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

2021-01-06 03:41郭新榜
文史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江宁钟山王安石

郭新榜

南宋陆游评介王安石(1021—1086)的人品、秉性说,王安石对于功名富贵,声色犬马,从不动心;对耿天骘送给他的宪竹冠却非常喜爱,还曾咏诗赞叹。他有一部《诗正义》,朝夕不离手,大部分字都因翻阅变得模糊不清了。大家认为王安石忽视先儒说教,这恐怕不符合实际。(参见《老学庵笔记》卷五、卷一)

在陆游眼中,王安石首先是个很爱学习的人。孔子说:学习学得好了可以当官;当官处理公务后,时间若宽裕就学习。王安石恪守孔夫子教导,通过学习走向了仕途;但是,他不时又有归隐山林的想法而寄情于山水;至晚岁更崇佛而舍宅为寺(宋神宗赐匾额曰“报宁禅寺”)。这样的矛盾或称变故当然事出有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荆国公,抚州临川(治今江西临川)人,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唐宋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打开了仕进之门。王安石的叔祖父王贯之、父亲王益都是进士出身。他自己也通过学习儒家经典,登堂入室,位极人臣。他们王家共出了八位进士,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不多见。其中王安石乃古文大家。明初朱右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作家的美文为《八先生文集》,遂有“唐宋八大家”之谓。明中叶唐顺之纂《文编》,唐宋文亦仅取此八家。稍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亦承朱、唐之说,王安石仍名列其中。王安石知识的渊博,远在当时被誉为“海内文宗”的欧阳修之上。他的文学成就,即连他在政治上的死对头司马光及北宋以降诋毁其人者,也不得不点头认可。

庆历六年(1046年)王安石从临川入京,做上了大理评事。这虽是一个比较清要的职位,但好歹也算京官了。从唐朝以来就有重内轻外的风气,即在官场上大家都希望能搞个京官干干,而不希望外调为地方官。孰料王安石只作了不到一年的大理评事,就要求外调为鄞县令。鄞县地处今浙江宁波南面,跨江负海,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曾是个富庶的地方。五代吴越国的统治者置有“营田吏”,每年在这里负责疏浚河道。到了宋代,营田废,沟渠杜塞,难御天旱。王安石到任后,勤于政事,兴修河道。宋人王称《东都事略》记载他“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吏人便之。”我国东南地区的青山秀水令人神往,王安石描述它为:“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走天照浪明。”当他离开鄞县后,还很眷恋这里的绿水青山,曾做有一首題作《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的诗:

城头回首距几何?忆得好处长经过。

最思南山春树蔼,更忆东湖秋水波。

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慨徒悲歌。

应须饮酒不复道,今夜江头明月多。

王安石在鄞县任上足足呆了六年时间。这期间,他不时忙里偷闲,漫游浙东山水;还北上杭州湾,看钱塘江潮和东海波涛。他登杭州灵隐寺侧的飞来峰时,胸际满溢壮志豪情,给我们留下了《登飞来峰》的妙言佳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最高层并非易事。十六年后,即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才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拉开了序幕。此时王安石年四十九岁。变法的目的在于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进而加强皇权。然而,宋朝吏治腐败已久,变法必然会伤害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事实正是如此。新法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朝廷里每日都上演着相互攻讦的闹剧。这使得王安石头痛不已,不免有些思乡情绪。他在熙宁五年(1072年)所写的《壬子偶题》中说:

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

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

从熙宁五年起,王安石就多次要求解除职务,直到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才允许他离京。王安石以为自己终于实现了软着陆而松了一口气。六月十五日,他回到江宁(今南京),写了一首诗《初到金陵》,表露出喜悦的心情:

江湖归不及花时,空绕扶疏绿玉枝。

夜直去年看蓓蕾,昼眠今日对纷披。

王安石提前退休后,由于变法派内部没有一个人能足以服众,故而罢相不到一年,神宗又要他回朝继续肩挑重任。王安石再三推辞,未获准许,只得走马上任。他当时写的《泊船瓜洲》很能说明此刻的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而负盛名。其中“绿”字为全诗诗眼。但此字并非作者信手拈来,而是反复推敲的结果。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记录道:“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绿”字一出,便将江南满目春色赫然亮出,尽显春的气象明丽与人的精神振作。而末句的设问,则表明作者在国是维艰时出来独支大厦的一种无奈和期盼。春风送绿,游子思归——古今皆然。宋人许凯《许彦周诗话》赞誉此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当不为过。

熙宁九年(1076年)这年,王安石苦苦维持的改革阵营出现分裂;他最钟爱的儿子王雱又英年早逝(时仅三十二岁)。这使得王安石彻底心灰意冷了。他坚决请求再度罢相,终获准回到江宁,过上了隐居生活。王安石这次罢相,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他退居江宁后,就在谢公墩筑了几间简陋的房子。谢公墩就在今天南京市城南隅蒋山(即钟山),东晋宰相谢安曾在此居住;而谢安字安石,与他的名一模一样。为此王安石专门写了首绝句叹道: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王安石此诗写得还挺幽默:你谢安是宰相,我也是哦!你的字是安石,我名也是安石哦!你住在这个墩时,这个墩叫谢公墩;如今我住在这个墩,所以如今应该叫王公墩才对。

