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实背景、功能定位和推进策略

2021-01-07 03:29邓银花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文化

邓银花(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以往偏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战略进行调整,自觉把握中国乡村的发展规律,为中国长期发展奠定稳固基础[1]。

乡村图书馆由国家财政支持,是乡村地区面向乡村居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理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定位和推进策略,对发掘乡村图书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增强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此内容进行初步研究。

2 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现实背景

2008年原文化部印发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规定“县(市、区、自治县、旗)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最基层的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本研究所称乡村图书馆,是指由政府或社会力量兴办,设立在乡村地区,为乡村社会成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外延既包括县级公共图书馆,也包括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和重要补充的乡镇图书馆(室)、村图书室,以及其他具有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基层信息文化机构(如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村地区的民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服务农村的部分等)。

2.1 乡村文化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4,093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16元增至12,124元,恩格尔系数从67.7%降至30.1%;农村居民人均年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1,690元、1,302元和1,24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10.1%增至34.9%,发展性、享受性支出增幅明显[1]。

然而,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乡村文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隐忧。首先,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和工商资本下乡,使得多数农民从以土地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务工为主,务农为辅,形成工农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乡村精英前往城市,或候鸟式地游走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乡村文化空心化。其次,在资本力量、市场文化冲击下,乡村公共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匮乏,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第三,随着现代文化传播介质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乡村居民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阅读逐渐扩大影响面,纸质阅读逐渐式微,快餐文化、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善良淳朴、勤俭节约、和而不同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

2.2 乡村居民阅读障碍

(1)乡村居民普遍缺乏阅读能力。虽然我国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2021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乡村文盲人口数量是城镇文盲人口数量的2.54倍[2];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小学或初中学历,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几乎全部进城务工[3];农村居民平均家庭藏书量约为城镇居民平均家庭藏书量的2/5,40.7%的农村家庭没有藏书[4]。这无疑制约了农民的正常阅读。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子阅读逐渐兴起,并逐步与纸质阅读并驾齐驱,这又给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乡村居民带来新的阅读障碍。

(2)乡村居民普遍缺乏阅读愿望。①我国大多数农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农民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无法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提高收入水平的认知和动力,一些人形成了读书无用的错误想法。②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休闲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许多农民更倾向于电视、电影、棋牌等娱乐性休闲方式,而对“门槛”较高的阅读休闲兴趣不大。③农村生产劳动强度很大,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由此增加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负担,他们在劳累之余,没有闲暇和精力阅读[5]。

(3)乡村居民普遍缺乏阅读环境。①截至2016年,我国还有12%的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不少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奇缺、人才匮乏的困境没有得到根本解决;②绝大部分乡镇图书室依附于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简陋、图书陈旧;③“农家书屋工程”面临“资金不足、缺乏持久性专项投入、管理无章可依、人员配备差、缺乏提高服务水平和开展多种服务的条件、现代化网络化水平低”等种种问题[6]。

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应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7]。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保障。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3.1 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乡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决定了教育培训理应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核心功能。①支持农村学校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且在短期内难以避免。而乡村图书馆建立在乡村地区,甚至直接延伸到行政村或自然村,方便留守儿童看书学习。同时,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当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这些都使得乡村图书馆具有成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主要场所的优势。②通过实施科教兴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联合体等)的培养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乡村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借阅、知识讲座、观看影音制品、农业科技培训、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向该群体提供现代农业科技等知识,从而使乡村图书馆成为重要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3.2 提供信息服务

许多研究表明,信息需求是农民的基本需求,农民对信息的渴望非常强烈,信息主题范围包括教育、医疗、经济、市场、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8]。但农民自身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是信息获取的弱势群体,并由此导致了严重的“数字鸿沟”,且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地区最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理应捍卫“信息公平”,满足乡村居民信息需求,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乡村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乡村地区的信息中心。①尽管信息来源渠道较多,但年龄较大的农民还是更倾向于从传统的报刊、书籍中获取信息,而乡村图书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优势,为其开展传统信息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②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快速普及数字阅读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更为直接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精准性,其乡村信息中心的定位将更加明确。③乡村图书馆可以针对本地实际,重点收藏反映本地政治变革进程、经济发展情况、地方风土人情的地方文献,收藏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信息中心。

