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的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各地方豪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使用一些手段,作为当时所经常使用的一些手段有:改名换姓、和亲、人质、成为他人的养子或犹子等。这些也均构成了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
关键词:日本;战国时代;时代特征;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2-0007-02
0 绪论
丰臣秀吉在1590年的小田原之战中消灭北条家后,日本全境结束纷乱的战国时代,从此开启了安土桃山这一相对和平而统一的时代。在混乱的日本战国时代,各方势力为了自保以及兼并他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无所不用其极。日本的战国时代具有那些与中国的战国时代类似以及日本所独有的时代特征,本文将以织田信长以及丰臣秀吉作为重点讨论对象进行考察。
1 改名换姓
为了权利地位可以任意改名。以丰臣秀吉而言,据记载其父为木下弥右卫门,因而丰臣秀吉初名为木下藤吉郎后改为木下秀吉,最早见《坪内文书》[1]。后来丰臣秀吉为了成为像丹羽长秀以及柴田胜家那样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各取二人姓中一字而改姓羽柴秀吉[2]。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继承织田信长遗志,而改名平秀吉,意在平天下之意。1585年丰臣秀吉想成为关白近卫前久的“犹子”,因近卫氏祖上为藤原氏,因而丰臣秀吉改名为藤原秀吉。丰臣秀吉成为关白之后不想再袭他人之名,想改成一个既意义深远而又没有人用过的姓氏,最终被定格为“丰臣”,这和秦始皇称始皇帝的想法基本一致。后以天皇賜姓的方式而改名为“丰臣秀吉”。由“臣”字可见,丰臣秀吉具有非常强烈的尊王思想。
丰臣秀吉之外,常陆国下妻城城主多贺谷重继曾派其子多贺谷光经前往京都拜会丰臣秀吉的近臣石田三成,请求其赏予一字为名,于是改名为多贺谷三经。
此外,为了表示对有功的前田利家进行奖赏,丰臣秀吉将自己的姓氏授予了前田利家。
还有,在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杉谦信原名为长尾景虎,是上杉宪政将上杉之姓赐予长尾景虎,从此长尾景虎连名带姓全部更改,从而成为上杉谦信。
在与织田信长的斗争中失败的武田胜赖(甲斐国国主)于1582年自杀,后来甲斐地区成为德川家康的领地。德川家康将武田氏旧领的甲斐的下山以及骏河的河东郡划分给了与武田氏同族的穴山信君之子穴山胜千代,并让其改姓武田变为武田信治,以此来保留武田氏这一名门。但是由于穴山胜千代于十五岁早逝,1590年德川家康便将自己的小妾穴山氏家族之子穴山万千代袭名武田氏而称武田信吉。
总之,当时改名换姓非常普遍,像丰臣秀吉一样自己改换而且是多次的也不鲜见,此外还有向人求取的,也有被人赐姓的,也有被人要求袭姓的不一而足。另外,还有一种是成为别人养子或犹子的情况下改名换姓的情况,将在下节中叙述。
2 养子、犹子
养子与犹子的区别是,犹子是日本明治时代以前存在的一种社会风俗,即自己与别人结为父子关系。犹子与养子不同的是,犹子仅仅是一种契约关系,犹子不必更改自己原本的姓氏,类似结谊,与结谊不同的是犹子可享有继承权。根据现代的观点解释,犹子是一种“非血缘关系的指定继承人”。
在丰臣秀吉所处的时代,为了某种政治利益互相认养子的做法非常普遍,织田信长曾将自己的第四子过继给丰臣秀吉当养子,由于当时丰臣秀吉还姓羽柴,于是此子便被叫做羽柴秀胜。有研究表明,丰臣秀吉在失去儿子羽柴石松丸秀胜(为与羽柴秀胜做区分)后请求织田信长过继一子给自己,织田信长同意之后便有了后来的羽柴秀胜,至于原因,研究指出目的是丰臣秀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3]。再如结城秀康,原本是德川家康之子,后来过继为丰臣秀吉的养子,后来因为下总结城城主结城晴朝以没有子嗣为由请求丰臣秀吉过继一子,于是丰臣秀吉将养子秀康过继给了结城氏。自然,结城晴朝也是为了巴结当时权力如日中天的丰臣秀吉,以求取养子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领地和权力,丰臣秀吉自然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势力。
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例子是,正亲町天皇的皇孙八条宫智仁亲王胡佐吕竟然同时也是丰臣秀吉的犹子。这说明当时的皇室在日本权力是低下的,需要依附有势力者来保持自己的地位。
3 人质
在中国的战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质便是后来的秦始皇,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派遣人质也是一种非常通用的做法。人质是丰臣秀吉控制其他大名常用的手段之一,比如丰臣秀吉就曾要求奥羽地方的著名大名伊达政宗将自己的妻儿送到京都为人质,以防止伊达政宗叛乱。同时,各大名之间互相交换人质的做法也非常普遍,比如1582年德川家康与北条氏直之间发生争端,但是由于双方都没有能力迅速将对方吃掉,因而最后采取的便是互相交换人质的方式进行讲和。
