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 要】本研究在多模态教学框架下,将调动五感的笔译教学引入翻译专业笔译课程。研究使用混合型研究方法,通过对110名学生的教学实验,收集问卷反馈与译文语料,描述了教学设计思路,并总结了教学效果与启示。研究发现,在笔译教学中,除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模态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适当融合嗅觉、味觉、身势、空间等模态。调动五感的笔译教学丰富了课堂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译文质量。研究不仅有利于新时代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推进翻译教学理论创新。
模态一般指在文化中实现意义共现的符号资源,由于模态具有社会、文化和历史属性,所以新模态不断涌现,并没有固定的含义与形式(Jewitt 2009)。“多模态”指利用图像、身势等多种符号语码进行意义再现(李战子2003;Kress&Leeuwen 1996)。对东西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后发现,多模态具有跨学科属性,近十年研究热度逐渐增加。涉及多模态与翻译的研究包括多模态话语分析(Huang&Archer 2014;Liao 2018)、多模态与字幕、试听等多媒体翻译(Canovas et al.2013;Balirano 2013)、基于语料库的多模态翻译(Li 2019;Afli,Barrault&Schwenk 2016)、多模态手语翻译(Murray 2018;Berge 2018)、多模态与文化翻译(Chen 2018)、多模态教学(张德禄、李玉香2012;张德禄、丁肇芬2013)。综合来看,多模态兼顾了语言和文化的多重性(New London Group 1996),学科融合度高、综合性强。
虽然多模态具有跨学科属性,但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比较有限,特别是笔译教学。有关多模态翻译教学实践的文献具体涉及:对话口译教学与多模态(Turner&Merrison 2018;Davitti 2013,2019)、运用多媒体平台实现笔译教学的交互性(谢贤春、韦建华2015;Prieto-Velasco&Fuentes-Luque 2016;Borsos 2019)、多模态理论框架对翻译硕士笔译教学的促进作用(姜毓锋、刘慧2015)等。多模态在笔译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出现在近五年的文献中,且主要从口笔译融合的视角看待笔译多模态教学。例如,肖娴(2013)从整合教学模式的角度,建议教师运用多模态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翻译情境、解释具体翻译问题、强化翻译技能与知识。白玲和梁博男(2016)从笔译为主、口译为辅的教学角度,提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搭建翻译学习平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模态教学方式,并建议多模态笔译教学应遵循适当和适量的原则。赵继荣(2017)认为笔译教学应利用口译教学作为调节,以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然而,文献回顾后发现三个研究缺口。首先,大多数文献把多模态等同于多媒体,抑或是把多模态等同于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的多样化重组。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仅仅是多模态的载体,并非符号意义本身(胡壮麟2007),而口笔译融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仅是多模态意义共现的方式。其次,大多文献更为关注多媒体技术相融合之下的多模态,而忽略了对味觉、嗅觉、身势、空间等的模态研究。现如今,模态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扩充(Pérez-González 2014),如果嗅觉、味觉等模态可以实现意义共现,在翻译教学中对其加以运用与研究就有意义。最后,大多数文献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对多模态运用的实证研究。如果将全新模态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以评估教学效果和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多模态教学框架下,通过在笔译教学中运用味觉、嗅觉、身势、空间模态,探讨如何设计调动五感的笔译教学,并考察其效果与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重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在笔译教学中,除文字、图片、声音模态外,如何将嗅觉、味觉身势、空间模态融入教学设计?2)调动五感的多模态笔译教学效果如何?
