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愈性环境理论在中国当代医疗建筑设计的应用
——以三峡医学中心设计为例

2021-01-07 03:40王晓启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学中心三峡建筑设计

张 曼, 杨 梦, 周 超, 王晓启

(1.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2.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复愈性环境理论作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的新兴理论,关注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对传统模式化医疗建筑的转型、我国传统医疗体系和空间布局的回归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契合度。在此背景下,将复愈性环境理论引入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可以为医疗建筑环境和人性化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要求。

1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1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提出——基于自然对心理调节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环境改变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1]。当人们接近并感受大自然时可以放松身心、改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19世纪中期,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Olmsted,1950)就注意到自然因素对人们心理压力的调节作用[2],提出“复愈”(Restoration)的概念,得到景观设计师的普遍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实践中[3]。

复愈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卡普兰和托尔伯特(Kaplan & Talbot,1983)提出[4],定义为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5],这一概念逐渐引入到环境心理学之中,指引当代环境设计。

1.2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发展——引入现代环境心理学

作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的新兴理论,复愈性环境理论提出后受到了不同领域专家的关注[6]。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复愈性环境理论的研究开始多元化发展。其中,环境心理学家乌尔里奇(Ulrich,1983)提出的心理进化理论(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及卡普兰夫妇(Kaplan,1989)提出的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共同构成了复愈性环境理论的两大理论体系[7]681-685,这2种理论都关注环境的复愈效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8]。

国内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9],但对环境心理学引申下的复愈性环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复愈性环境理论的概念及相关术语被引入,随后编制了第一份中文版复愈性环境量表,作为测量环境复愈性作用的工具。

1.3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定义——4个特征要素

作为对人类不断消耗的身心资源和能力有恢复作用与更新效果的环境设置[10],复愈性环境理论认为距离感(Being Away)、丰富性(Extent)、吸引力(Fascination)、兼容性(Compatibility)这4个特征要素是衡量环境复愈能力的重要维度[11](图1)。复愈性环境理论首先肯定了自然环境的复愈作用,认为自然环境满足了以上4种特征。相反,城市内的人工环境大都缺少某些特征,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补充和针对4个特征要素的精心设计进行弥补[7]681-685。

距离感,指通过脱离常规生活场景的自然场所,或是静坐等心理上的调整来产生距离感,在主观感受上远离压力,获得放松。

丰富性,指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结果来占据视野和思维,使个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所处环境的探索中,为定向注意的恢复创造足够的时间。

吸引力,指环境可以主动获得个体的注意,主要分为由活动引起定向注意的硬性吸引(Hard Fascination)和由自然环境激发个体注意力的软性吸引(Soft Fascination)。

兼容性,指环境设置与个体爱好之间的双向适应。

2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设计要义

2.1 复愈性环境理论促使的国际医疗建筑设计方法转型

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建筑是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下的产物,特别是随着患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医疗建筑模式化的布局方式更为突出。医疗建筑设计往往以医生的需求为中心,成为一个将医生和医疗仪器设备集中起来的“医疗机器”,同时也忽视了患者的诉求[12]。

20世纪80年代,环境心理学和大脑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医疗建筑趋向于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型,此后医疗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逐渐演变为:周边的环境、光线、声音和材料等感官因子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如何让患者感觉更加舒适(图2)。

区别于传统模式化的工厂式布局,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医院不仅是生命救治与修复的加工厂,更应该是呵护患者身心健康的场所[13]。患者作为医疗建筑的主要使用和服务对象,由于其特殊性,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损耗过多,有着强烈的复愈需求,而这一需求可以通过复愈环境的支持得到满足。因此,医疗建筑可作为满足病人复愈需求的环境资源,帮助患者缓解长期患病和治疗下产生的精神疲劳和心理压力,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并帮助患者衍生积极情绪,获得心理健康的恢复[14]。

2.2 复愈性环境理论介入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可行性

在中国传统医疗体系方面,农业文明促使人们自古以来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下,医疗方式也同样认识到天地人之间的联系与转换,治疗以顺其自然为主,通过调养病人身心,来调动病人本身的恢复能力[15]。

在中国传统医疗建筑方面,空间布局以庭院式布局为主,自然环境是医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据《宋平江图》记载,宋代官办的惠民药局采取厅堂与廊庑相结合的传统布局,规模较大,在方便病人就医的同时,营造风景宜人的庭院环境[16](图4)。