王安石引退后便一心向佛;亦比较欣赏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的诗歌,写了不少看似闲适,却内藏机锋的小诗。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游历山水,作了许多唱吟山水花木的优美诗词,其中《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篇可谓词坛丛林中一枝清香的秋桂: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说:‘此老乃野狐精也。”苏东坡作为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大文豪,并且,是当年王安石执政变法时的“持不同政见者”,当读到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所写的这首词时也赞不绝口,称赞他很聪明,简直是个“野狐精”。而王安石退隐江宁后,曾从一黄州来的客人那里得到苏轼所写《宝相记》的副本,即急忙读完,赞叹:“子瞻,人中龙也。”两人彼此钦佩,相互神交。元丰七年(1084年),被贬在黄州的苏轼,改任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便取道江宁,与王益柔一道拜访了王安石。当年王安石执政时,苏轼乃是反对新法的中坚分子;但是,两人都是欧阳修的弟子,并且由于不同原因,一个受排挤,一个遭贬谪,可谓同病相怜。两人都是政治品格端直的人,在文学上也都造诣极高,彼此渴慕已久,以致于苏轼都想在王安石家附近买些地,盖个房,和王安石做邻居。苏轼写了篇《上荆公书》说:“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又写有一篇《次荆公韵》的诗:

骑驴渺渺入荒陂,相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看来苏轼希望能与王安石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心情的确迫切,惜未能遂愿。元丰八年,宋神宗病故,苏轼奉诏回京。他北上后,还写了封《与王荆公书》,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影响力,为自己的爱徒秦观吹吹风,做做宣传工作,好让秦观的才学能为世人所知。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同,但是爱才之心相同。他其实也很欣赏秦观的文章,对其褒誉有加,说“清新如鲍(照)谢(灵运)”,并给苏轼回信说:“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

王安石在江宁归隐的十年,除了做学问(如著《字说》而颁诸学宫)、接待客人来访外,就是自己骑着小驴闲游。江宁一带的山水、寺院被他游历了个遍。他这时候的诗风也因为闲散而变得清幽、恬淡。试举二首为例:

清明

東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陂。

初晴

幅巾慵整露苍华,度陇深寻一径斜。

小雨初晴好天气,晚花残照野人家。

这两首小诗以景照人,透露出作者与山泉林壑同醉的闲适心境;在艺术上则显出“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黄庭坚语,转见胡仔撰辑《苕溪渔隐丛话》)之象。

王安石的一些咏物诗、述怀感旧诗、登山临水诗,特别是晚年的抒情写景小诗,极其细腻精妙,清雅典丽,但又不失沉郁、深婉,后人因之称为“王荆公体”。他现存绝句约五百多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其中妙言佳句不少。南宋诗人杨万里特别推崇他的绝句,曾言“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在杨万里看来,王安石的绝句就是上等的精神食粮,让人长思想,长精神,长品味。王安石晚年的小诗更多地关注大自然中的优美景物,以冲淡为主,渗透着禅意,一首诗便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我们看他下面两首: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落,时见宜城卖酒家。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曾长时间居住钟山,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也十分有感情。钟山深处有定林寺,亦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保留有一间精舍,是他晚年读书会友、谈禅说佛的一方净土。所以他笔下的钟山,永远是那么地安谧、清静、含蓄、圣洁。当然,作为一个为政多年的老政治家、改革家,往事并不像雁过寒潭,无声无息;相反,以往的人生经历会时常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此时的写景诗有不少是对人事沧桑的叹息,对苦难心灵的慰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其平和冲淡的意象下面,暗涌着愤愤不平的激流。如:

金山三首(其三)

天日苍茫海气深,一船西去此登临。

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东冈

东冈岁晚一登临,共望长河映远林。

万窍呼号风丧我,千波竞踊水无心。

王安石晚年的诗歌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以随意指天地山川入诗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举重若轻,浑然天成。且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为例:

其一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柳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在半山园。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晚年至交杨德逢的别号。两首小诗虽是作者题写在杨德逢壁头的随意之作,却仍然气足神完,明丽动人,诗律工稳而无斧凿之痕。其中“护田”“排闼”是用《汉书》的典故来安排对仗;而“一水护田”“两山排闼”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主人与大自然的亲近。这其实也是题壁者本人晚岁生活的写照。王安石的诗在当时就为世人所看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之上”。

时过境迁,对于王安石晚年的复杂感情,我们只有通过这一片片山水小诗慢慢地去咀嚼体会。如果能够穿越岁月的星空,我们也许能够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

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寄蔡天启)

在暮色苍茫的晚秋东冈上,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拄着藜杖在冷云衰草中顽强伫立着,久久地眺望远方……这就是王安石——一位饱经历史风霜的政治家、散文家兼山水诗人留给我们的一张晚照。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江宁钟山王安石
初夏即事
刘江宁作品
金钟山秋色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王安石的坏习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