研究对象为某一本语言类院校翻译硕士专业的110名学生,于2018年9月入学,平均年龄22岁,半数以上学生本科就读英语专业,对言外知识了解不多。在本次课程之前,仅有少数同学接触过芭蕾舞,或者品鉴过铁观音。
张德禄、李玉香(2012)认为,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态。本次课程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由表1可见,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内容选材上特别突出味觉、嗅觉、身势和空间模态对意义共现的作用。课程以两个课段展开,第一个课段重点讲解汉译英中铁观音的选段。学生现场品鉴铁观音,从中理解嗅觉、味觉模态对翻译过程的意义;第二个课段重点讨论英译汉中芭蕾舞的选段。课段以芭蕾舞演员亲身示范,学生体验感受的方式展开,旨在启发学生运用身势、空间模态理解原文。教学在传统教室进行,能容纳300人,教室中配有投影仪和音响设备,可播放PPT音视频。
表1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混合型研究方法(mixed-method),主要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和语料分析。使用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全体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评价。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开放式,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与需求;第二部分为封闭式,题型为量表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问卷发放之前,研究员曾与教学团队仔细商议,并在部分不参与课程的毕业生中进行测试。问卷于课后立即发放,要求学生当天返还,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语料分析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课程效果,探究学生的译文质量是否有提升。研究语料为110名学生的一稿和二稿译文。学生一稿于课前收集,二稿于当天课后收集。本研究使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开发的LancsBox语料库工具进行语料分析。
调查问卷部分的回复率为100%。研究者对开放式问题做了词频分析,对封闭式问题做了百分比统计。语料分析部分完整提交一稿、二稿的学生共107人。在前期建设语料库过程中,研究员按“芭蕾”和“品茶”主题将作业划分为Ballet-Before(芭蕾-课前一稿)、Ballet-After(芭蕾-课后二稿)、Tea-Before(品茶-课前一稿)、Tea-After(品茶-课后二稿)四小部分。每一小部分按学生姓名、对应文本继续形成小型语料库,四个小型语料库总计428份文本。因为作业文本一致,因此各文本间、各语料间型符数量较为平均。研究对关键词的词频、分布和搭配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比较一稿和二稿翻译质量的变化情况。
就研究的普遍性来说,虽然语料数量较小,但现有文本足以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与研究目标相适。此外,即使研究对象和语料数量有限,但研究中的教学思路与效果具有可借鉴意义。研究非常重视数据隐私与保护。在学期末,研究者向全体学生告知课程的研究属性,并说明研究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与交流。研究中所有个人数据都尽量泛化,不会轻易泄露、侵犯个人隐私。本文中使用的相关图片及文字材料均获得参与者同意。
3.1.1 嗅觉、味觉模态的运用
课程前半段重点启发学生对嗅觉、味觉模态的理解与运用。在品鉴铁观音之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安排。品茶过程中,教师注重将嗅觉、味觉模态与授课主要内容即文字模态紧密结合,让学生不断通过嗅觉、味觉传递的意义理解原文,感受“浓香型铁观音”“粟香”等关键词。因嗅觉、味觉模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为避免学生产生理解偏误,在品茶过程中,教师还辅以译文展示、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等形式增强课段的交互性。下图展示的是品茶课段的教学话语示例。图中文字模态与嗅觉、味觉模态相辅相成,共同实现话语意义:
根据课堂实施情况,对嗅觉、味觉模态在课段中的运用有三点总结:其一,要注意嗅觉、味觉模态的适用性。鉴于大多数笔译材料的文本属性,笔译教学可能还要以文字模态为主。然而,当文字模态不足以传递有效信息时,教师则需要借助适当的非文字模态,为学生搭建意义共现的桥梁。比如,当“音韵显现”等涉及茶味道的非文字符号无法通过文本传递给学生时,可考虑适当引入嗅觉、味觉模态提升学生的理解。其二,要注意文字模态与非文字模态的关联性。文字模态与非文字模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Pérez-González 2014)。在使用嗅觉、味觉模态时,需要与文字模态相结合,反之亦然。其三,要注意嗅觉、味觉模态运用时课堂的交互性。多模态本身就具有交互性,因为模态的组合与变换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然而,嗅觉、味觉模态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不具有统一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适时与学生交流感受。总之,模态的增多不代表语言能力的提高,师生互动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要素。