3.3 发挥文化治理功能

图书馆汇集了人类悠久的文明发展成果,是提供知识收藏、整理、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的专业化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具有文化治理功能。乡村图书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首先,实现乡村自治,须以信息自由和平等为前提。S.H.Ditzion认为,民主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普及、社会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独立判断能力。只有全社会公民拥有民主意识和行使民主的能力,民主政治才可能形成并不断促进[9]。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公共图书馆影响现代民主政治的机制原理,《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提出的“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就是这一精神的实质反映[10]。乡村图书馆也因它的信息自由和平等,成为推动乡村自治的基础。其次,实现乡村法治,必须以村民学法、知法、守法为前提,这就需要发挥乡村图书馆的教育和信息传递功能,通过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乡村法治环境和氛围。再次,实现乡村德治,必须通过深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区特色文化,积极发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培育形成良好的乡风、家风和民风。同时要培育农民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引导农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等,这也需要发挥乡村图书馆的道德教化功能。

3.4 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史和丰富的乡村文化。乡村图书馆作为存储、记录、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机构,理应承担起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职责。当前,为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条例、方案和法规对古民居、古村落、历史名镇、历史名人、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乡村文化建立了保护性的视听声像资料数据库。但是,仍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活动与文化场景等乡村文化内容因各种原因没有纳入到保护范围[11]。因此,乡村图书馆可以对这些乡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发挥拾遗补缺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农业生产遗迹、节庆、民俗、礼仪、曲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地方志、当地名人如种植能手、劳模、文化名人、英烈名录等特殊地域文化。因此,乡村图书馆可以利用扎根乡村社会、熟悉乡村文化的特殊优势,收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地方志等具有区域性的特色文献资源,成为挖掘、整理、保护区域特色乡村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与本地学校和其他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博物馆、媒体等部门合作,结合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乡村文化的传承活动[12]。

3.5 充当乡村社区中心

乡村图书馆可以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成为乡村的社区活动中心。①提供乡村社区服务。一是实施“乡村图书馆+电子商务”,将乡村图书馆的文化功能拓展到电子商务的经济功能。二是实施“乡村图书馆+博物馆”,通过展示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当地名人事迹、传统手工艺品等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三是实施“乡村图书馆+生活便利中心”,如为乡村居民办理缴纳通讯费、收发邮件等事宜。②发挥休闲娱乐职能,成为乡村地区的“第二起居室”或“第三空间”。相对于私密性较高的“第一起居室”家庭而言,“第二起居室”可抛开家庭角色束缚,人们在那里可自在的交流对话、休闲娱乐;“第三空间”是指除“第一空间”(家庭环境)、“第二空间”(职场环境)之外的空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学习思考、消遣娱乐、交流放松的其他所有社会空间,包括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等[13]。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图书馆具有成为“第二起居室”或“第三空间”的诸多优势。其一,乡村图书馆遍及每一乡镇、行政村甚至自然村,接近农民,农民来去便捷。其二,乡村图书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包括儿童、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其三,乡村图书馆在履行其基本职能过程中,也经常举办包括讲座、沙龙、读书会等各类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其四,随着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贴近自己且免费舒适,能够带来休闲、娱乐、交流的“第二起居室”或“第三空间”的需求巨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图书馆“第二起居室”或“第三空间”的角色将会进一步凸显。

3.6 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一方面,文化要素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并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文化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本身具有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具有经济价值。事实上,早在2007年,我国就将文化发展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党的十八大后,文化也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一起,共同构成“五位一体”发展战略。

乡村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有效举措,又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因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同时,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也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可行性。而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其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业态体验”等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4 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