同样,丰臣秀吉虽然当时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但也曾被迫送出人质。1584年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织田信雄(织田信长之子)之间发生战争,这便是在日本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小牧之战,但是由于双方势力相当因而双方最终选择讲和。讲和之后,丰臣秀吉挟天子以令诸侯,丰臣秀吉在占据大义名分的前提下想让德川家康进京,但是德川家康害怕丰臣秀吉居心不良因而迟迟不敢入京,于是丰臣秀吉便想了两个办法诱使德川家康进京。首先便是将先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朝日姬嫁给德川家康,但是德川家康仍然不放心拒不进京,于是丰臣秀吉便又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到德川家康处为人质,至此德川家康方才放心进京。
4 和亲
和亲在中外历史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做法,日本也不例外。当时在日本最盛行和亲的是奥羽地区,其中在陆奥地方伊达氏的势力最强大,周边四邻皆争相与伊达氏通婚。
如上所述,强者如丰臣秀吉也曾经利用和亲手段来笼络德川家康,当时为了让德川家康进京,丰臣秀吉强行让已经与人结婚的朝日姬离婚后转嫁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盛大地迎娶了朝日姬,并将其纳为正室[4],当时德川家康四十五岁,朝日姬四十四岁。由此可见丰臣秀吉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德川家康同样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仅甘愿盛大地迎娶已经人过中年的朝日姬,而且还将其纳为正室,也足见德川家康忍耐力之强。当然,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一直以善于隐忍而著称,德川家康隐忍的性格在迎娶朝日姬一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总之,在列国林立的日本战国时代,通过和亲这一政治联姻的方式来保全势力并扩张势力一事上是必须的也是必然而有效的。
5 寺院弄兵
在佛教东传日本之后,佛教便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寺院便在日本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寺院不仅拥有广大的土地,在积聚大量钱财之后还对外进行放贷盘剥平民百姓,而且还拥有特权,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与权力还组建僧兵组织。以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镇护京师(京都)的圣山的比叡山为例,山中有历史悠久且香火鼎盛的延历寺与日吉大社等历史名胜。在织田信长时代,织田信长曾经对比叡山进行过讨伐,并将延历寺进行了烧毁,此事在日本历史中被称为“比叡山烧讨”(1571年)。至于织田信长讨伐并政坛比叡山的原因,其中在日本历史剧《麒麟来了》中有比叡山的僧人设置关卡向织田信长派出的使者明智光秀收取通行费的镜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比叡山的寺庙势力有多么嚣张跋扈,这完全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僧人应远离世俗潜心修行普度众生的形象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当时日本的寺院大肆豢养僧兵对抗朝廷,因而引发了织田信长的征讨而一时败亡。1581年织田信长派13万7000人的大军前往征讨佛教名山高野山,从织田信长派出的征讨人数来看,高野山自然是有着不容小觑的武装势力。织田信长死后继任的丰臣秀吉对比叡山以及高野山等眾多寺庙神社采取了重建复兴的政策并给予了极大优待,与织田信长相比,丰臣秀吉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5],当然其前提是这些宗教势力不能对丰臣秀吉的政权构成威胁。
6 结语
通过考察发现,日本的战国时代与中国的战国时代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比如各国之间也会出现通过和亲的方式合纵连横,同时为了使对方不要轻易背叛,双方也往往会采取人质交换的的方式来维持关系。同样,日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日本自古以来收养养子的方式与我国差距较大。此外,以丰臣秀吉为例,当时的日本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改名换姓的习惯较为普遍。另外,当时日本的宗教势力十分强大,不仅有广大的领地还会豢养僧兵等武装力量对抗政权,这与出家人清静无为的要求相去甚远。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战国时代还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当时的有权有势者的所做所为均是围绕权力以及利益而展开的,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纷纷皆为利奔”。
参考文献
[1]田中义成.丰臣时代史[M].日本:明治书院,1925:47.
[2]渡辺世祐.豊太閤の私的生活[M].日本:講談社.1980:47.
[3]渡辺世祐.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羽柴秀勝」豊太閤と其家族[M].日本:日本学術普及会《歴史講座》,1919:61.
[4]渡辺世祐.豊太閤の私的生活[M].日本:講談社,1980: 285-286.
[5]田中义成.丰臣时代史[M].日本:明治书院,1925:145-158.
(责编:李慧娟)
作者简介:王坤(1981—),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日关系、日本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