度导向。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的原则性问题。他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17]“三个不能变”的原则鲜明划定了中国改革的底线,改革整个过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总目标、坚持人民中心。这一原则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民心民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总目标,才能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取得实效。只有坚持人民中心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让老百姓从改革中获益,更好凝聚改革共识,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与之前的改革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改革的全面性。虽然全面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但在实施过程和改革的领域上都不如这次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这次全面深化改革可谓名副其实。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总体效果这个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8]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们推动了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以及国防军队改革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改革领域的全面性。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抓重点带一般,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也需从重点入手。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展是硬道理,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度大动力和主要路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就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明确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19]“六个紧紧围绕”实际上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改革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方法科学,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的方法,形成了一套推进改革的方法论。一是把握改革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二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21]三是改革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22]此外,还有抓落实、搞调研等等。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突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导向、顶层设计、落实改革,既突出改革的全面性,又强调“深化”。所谓深化,就是要啃硬骨头、要涉险滩,就是要通过改革形成制度红利,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指导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将取得重大突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新阶段。行进在改革路上,虽然依然面临很多风险挑战,但也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发扬钉钉子精神,凝神聚力把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落到实处。
所谓坚定改革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把改革进行到底。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难度加大、危险增加,凝聚改革共识难度也日益增加。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凝聚共识对改革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23]中国历史上,改革者突破阻力成功推进,都名垂千古。我们不能因改革遭遇阻力,就踟蹰不前、因噎废食。
党的十九大指出,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24]比如,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军队反腐、军队变革确实大幅度提高了国防军队建设质量;实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确实改善了党内政治生态。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高度肯定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第一,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这是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第三,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全年经济工作等进程中,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充分彰显;第四,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25]这都为未来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一把手要扑下身子抓落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26]“既要挂帅,又要出征”。[27]但应该看到,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情况有待加强,材料改革、会议改革、文件改革现象比较明显,“你喊你的、我干我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我们既要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把改革方案设计好,使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还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4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激励机制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今天推进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优化激励机制设计,让改革者卸下思想包袱、丢掉畏难情绪,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善于改革者撑起一片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8]“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