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凯宏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念、形成良好道德理念的责任。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着手点,分析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特点,探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措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4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提高对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视。尤其是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情感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情感教育理念的目标。
一、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点分析
1.快捷性
互联网本身具有及时性、开放性等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拓展自身影响范围。
同时,新媒体也拓宽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传播路径,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相关知识,实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影响范围的目的。
2.可塑性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及学习模式出现较大改变。
如,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文化资源,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框架结构,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限制。这一特点的存在,有助于突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实现其长远发展。
3.互动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交流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分析,形成良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氛围,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理论课吸引力不足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亟待改进。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讲解内容时照本宣科,教学过程过于呆板与单调,课堂趣味性不足,氛围沉闷,造成理论课教学时出现逃课、出勤率低的情况。同时,部分教师讲课时理论难度较大,学生听不明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降低。
此外,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课堂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加侧重灌输知识,不讨论或不深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2.师生關系不和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情感互动与交流,双方的交流停留在形式化层面。
同时,课堂教学需要与生活之间密切联系,结合生活才能推进情感教育。但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存在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足的现象,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不重视价值观教育
个别道德与法治教育主体不重视价值观教育内容,虽然他们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式,但对于价值观教育依旧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层次挖掘,加上时间有限,知识讲解停留在表层,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深入讲解。如理想教育过程中没有讲解小学生应如何树立理想、如何践行理想、遇到挫折时要如何克服等。
个别道德与法治教育主体忽视小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当前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但实际接受教育时难免出现抵触心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心理,这点必须考虑。
三、情感教育目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1.师生高效互动,深入开展情感交流
情感的载体就是语言,也是交流的基础与支撑。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时要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注重言语的内容与形式。如,早上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幽默且亲近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动询问学生:昨晚休息得如何?上课有精神吧?通过这种嘘寒问暖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浓浓的爱意,和教师之间建立亲近感。
同时,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前倾身体,用眼神鼓励,引导学生:谁知道答案?你们再想一想等。在教师的关怀下,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教师利用语言艺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的目的。
2.挖掘传统文化,丰富情感教育素材
现实情感教育中一些学校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发挥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摆样子,走形式,浮于表面。一些学校经费有限,很少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投入,师资力量不足,同时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固有观念无法转变,导致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不足。
学校要挑选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开展情感教育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要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处世智慧等,利用小学生喜欢的形式展示给他们,如故事、寓言等。同时,教师也可以融入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必备礼仪,进而提升自身行为和道德水准。此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传授知识点时,可以展示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伟人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3.选择课程教学目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要结合新课改内容,落实考试要求,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同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特点,创设合适的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
如讲解良好卫生习惯与爱护公共设施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景区”活动,准备好相应的角色让学生选择,包括导游、游客、小贩、工作人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角色,随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景区管理人员,看到随意丢垃圾或破坏公共设施时,你应该怎么做?”“作为游客的你游玩时突然受伤怎么办?”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快速融入情景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课堂情景
道德与法治教材上选取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挖掘素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活学活用教材。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行。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联系教材内容,切实发挥生活教学法的优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并探究生活,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如学习《生活中的规则》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导致行动困难、扰乱秩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划拳”游戏。游戏初期,教师不要说出规则,让学生自行划拳,游戏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出现矛盾,例如觉得第一次输了不服气,还要继续划拳,直到自己获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明确游戏规则后再次开始,可以发现游戏过程中没有出现争执情况,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完成游戏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阐述对于规则的看法,顺利完成知识点的讲解。
總之,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为了传递知识,还要有效应对考试,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教学时,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俊玉《融情感教育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智力》2021年第15期。
[2] 陈方文《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S2期。
[3] 蒋秀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情感教育实效的方法探索》,《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32期。
[4] 赖其煊《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代教学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32期。
[5] 徐沛娟《融情感教育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第二课堂》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