图1 品茶部分教学话语示例
3.1.2 身势、空间模态的运用
课程后半段主要启发学生对身势、空间模态的理解与运用。课段开始,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与必要性。例如,rotation的意思虽可通过平行文本、网络图片、音视频等查找,但这些模态所传递的意义容易让学生翻译时脱离语境。在介绍教学目标与必要性之后,教师介绍两位芭蕾舞演员与学生见面,搭建翻译职业化、专业化桥梁。授课过程中,教师配合演员的身势、空间模态向学生讲解原文内容。此外,教师还邀请学生到台前与演员互动,由教师提出专业翻译问题,演员讲解、示范专业动作,学生体会动作要领,进而将身势、空间模态与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融为一体。下图展示的是授课过程中文字模态与空间、身势模态的结合:
图2 芭蕾部分教学话语示例
与运用嗅觉、味觉模态相比,在笔译教学中运用空间、身势模态有三点主要建议。首先,身势、空间模态有助于构建笔译教学的真实感。笔译教学通常缺乏时效性、专业性,选材经常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走向职业化。将专业文本内容以空间、身势模态的方式带入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魅力,提升翻译职业化意识。其次,身势、空间模态可以增强学生的浸润式学习体验。文本、表演、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文本意义只有通过身体维度展现,才能直抵人心(Bassnett 2000)。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理解有可能超越文本,上升到“有感而发”。最后,空间、身势模态可以提升笔译教学的交互性。这种交互不仅是个人多重感官的交互,更是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互。
3.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教学效果较为满意。有71.56%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非常明确,55.05%的学生认为自己整堂课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选择“不太集中”的学生仅占1.83%。学生普遍反映这次笔译课启发了他们调动五感的翻译意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一稿时使用的模态较为单一,借助语言、图片、音视频以外模态的学生占比不到10%。然而,根据课后的调查情况,在“我觉得这节课启发了我在翻译过程中调动感官的意识”问题上,有71.56%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在选择“我以后做翻译时也会有意识地调动各项感官”问题上,有66.06%的同学选择“非常同意”。
品茶与芭蕾课段相比,芭蕾课段的整体评价要更高一些。76.15%的学生认为,观看舞蹈演员现场展示并与之交流对完善译文“非常有帮助”,21.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83%认为“有一点帮助”,0.92%认为“没有帮助”。与之相比,39.45%的学生认为现场品茶并讨论对完善译文“非常有帮助”,38.53%认为“有帮助”,20.18%认为“有一点帮助”,认为“没太大帮助”的占1.83%。从以上数据可以初步推断,部分学生对品茶课段的效果仍持保留意见。为了进一步探究品茶与芭蕾课段的教学效果,研究使用语料分析方法考察学生课后的翻译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3.2.2 语料分析
语料分析部分旨在进一步了解课程效果,看学生的二稿译文质量是否有所提高。研究发现,专业术语表达在二稿中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拿芭蕾选段举例,和Ballet-Before相比,“外开”(rotation)和“表现力”(articulation)这两个芭蕾专业术语在Ballet-After中出现的绝对词频和相对词频明显上升,“外开”从8/6.71上升为87/72.75,“表现力”从16/13.41上升到77/64.39。考虑到绝对词频可能无法准确预测语言使用中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Gablasova,Brezina&McEnery 2017),研究同时分析了这些专业术语在文本中的分布情况(Brezina,McEnery&Wattam 2015)。从下表可以看出,“外开”和“表现力”在Ballet-Before语料中分别出现在8份和15份文本中,分布不均,而在Ballet-After中分别出现在86份和77份文本中,分布范围明显变大、分布也较为平均。
表2 芭蕾关键术语词频及分布情况
然而,虽然专业术语使用增多,但学生的译文尚不够精准。以品茶部分语料为例,“浓香型”“粟香”“音韵显现”为授课中的三个关键词,均涉及香气意义。以学生使用最多的香气译法flavor为主要关键词,对与flavor相关的译文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后发现,学生的译文仍存在理解、表达、语域问题,见下:
