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62000)张真真 谢明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为尽量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在其发生后需要及时做出有效的处理[1]。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其发展迅速、波及范围较广,在对其进行处理时要格外注重时效性[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病情发生根源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变异情况等,而且还可以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带来一定指导[3]。面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以及要求也不同,为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效应用各种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作详细综述,以望为后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的选择以及应用开展带来一定参考指导作用。
微生物是个体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极小生物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等,涉及药品、食品、环境等诸多领域。其对人类的影响包括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其中有害方面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传染病的流行,人类有5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人类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这在二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4]。
由于微生个体较小且生长繁衍非常迅速,这对微生物的检验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检验技术主要是采用试管法、培养膜法和滤膜法进行检验,这种方法步骤较繁琐、检验数量有限以及技术的限制,一般经过反复试验才能做出判断。快速检验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以及胶体金免疫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减少成本、缩短库存时间、培养时间,提高检验的灵敏度[5]。
国家现使用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是国内外安全的需要,是现在日益严重的安全局势的需要,比如2003年的SARS和2019年的新冠状病毒的流行。使用这类技术可以快速得到检验结果,节省人力物力,保障国家和人们生命安全。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来说,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大方向。
2.1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鼠蚤叮咬,除此之外通过病兽或者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等也可以传染。鼠疫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疾病中的甲类传染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致死率高,暴发后容易发生大面积传染发病,会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以往细菌培养是鼠疫的传统医学检验方式,不足之处在于检验耗时长。近年来鼠疫的检验水平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发生了明显上升,其中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具有良好的医学检验效果。既往有相关研究[6]在对66例鼠疫患者的研究中,通过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淋巴液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例数共计61例,阳性检出率为92.42%,认为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有效提高鼠疫检出效果,能够有效帮助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也有学者[7]表示,在鼠疫细菌检验中,胶体金免疫渗滤实验由于不会和其他类型细菌发生交叉影响,加之其检验耗时短,通常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完成检验,因此在鼠疫细菌检验中具有良好的检验应用价值。胶体金免疫渗滤实验和反向间接血凝实验比较相似,但是二者检验效果比较,前者要更优。
2.2 SARS 它是一种由于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于2002年在我国广东发生,同时迅速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为全球性传染病疫潮之一。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管分离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检测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均为SARS常见检验方法[8]。其中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检测在SARS检验中,患者发病10小时后是其最有效的应用时间,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客观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已经普遍应用于SARS检验中。而对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目前较多研究均表示其在SARS发病21天后具有更为良好的检测效果。除此之外,也有学者[7]表示,通过在SARS病毒诊断期间制作基因芯片进行检验,可以获取更高的检测准确性,通常患者检测准确性可以超过90%,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2.3 霍乱 霍乱主要是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导致发生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以腹泻以及呕吐等为常见临床表现。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9],每年大约有四百万的霍乱病例,每年因霍乱死亡的患者例数大约有十万左右,以夏季为高发季节。霍乱作为烈性肠道传染病,病情发展迅速,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脱水以及水电解质絮乱等情况,影响体内循环质量,严重可导致患者发生循环衰竭,对其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分离培养联合血清凝集试验为霍乱常见的一种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检测耗时一般需要24小时以上,检验时间长[10]。通过对水样便分离进行4号琼脂培养可以对检测时间进行缩短,一般检验结果可以在7小时左右出具。近年来,在霍乱检验中,聚合酶链式反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检验耗时短,其整个检验过程一般2小时即可完成。除此之外,聚合酶链式反应不会和副溶血性弧菌发生交叉反应,不仅更有利于提高霍乱检验效果,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缩短检验时间。在霍乱检验中,胶体金免疫技术也有一定应用,有学者[11]在对霍乱患者的肛拭子标本中,通过为期6小时的碱性胨水增菌培养后,再选择胶体金免疫技术开展检测,结果显示其检测敏感度为105CFU/mL。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报道表明,基因芯片技术在本病中应用日趋成熟。
2.4 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均为临床常见的两种病毒性肝炎类型,以口鼻和粪便为主要传播途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发病后患者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可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容易流行暴发。如何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效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共卫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有学者[12]针对病毒性肝炎建立了一个能够同时检测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模型,根据此模型的相关标准以及要求进行检测,其对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98%,在病毒性肝炎检测中具有良好的检测应用价值。另外也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酶免疫测试技术对其血清进行检验,无论检验特异度还是检验灵敏度,均可以达到90%以上。
2.5 伤寒以及副伤寒 伤寒以及副伤寒均为肠道传染病,前者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后者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和前者比较相似。沙门菌种类多达两千多种,在我国已被发现的种类就已经超过两百多种,不仅会严重伤害患者肠道,影响其身体健康,而且还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对伤寒以及副伤寒的检查中,传统常规培养方法检查需要(4±1)天才可以得出检查结果,容易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13]。随着近年来临床对伤寒以及副伤寒检查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也有学者[14]指出,金标免疫斑点法在伤寒以及副伤寒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检查效果,通过对其开展血清抗伤寒抗体检验,伤寒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2%;对于非伤寒患者,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的假阳性率为4%,提示金标免疫斑点法在伤寒中的良好检测效果。另外也有研究报道指出,伤寒抗体检验伤寒初期患者的阳性率为93%,非伤寒患者阳性率为9%。有学者指出,在副伤寒检验中,PHA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效果好以及检验速度快等优点。
2.6 出血性肠炎 出血性肠炎是一种好发于小肠的局限性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在春秋季节具有较高发病率,具体病因还不清楚,但是多数学者均认为其和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在各种细菌类型中,H7大肠杆菌是出血性肠炎常见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其具有相对较强的爆发性,因此也是导致多次暴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H7大肠杆菌,从其分离出来至今已经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饱受社会争议。有相关研究[15]指出,在出血性肠炎检测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出率较高,且不必耗费较长的检测时间,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基本上可以排除没有感染H7大肠杆菌的患者。
2.7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H9N2、H5N1以及H7N7为目前常见的几种感染类型。目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常见的检验方法之一,其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不会和H1以及H3发生交叉反应,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检验准确性以及检验特异度。
2.8 登革热 登革热属于急性虫媒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以突起高热、淋巴结肿大以及头痛等为主要常见临床表现。登革病毒感染后,可以导致登革出血热,但是我国比较少见。据相关研究报道指出,登革热患者最早可以在发病1d后出现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验登革热患者的免疫球蛋白M,其阳性检出率会随着其发病后的时间长短发生显著差异,发病时间低于3天者,其阳性检出率相对较低,仅为35%,而在发病4天后以及5天以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和91%,因此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越长,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验结果的阳性率会越高。除此之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也具有良好的检测应用价值,登革热病毒检验效果理想。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环境也日益恶化,各种微生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频发,无论是对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会带来严重影响。面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进行大量研究实验,以进一步完善各种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寻求最佳检验方法技术,以使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发展速度及其所致的经济损失,减少其对民众造成的伤害。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以及胶体金免疫技术均为近年来应用相对广泛的两种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均具有其各自的优势及特点。虽然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是相信未来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一定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中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