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公共图书馆法》提出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与事业发展[1]。国际图书馆协会与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2018年《全球愿景报告》十大亮点中的第七点也提出:“我们认为馆际合作以及与外界的合作,对于创建一个强大、联合的图书馆界至关重要。”[2]可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趋势,图书馆想要实现高质量和长远发展,必须积极拓展合作。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基层图书馆财政经费紧缺。为了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基层图书馆需要积极拓展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新环境新业态下,图书馆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3]。科技馆是重要的社会科普教育机构,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在图书馆融合发展的驱动下,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探索开展了“跨界融合 助力基层”流动科技馆合作项目。许建业[4]认为,跨界合作跨越不同行业与领域、文化与观念等范畴,生成新业务、新模式、新格局,旨在进行要素重组、形成整体功效、实现互利共赢、开拓发展新机遇。本文在讨论图书馆与科技馆跨界合作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开展的“跨界融合 助力基层”流动科技馆合作项目实践案例,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参考对项目经验和模式进行思考,以期为各级图书馆行业组织引领和支持基层图书馆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提升服务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国内针对图书馆行业组织开展的研究整体较少,为全面了解国内对于图书馆行业组织引领作用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图书馆行业组织/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协会”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获取国内学者对于图书馆行业组织带领行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赵庆香等[5]认为图书馆学会是图书馆事业引导者,在制定规划时应配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政策,重点关注以往没有得到充分服务的地区和人群,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进一步下沉和扩展到社区、乡村。陈瑛[6]认为,新形势下地方图书馆行业组织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其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储结兵[7]认为,当前我国图书馆行业学会发挥着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发展标准、引导行业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行业发展评估及行业培训等重要作用。郑辉[8]认为,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业态环境变化,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级地方图书馆学会都在不断适应新职能,在领导行业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关于图书馆与科技馆融合发展方面,通过CNKI和EBHOST以“图书馆+科技馆”为关键词检索发现,目前针对图书馆与科技馆开展合作的研究成果较少。胡滨[9]认为无论是从功能、资源还是人员技术等方面,图书馆与科技馆都具有合作基础,凭借单一优势并不能满足当今大众对科普的需求,合作发展才是两馆服务社会公众的必然选择。李国新[10]认为“十三五”期间,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功能融合,形成服务合力,提升了综合服务效能;“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建立联系,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融合发展。国外相关研究方面,鲁贝尔斯[11]认为图书馆虽然长久以来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科普工作,但是与科技馆的合作可以更加直接地面向少年儿童开展科学知识教育。
无论是针对图书馆行业组织引领行业发展,还是针对图书馆与科技馆融合发展,目前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都较少。而图书馆行业组织承担了行业协调、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各级图书馆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图书馆工作成效产生影响。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图书馆行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近年来承担了引领和指导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职责,其统筹和协调各级图书馆与科技馆跨界融合,推动科普阅读工作的经验对各级图书馆行业组织带动本地区开展工作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实施了“跨界流动 助力基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馆的首次跨界合作,也是图书馆行业与科技馆融合创新的一次探索。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馆提供科普展览资源及设备,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遴选具备展览条件的县级图书馆,依托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县级科协,在图书馆开展科技馆展览,实现面向基层公众的免费科普文化教育。
2.1.1 项目合作内容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2010年启动[12],由中国科技馆负责具体实施,开发基层科普资源,重点面向县级及边远、欠发达地区,致力于促进当地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流动科技馆项目需要地方财政支持,但是面临着政策不清、资金有限的问题。同时,基层科协和科技馆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运营管理工作,而全国地市级科技馆数量少,需要大部分省级科技馆直接对接县科协开展工作。随着每年展览资源配发套数的增多,省级科技馆运行压力过大[12]。2020年,为了扩大资源受众面,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更多优质资源走进社会公众,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馆联合启动了“跨界流动 助力基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项目利用中国科技馆现有的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全国县级图书馆的空间及人员,采用线下展览、专题讲座、线上资源共享以及科普读物推介等形式,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图书馆科普教育活动县级区域全覆盖。在图书馆中引入科技馆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社会公众走进图书馆,同时也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宣传普及,提升县域公众的科学素质[13]。
2.1.2 项目实施步骤
“跨界流动 助力基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馆的首次合作,也是流动科技馆项目走进图书馆的首次实践,在项目的实施方式、实施效果等方面没有前期可参考经验。在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开展试点工作,一是可以进一步掌握双方的优势,在未来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二是可以检验工作方式方法,积累经验,在项目全面实施时优化方案,实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三是可以通过试点项目实施效果评估项目预期成效。2020年下半年,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甘肃敦煌、浙江德清和江西樟树等三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图书馆分别选取了东、中、西部图书馆,具有地域代表性。