此外,学生二稿中搭配使用的形容词变少。在McEnery(2004)基础上,研究使用 GraphColl1,以MI互信息值(MI score)考察学生的词语搭配。MI数值设置参照CPN数值与搭配参数(collocation parameters notation)2(Brezina et al.2015:144)。GraphColl显示,一稿中与flavor搭配的主要为形容词,包括 millet,rich,strong,sweet,smooth,honey和floral,而二稿中与flavor搭配的词以动词为主,形容词变少。如下图所示,学生使用的主要形容词变为 floral、darker、full-bodied 等。
虽然形容词数量不是衡量译文质量好坏的绝对指标,但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调动五感的多模态笔译教学的双面性:在多模态将文字模态具象化的同时,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在一稿时没有品茶,但可以根据文字模态想象茶叶的味道,而在品茶以后,有些学生可能仍旧无法明确嗅觉、味觉模态所传递的信息。此外,这种结果也可能和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关。虽然学生记住了专业术语,但翻译能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语言能力的体现。因此,仅通过非文字模态传递信息是不够的,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文字模态与非文字模态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调动五感的多模态笔译教学的设计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笔译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字模态,要适时辅以多模态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仅限于多媒体,还可调动味觉、嗅觉、空间、身势等模态。从教学效果上看,调动五感的多模态笔译教学丰富了课堂形式,启发了学生调动感官的翻译意识。课后学生在专业术语表达上有明显提高,但译文仍存在基本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诚然,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任务,无法一蹴而就。
本研究结果对笔译教学有如下启示:首先,文字模态与非文字模态各尽其责,文字模态是基础,非文字模态是升华。基础的翻译是有赖于文本的字对字翻译(Bassnett 2000),而带有感官意识的翻译有助于将基于文字模态的翻译推升至新高度,最终区别于机器翻译。其次,在笔译教学中,模态的运用要以实现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和运用为宗旨。每个学生适合学习的模态各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时刻以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为驱动组织教学。最后,在创新翻译教学法时,教师不可完全关注方法上的创新,而忽略了授课内容本身的功能和影响。多模态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利用会让教师忽视对翻译内容的理解,违背多模态教学的初衷。教师应视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目标、内容找到最佳的教学模态结构。对模态的运用与重组切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喧宾夺主。
由于篇幅有限,本研究尚有一些未探讨的问题。比如,是否可以从质性分析角度,以半开放性访谈为工具,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字模态与非文字模态的融合度,让非文字模态更好地服务于文字模态?可否进一步提升课程的交互性,让学生在学中翻,翻中感,感中交流,在交流中完善译文?这些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回答。最后,借用新伦敦小组的一句话,“我们既是模式和传统的继承者,也是设计者”(New London Group 1996)。
注释:
1 GraphColl是(Gablasova et al.2017)用于生成词语搭配网络的可视化工具。使用者可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关联度量方法(association measures)统计搭配情况,统计数据透明度高、可复制性强。在读图时,距离中心词越近的词语搭配关键性越强。
2CPN数值与搭配参数(collocation parameters notation)是指使用不同参数确定搭配的特定设置。搭配ID是关联度量方法的标识符,本研究中使用的搭配ID为3a,即MI值。MI互信息值(MI score)侧重搭配的关联性强弱(Hunston 2002),表示搭配频率和组合中两个词随机共现频率之间的比率(Gablasova et al.2017)。括号中的3代表MI的判定值;R5-L5表示关键词搭配的语境跨度为左5词、右5词;C3表示搭配所需的最低频率为出现3次;NC3表示关键词和搭配出现同现关系(co-occurence)为3次。这样设置是为了筛选出与flavor搭配关联度最高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