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袁育林
长沙高新区辖区140平方公里,有一半面积属于农村,2012年9月,区域内相对优质的学校仅有4所,教育底子相对薄弱。
“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农村孩子的培养有着特殊含义。”长沙高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任波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全区不断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高新模式”,深入推进城乡学校“校联体”管理模式,通过“一校两址四统筹”一体化的管理,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深度融合。
从“帮扶”到“统筹”,让校园焕发活力
楼梯间改造的科技长廊激荡着梦想、开放式书吧成了自由阅读的海洋、体育器材自助机里的健身器材随手可拿……11月12日,走进高新区真人桥小学,最大的感受是学校面积不大,却处处透露着精致。
“5年前,学校还是全区最薄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执行校长张爱平回忆起刚来学校时的场景:“设施设备陈旧、办学条件落后、教师老龄化、学生没活力,不少家长纷纷将孩子转学入城。”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最初长沙高新区实行城区优质校和农村薄弱校“结对子”,由雷锋二小结对帮扶真人桥小学,实现“捆绑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帮扶’模式下,交流活动很难深入到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科发展等核心问题。”张爱平坦言。
为此,2019年9月,长沙高新区推出了“校联体”模式,统一优质校和薄弱校的法人、师资和办学,开启“一校两址”,实行师资统一调配、教师“跨校区”上课,资产管理、物品采购统一管理,教学物品、文体器材资源共享,办学教研同频共振的“人、财、物、事”四统筹。
自试点“联体”以来,雷锋二小班子成员定期蹲点指导,从办学理念修订、基础设施改造、教学模式优化等步步跟进,实现了学生发展、教研教改、文化建设等齐头并进。
“学校每年都有新变化,办学水平越来越高。即使现在房子拆迁了,也不想让孩子转走。”四年级学生张婧瑶的家长说道。近年来,真人桥小学招生区域因征地拆迁不断缩小,可生源一直稳定在130人左右。
变“送课”为“共研”,让课堂更加生动
“请同学们根据这道应用题列出方程式求解。”11月12日上午,长沙高新区雷锋镇平安小学五年级教室内,一节生动的“自主发现式课堂”正在上演。
31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一块小黑板,组员化身“小老师”,轮流上台提问、解答。数学教师刘雅琴在小组间穿行,为学生答疑解惑、梳理知識脉络。
得益于和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结成的“校联体”,这种新颖的课堂改革模式在平安小学已成常态。
平安小学执行校长范烨介绍,尽管曾多次有名师“送教下乡”,但教研效果并不长效。“如今,学校老师均被纳入‘校联体’相应的学科教研组,同步开展课程设计、备课磨课、教研培训和考核评价。”
“老师从以往的传统课堂走了出来,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为主动学;问题导向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敢表达。”东方红小学副校长刘清平介绍,“校联体”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植根于农村学校课堂。
近年来,长沙高新区把“名优课堂”搬到薄弱校,实施全体教职员工教研教改全覆盖,为乡村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和锻炼机会,为提升城乡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和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转“兼职”为“专职”,让童年多姿多彩
“冬天的植物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11月12日下午,长沙高新区雷锋镇坪山小学四年级美术课上,美术老师王奕岚带领孩子们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启了“寻找冬天”写生活动。
在坪山小学,孩子们对这样新颖的课堂已并不陌生。坪山小学执行校长彭翠告诉记者,2019年9月,该校与高新区麓谷小学结为“校联体”,每年为学校补充一定的专职美术、音乐、体育教师。“今年学校在职的16名老师中,艺体教师有5名,语数英老师终于不用兼职教美术、体育了。”
在专职艺体老师的带动下,坪山小学课后服务现场精彩纷呈。下午4点,音乐兴趣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吹起了口风琴;书法兴趣班的学生提笔挥墨;厨艺室内的学生纷纷化身“小小厨神”各展神通……
在以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等专职教师,学生艺体特长发展无法达到“术业有专攻”。2019年至今,长沙高新区教育局先后选派了49名艺体老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通过全职支教、走教的形式,让乡里娃站上同一起跑线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高新区各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教育格局,各项特色活动的开展,为农村孩子的童年画上了一抹靓丽色彩。
目前,高新区共有6所农村学校在城区优质学校的带领统筹下,彻底摆脱“小而弱”“小而差”的窘境,转为“优特美”,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成为可能,美好的教育在乡村发生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