4.1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乡村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乡村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从乡村图书馆管理体制看,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乡镇图书馆单独建制模式,二是总分馆体系模式,即县总馆—乡分馆—村图书室体系。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乡村地区经济水平、文化传统、交通条件、人口密度差异较大,乡村图书馆管理体制不应采取“整齐划一”的形式,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可同时采取下列三种模式。①单独建制模式,即县、乡(镇)两级政府分别建馆,村图书室由乡镇管理,主要适用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的乡村图书馆。这些经济发达镇既有独立建馆的财政实力保障,又有独立建馆的内在需求,可以建成一批规模、管理、服务一流的乡镇图书馆。②图书馆联盟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中等、难以独立建馆的乡村地区。该模式的特点是乡镇图书馆(室)并不隶属于县公共图书馆,乡镇政府支持乡镇图书馆(室)的财政经费,委托给县图书馆管理。乡镇、村提供场所、经费、设备等工作条件,县图书馆为乡镇图书馆(室)、村图书室配备藏书和部分工作人员,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保证图书馆开放。③总分馆模式,由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辖区内所有乡镇、村图书室作为分馆,分馆的人、财、物由县总馆负责统一调配,资源完全共享,总馆和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书刊通借通还。由于乡镇图书馆(室)、村图书室真正位于农村基层、面向乡村居民,要真正发挥它们的内在功能,必须加大政府投入,真正推进乡镇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在“硬件”上的提档升级。

4.2 开展阅读关怀活动

阅读关怀是阅读前关怀、阅读中关怀、阅读后关怀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阅读前关怀包括关怀读者的阅读兴趣及动机、读者的个性和特色以及公共阅读环境;阅读中关怀包括对阅读感知、阅读关注、阅读记忆和阅读评价的关怀;阅读后关怀包括对阅读联想、读后反馈信息和阅读隐私的关怀[14]。乡村图书馆实施阅读关怀就是针对当前乡村居民阅读困难的实际情况,让乡村每个阅读困难人士在图书馆服务中感受到简单、方便、自由、快乐,并得到尊重。为此,一是要针对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多这一情况,开展扫盲服务;二是加大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培训指导,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三是分析乡村居民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收集他们阅读后的反馈和评价,并据此改善阅读环境、馆藏结构、服务方式;四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乡村居民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乡村图书馆的选址,应以方便农民、贴近农民为原则,开放时间应符合农民作息特点,针对不同阅读困难群体提供差别性服务等等。

4.3 充分发挥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作用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用户信息素质、用户行为模式、用户获取信息能力密切相关。针对乡村社会整体文化氛围不浓、乡村居民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不强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开展馆内阅览、文献复制、参考咨询、书刊外借、科普讲座、专题培训、读书交流等易于理解、接受、认可的传统服务方式。同时大力实施阅读推广活动,建立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推动、乡村图书馆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阅读推广协同机制,着力营造乡村浓厚的书香氛围,吸引农民进入乡村图书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阅读推广活动的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组织乡村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绩效考核,把阅读推广列入到乡镇文化工作的考核内容。乡村图书馆既要通过优化藏书结构、精心组织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服务水平来激发农民阅读需求,又要通过组织培训、示范带领等活动提高农民阅读能力和阅读自觉性。社会力量可发挥专业优势,制定行动计划、活动方案、藏书选择等,也可通过志愿服务对农民进行包括ICT技术在内的阅读培训指导。

4.4 积极推广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携带方便、检索快捷、成本低廉,具有数字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既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拓展了文化传播范围,又丰富了服务渠道,因而正在日益成为国民青睐的重要阅读方式。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数字阅读将与纸质阅读并驾齐驱,共同成为国民不可或缺的重要阅读方式,乡村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顺应这一阅读潮流,大力推广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数字阅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此,要对乡村居民进行ICT指导培训,丰富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阅读、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在推广数字化阅读中培养乡村居民正确的阅读倾向,推广品质阅读,推送优质内容,开展个性化阅读服务。

4.5 实施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

乡村图书馆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主要机构。其一要加强乡村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一支以乡村教师、退休干部、本村优秀村民、大中专毕业生为主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其二要制定乡村图书室管理人员或文化保护和传承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定期对管理人员、志愿者集中或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与考核,使他们能够掌握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本业务能力;其三是乡村图书馆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如组织乡村文化展览活动,对中小学生开展乡村文化主题教育等。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