试点项目后,分阶段逐步加大实施力度,能够进一步摸索经验,逐步形成最佳融合模式。形成成熟的模式和方案后,在后续几年加大实施力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跨界合作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跨界流动 助力基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覆盖不少于200个县级图书馆, 2021年首批将选择40个县级图书馆实施项目,之后每年逐次分批开展[14]。分阶段的项目推进方式既能夯实图书馆与科技馆之间的合作模式,也能让公众不断接受和适应图书馆与科技馆的融合模式,到图书馆来看科普展览,通过良性循环实现项目目标。
2.1.3 项目可持续发展
阅读推广、科学普及等工作都具有长期性,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科普教育机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合作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未来的长期合作,有利于持续深入做好项目;同时,也有利于瞄准长期目标,规划项目实施阶段和内容,从而实现融合发展项目效果最大化。2021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于“十四五”期间在不少于200个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实施流动科技馆项目,由中国科技馆负责提供流动科技馆展览内容及资源,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联系指导县级图书馆提供场地,组织展览及配套科普讲座、科普书目推荐等活动[14]。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一方面能够促进更多优质科普资源走进图书馆,进一步丰富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科技知识在基层广泛普及,提升县域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
2.2.1 项目优势
一是可以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并动员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这一全国性图书馆行业组织统筹协调项目,可以在项目初期首先对全国县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摸底调查,为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且避免了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因为硬件条件无法满足而停滞。二是在项目实施地点的选择上可以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均匀分布实施,并可以根据当年的社会和行业热点选择可以进一步融合项目的图书馆开展项目。例如2021年将在张家口市崇礼县举办的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在科普展览中重点突出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与冬奥会热点结合,既能提升公众兴趣,又能提高话题参与度,加大项目宣传推广力度。三是参与的图书馆可以以标准展览为核心内容,同时扩展特色服务。例如在试点项目中,德清县图书馆配合科普展览,开展了读者互动抽奖活动。参观展览的读者可以填写统一设计的抽奖券,参与抽奖,图书馆每两周开奖一次,奖品为适合青少年的科技小制作[15]。这一配套小活动既能吸引和鼓励更多公众参观展览,学习科学知识,也能通过奖品设置寓教于乐,提升少年儿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2.2 项目的不足
从已经实施的三期试点项目来看,中国图书馆学会提供标准展览内容后,试点图书馆在实施过程中对图书馆特色的扩展和图书馆资源的推广不到位,缺乏配套活动,宣传力度较小,还处在机械地利用图书馆场地和科技馆内容的阶段,尚未有机融合,未能借助科技馆的内容推荐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或者扩展读者互动活动内容与模式。试点图书馆目前只是实现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读者走进图书馆体验科普装置和展览,获取科普知识,尚未进一步深化推广项目内容。例如针对科普装置和展览内容,研制与展出内容相关的科普推荐书目、科学家故事、科学常识讲座、知识问答互动等等。此外,由于该项目是在县级图书馆实施,各个基层图书馆组织策划活动的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差异,中国图书馆学会在项目启动后对于具体实施过程的指导较少,导致展览效果也有较大差异。
融合发展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功能融合。合作主体应聚焦核心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服务合力[10]。图书馆的科普工作是其弱势项目,尤其是对基层图书馆而言,科普方式落后和内容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图文展览、专家讲座等方式,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这种方式的科普工作互动性一般,内容较为局限。科技馆作为开展科普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资源和互动型展览教育装置。对于图书馆而言,与科技馆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其科普资源优势,实现对自身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充。
从图书馆资源优势来看,得益于近年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达到了1 570家[16],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此外,除了传统的阅读服务,展览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举办各类展览35 034次,其中县级图书馆共举办展览12 057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展览的参观人数达9 098万人次[17],展览的服务效能较高。而当前我国科技馆数量较少,截至2018年底,免费开放的县级科技馆仅为81家[18],面向基层的科普服务很难开展。县级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数量、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等,都远高于县级科技馆。
图书馆在开展跨界合作时,要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资源建设、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领域,在跨界融合发展中获得资源“反哺”,成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19]。图书馆县域覆盖率高,拥有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空间和服务保障,但是缺少科普内容;科技馆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但县级科技馆建设情况不理想。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中,图书馆充分利用了科技馆的科普资源,补充完善图书馆的公众科普服务内容,也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间和服务设施,实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空间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高质量转型发展。
