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内涵、价值与策略

2021-01-07 03:19:33于亚楠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流教育资源应用型

于亚楠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院,山东 泰安271021)

实施专业认证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需求,专业认证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对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专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一流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是莫大的发展契机①郭俊元,韩佳慧,刘盛余,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建设与评价——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8):77-80.。

一、专业认证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办学方向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

专业认证既是鉴定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标准,也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专业,最重要的是明确办学方向和宏观布局上的发展内涵。从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角度来看,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内涵,建设直接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专业、应用型导向的专业,是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的重要办学方向和发展理念。

(二)“双师型”队伍满足教学需要

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专业,从专业认证宏观背景来看,更需要“双师型”教师助力各学科专业建设。为了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②李 然,王 宸,王红霞.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3):189-190.。唯有师资力量满足一流专业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所以,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不仅是办学理念的升级,更是对于教学标准的一次大范围考察,师资队伍满足“双师型”教学需要,也是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

(三)合作办学助力产教研深入融合

校企合作的深化将会更好地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将市场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将企业经验移植到专业教学中,将企业资源带到课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走向工作岗位,胜任力成为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判断依据①张 军.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以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为例[J].设计,2021,34(5):88-90.。合作办学不是浅尝辄止地洽谈交流,而是细致入微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因此,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内涵中,对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乃至中外合作等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共享更为看重。

(四)专业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旨归,从专业认证角度来看,也是以此作为教学改革方向的重要标志。一流专业建设,总体上开展了更多的应用型课程,编撰了更多应用型教材,这些都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的教学规划调整。尤其在双创教育的号召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更利于培养出适应各种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②刘 阳,田 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J].大学教育,2021(3):11-15.。所以,无论专业方向或特色如何变化,无论教师队伍如何扩建,无论招生方式如何调整,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最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的困境

(一)教育资源难以整合

发展一流专业单凭本校资源很难实现,一所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建设一流专业需要引入庞大的教育资源。当前很多应用型大学正在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通过更多教育资源的共享来支持一流专业建设。然而教育资源真正的共享很难实现,如果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整合性难有突破,必然对一流专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应用型大学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建设一流专业的主要困境。

(二)产业合作距离遥远

虽然很多应用型大学已经开始全面推动校企合作,但是并未达到产业合作的发展条件。专业认证并非直接来自企业,更多的是通过行业资质和从业经验而来。建设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如果难以获得与专业学科相匹配的产业合作资源,也就很难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而当前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条件和资源尚处于启蒙阶段,缺少实践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困境之一。

(三)专业方向难有特色

教育部提出“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③贺晋秀.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挑战与应对——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6):18-20.。曾经实施的高校专业评估是对专业总体情况的评价,参照的标准是国家统一标准,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也不能明确反映专业所处的水平。

(四)课堂教学质量欠佳

建设一流专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不是以通过多少专业认证作为唯一标准,课程质量是建设一流专业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前很多应用型大学并未找到专业课程的改善方法,缺少精品课程的指导规划。所以,对标一流专业尚有一定距离,其中课堂教学质量欠佳便是最大困境。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价值

(一)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体现。一流专业建设首先是围绕人才培养计划来开展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不变。但是教育质量能否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或者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够达标,都很难予以明确界定和判断。而专业认证的发展要求,相当于对一流专业的教育质量提出了一个客观标准,培养出更多通过专业认证考核的学生,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专业最根本的价值体现①王玉婧,刘 甜.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以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3):25-29.。

(二)促进本科大学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机制和办学定位导致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亟待做出宏观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全新调整。但是本科大学如何界定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如何建立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较难做出详细规划。但是一流专业围绕专业认证角度开展建设,形成了专业认证条件的量化标准。课程体系可以依据专业认证条件展开设计,课程内容尽量贴合专业认证考试内容,教学方向参考学生选择的专业认证评级方向。那么应用型大学实际上就找到了对标一流专业的客观依据,更利于促进本科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三)利于多方教育资源整合

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充分整合。通过专业认证的学习环境,各校之间加强教育方法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补充本校缺乏的教育资源,更利于提高专业认证的通过率。双方不仅可以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专业就业方向的资源互补。另一方面,企业或行业资源向校内渗透,本身就是产业资源进一步融入教学实践的积极拓展和延伸。与此同时,企业或行业用资源换技术,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产业级的高质量发展。围绕专业认证层面打造一流专业,更利于多方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其最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体现,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价值体现。