然而近代在西方医疗体系与医疗建筑设计观念影响下,中国医疗建筑也逐渐趋向于工厂式的布局与“诊断- 治疗流水线”式的环境系统。在此背景下,复愈性环境理论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与传统医疗建筑营建观,也顺应当代医疗建筑关注“环境- 心理- 生理”的医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3 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设计模式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指出“当有直接证据表明设计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时,环境被认为是具有愈合质量的”[17]。因此,医疗建筑应提供治疗的环境,建筑的整体设计应有助于愈合过程,并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而不仅仅是一个治疗场所。以下在复愈性环境理论4个特征要素的指导下,结合英国卫生部的医疗建筑标准(Health Building Note),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对医疗建筑的复愈性设计进行思考(图5~图7)。

3 复愈性环境理论指导下的三峡医学中心建筑设计

三峡医学中心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前身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始建于1929年。医院抓住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和医疗产业政策改革的有利契机,整体搬迁至万州高铁新区,建设三峡医学中心.

3.1 联系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在一个包含自然元素、自然景色的环境中会得到积极的结果[17]。结合宏观设计模式中城市空间规划和场地景观的设计要求,三峡医学中心有效地利用基地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纳入基地西侧河道和东侧自然山体的景观。通过由核心下沉景观散射出的景观廊道与景观环,形成纵横交织、秩序井然、放射开来的景观体系,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群置于景观体系之间,自然与建筑群浑然天成(图8)。

3.2 交通流线与景观大道的结合

英国卫生部的医疗建筑标准指出,明确、安全的交通流线可以缓解病人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同时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结合宏观设计模式中场地交通的设计要求,三峡医学中心的人行与车行流线互不交叉,机动车通过立体交通驶入地下环岛,穿行于医疗区、科研区之间(图9、图10)。而步行人流则通过过街天桥进入院内的中轴景观大道,去往各场所,由此形成“人在地上走、车在地下行”的分流布局。同时,中轴线上景观大道与人行流线相融合,创造了开阔的景观视野、舒适的交通流线和极具吸引力的活动环境(图11、图12)。

3.3 建筑造型采用提取地域文化与自然特色的螺旋形

万州古代商贸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川东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的驿道交汇处,也是川江上主要的物资集散中心[18]。此外,万州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水系发达,山水景观丰富。结合中观设计模式中建筑造型的设计要求,设计提取万州的自然与文化特色,以“重山万水·融核聚荟”为设计概念,纳入周围山水景观,并采用模仿自然的螺旋造型。景观线、交通线、功能空间交于中心核(图13~图15),复杂而极具吸引力的结构也为人们重塑别样的环境空间氛围。

3.4 采光窗户的人性化设计

英国卫生部的医疗建筑标准中有许多人性化的细节考虑,其中一项是关于窗户及相关硬件的设计。在窗户选择和设计时,应考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防风雨、节能、隔音、安全、火势蔓延等问题[19]。此外科学研究证据表明,控制环境舒适度的能力对减轻压力和焦虑非常重要。结合微观设计模式中日光和热量控制的设计要求,三峡医学中心的窗户设计上采用光照控制装置,利用冬季和夏季太阳高度角的差异进行不同季节的采光设计。冬季时通过遮阳板的上层空间引入更多的自然光,夏季时遮阳板可以有效遮挡过于强烈的夏季光,自然采光的控制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要、空间的功能及季节变化而调整(图16)。

4 结论

复愈性环境理论认为,优美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能够提升人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恢复能力,缓解压力,这与现代医疗建筑关注患者情绪和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有较高契合度。同时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促使我国医疗建筑设计回归传统的医疗理念与布局方式。三峡医学中心的设计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设计原则的指导,并参考医疗建筑设计标准,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总结医疗建筑设计模式,为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与实践的参考。

1)宏观层面:总体规划时主要从城市空间规划、与周边地块的关系与联系、场地景观与交通3个角度进行复愈性设计。三峡医学中心设计时联系场地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并将交通流线与景观大道相结合,从而形成安全、舒适、开阔的的景观环境。

2)中观层面:建筑设计时主要从形态和空间2个角度进行复愈性设计。三峡医学中心建筑造型采用提取地域文化与自然特色的螺旋形,自然、复杂而极具吸引力的结构也为人们重塑了别样的环境空间氛围。

3)微观层面:细节关怀上主要从光线、空气质量、声音、热量、颜色材质5个角度进行复愈性设计。三峡医学中心采光窗户的人性化设计,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要、空间的功能及季节变化而调整自然采光。

猜你喜欢
医学中心三峡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军事飞行人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航空医学鉴定的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神奇美丽的三峡大瀑布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在华医疗绿色通道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