2002年,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我国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其中明确提出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3]。《公共图书馆法》将公共图书馆定义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1]。因此,无论是从法律对图书馆的要求上来说,还是从图书馆自身职能定位角度,除了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社会职能外,图书馆还应承担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责。随着全民阅读理念深入普及,阅读推广已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开展以“促进科技文献与科普读物阅读、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科普阅读推广,也属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图书馆也发展成为“第三代图书馆”。吴建中[20]认为,第三代图书馆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成为城市的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和知识中心,服务城市创新,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和高质量发展,就需要跳出传统的文献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空间优势和文献资源优势,创新服务内容与模式,向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对于科技馆而言,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展览展品和参与体验式的教育活动,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教育[21]。图书馆、科技馆都对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双方在服务对象上具有较大的交叉覆盖性,服务的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在对象、目标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能有效地将双方行动统一,事半功倍地提升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图书馆与多种类型社会机构开展合作。例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3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2]《公共图书馆法》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1]这些为图书馆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坚实的法律保障。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23]。实现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这一目标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也要求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科普观,也要求要更好地适应“十四五”时期基层科普新形势和新需求,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这一系列举措和要求都在督促图书馆创新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与科技馆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基础。
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环境也迫使图书馆和科技馆等传统公共服务领域打破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智慧化”社会建设背景下,新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合作提供了支持和保证,公共服务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单位等都在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利用资源和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环境,同时也为图书馆跨界合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为了实现自身的职能定位,更好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全方位有效地提升服务效能,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更多的融合创新、合作共赢之道。
在内外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的流动科技馆跨界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也为各级图书馆行业组织引领本地区图书馆与科技领域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目前,图书馆融合发展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发展、与其他文化机构融合发展和与社会力量融合发展等几方面,但是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较少。当前,我国已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图书馆事业也处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积极拓展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尤其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需要与科技领域加深合作,融合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会是中国科协所属200多家全国学会之一,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也在各级科协的主管下开展工作。新业态环境下,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图书馆行业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组织机构优势,加强与其他科协所属行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创新思路,积极拓展与科技领域的跨界合作,引导和带领本地区图书馆拓宽与科技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学会从图书馆自身定位和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可以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合作方式和合作资源。例如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化学会开展了“读书知化学”项目,通过化学学科的科普书目推荐、征文等方式开展科普活动,同时也宣传推广了图书馆文献资源,提高了文献资源利用率。吴建中[24]认为,现在看一个图书馆是否有实力,不仅要看馆藏,更要看有没有一流的服务,一个好的图书馆不仅能利用馆内的资源优势,而且能调动馆外的各类资源,并让这些资源实现增值效益。因此,各级图书馆行业组织在拓宽合作面的基础上,也要从图书馆行业自身定位和需求出发,深入挖掘,加深合作,探索建立可以借鉴和复制的合作模式和项目,力求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深入揭示图书馆资源、服务和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落地实施后,考虑到各地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差异,各级图书馆学会应做好项目配套的业务指导工作,鼓励和督促各图书馆在承办项目后,能够真正地利用项目平台,提升本馆的服务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学术交流,提供了解新的学术观点和思维的渠道,并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馆员的业务能力,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基层图书馆项目策划实施能力的作用,推动基层图书馆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内涵,有效实现图书馆职能。
图书馆跨界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图书馆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道路,各级各类图书馆同行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图书馆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搭建平台、引领业内交流的职责,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推动图书馆融合发展这一新业态尽快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路径,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图书馆行业组织,无论是其自身的章程,还是当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的发展现状,都需要中国图书馆学会团结和凝聚行业力量,引领行业发展。
各级图书馆行业组织都承担着本地区学术引领和行业引领的职能,在开展跨界融合发展工作时,应当点面结合。一方面,广泛摸索,扩大合作面,开拓跨界融合路径;另一方面,探索成功后,继续纵向深入合作,加强业务指导,为本地区基层图书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