(四)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和升级

应用型大学的使命在于解决我国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正处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期,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更多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区域科技创新和知识溢出是区域竞争力成长的源泉,应用型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知识溢出的开创者,一流专业又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教育平台,故而建设一流专业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用型大学需要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局出发,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升级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最终发挥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功能,这才是建设一流专业最切实的经济价值体现。

四、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策略

(一)特色办学思维支撑差异化战略布局

专业调整与优化方面,学科“大综合”效应使其表现出强大的聚合性,使得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思路成为可能。但是在达到了较强的综合性之后,专业特色又很难真正表现出来。所以,既要涉猎广泛使学科专业具有综合性,也要在众多知识领域中找到契合专业发展的关键知识,从而形成特色专业的一流标准。特色专业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而学科专业之所以有特色是因为特色办学思维支撑了差异化的战略布局,令每一个专业都深耕本领域的实用知识,达到了“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高效发展水平。如果专业认证支持,办学条件具备,那么开设差异化的专业学科也在情理之中。假设教学资源有限、学科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那么就需要商榷其他可行性更高的办学方式。因此,特色办学只是顶层设计,真正落实在专业学科的发展上,仍需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准,培养出更多特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很多应用型大学在专业调整与优化思路上,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着眼点,但是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问题。因此,建议应用型大学在建设一流专业时,尽量改造传统专业学科,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趋势,选择倾向于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既满足市场需要,也符合本校实际。而在开发新专业时,既要有地方经济转型趋势的敏感度,也要有适应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匹配,二者兼具之时,是新型特色专业办学的最佳时机。另外,部分师资力量雄厚的应用型大学,可以尝试培育跨学科专业。这是由“四新”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对特色专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值得尝试和推广。

(二)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共赢

近年来,“产业学院”“行业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方面成为热点。专业认证是以“成果导向”或“产出导向”为理念,为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践行专业认证的合作发展,很多应用型大学开始围绕“产业学院”拓展外部合作。产业学院借助企业资源得以兴办,企业资源流向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也将助力一流专业建设,真正实现共赢发展,对一流专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校企合作是延续地区经济产业资源横向外延的产教一体化机制,更对“产业学院”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目前多数应用型大学已经与地方企业或行业达成合作意向,并输送了很多实习学生。但是仅以向企业或行业输送实习生的方式来合作,并不足以支撑一流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发展。本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应当更深入探究企业或行业进驻高校后带来的实践经验如何分享,这对于一流专业而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资源。

(三)校内合作与校际联合协同发展

建设一流专业,首先需要考虑专业知识所需的教育资源是否够用。为了拓展教育资源,有必要从教育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尽量拓宽校内合作、校际联合,从而使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形成聚合优势,通过集中发力打造一流专业。一方面,校内合作可以根据应用型大学的自身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各院系之间即便专业不同,但是有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校内教育资源的深入整合,有利于不同专业的教育资源形成交叉互补,为打造一流专业奠定本校教育资源的稳定支持。另一方面,校际联合是针对本区域内各大应用型大学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整合。如香港大学图书馆长联席会(JULAC)所属的香港8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上线新平台,并将其作为区域共用平台实现了大学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开展课堂革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专业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从教学维度来看,发展应用型课堂是必然之路。应用型课堂更注重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真正以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思维,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建议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革命。在打造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应当集中教学力量,全力完善“智慧教室”,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以“小班化教学改革”、以“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等新型授课形式作为教学改革方向。同时也要创新课堂专业实验室、微格教室等新型混合式教学方式。除此之外,一些应用型大学为了打造一流专业,增加了实地考察、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等的课时比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也值得借鉴和推广。

另一方面,开展课堂革命的初衷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合作,强调高校各项职能体现明显的“地域性”和“适需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市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发挥地方外部环境资源优势,更利于建设一流专业,是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办学理念真正融入地方的发展性原则。着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真正满足地方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技能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岗位适应力要求,使所有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到所在专业领域的生产活动中,为企业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创造力与创新力,是应用型大学立足地方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可行之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认证既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办学方向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双师型”队伍满足教学需要,合作办学助力产教研深入融合,专业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建设一流专业的价值来看,能够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大学教育改革,利于多方教育资源整合,同时助力了区域经济转型和升级。应用型大学在建设一流专业的过程中,要以特色办学思维支撑差异化战略布局注重校内合作与校际联合协同发展,深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共赢,同时开展课堂革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教育资源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