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2021-01-06 02:22洪艳铌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校企专业

洪艳铌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日益重视,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日渐升温,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也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起源于2005 年,并在2011年确立“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地位,其重要性得到国家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共同认可.列入工学门类的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应用性,与以往高校普遍侧重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然而,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我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没有走出传统桎梏,即使高校转而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门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共同培养模式,也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难以进一步发挥实际作用.针对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的共同需求,高校还需与行业领域充分对接,以校企合作为视角,由“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追求转变为“重岗位、提能力”的专业追求.高校要将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充分融合,积极探索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的人才培养路径.

1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分析

风景园林专业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要求,高校也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当前来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但依然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同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落后密切相关.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学生就业发展角度还是校企建设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时代需要、系统掌握风景园林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达到基础能力、工程能力、设计能力这三大基本能力,由该能力结构延伸的能力要求与主要课程覆盖到植物学、美学、建筑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见表1).风景园林专业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为核心知识领域,有景观学概论、园林史、制图基础、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设计基础等近25 门核心课程,总体接近1 200学时.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课程范围广、核心课程数量多,而且部分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对高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都有较高要求,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或校内教育很难完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还需通过引入校外资源实现学生教学分流和弥补校内教学不足.

表1 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

1.2 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与就业状况

据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该行业规模分布中,500人以下占47%,500人以上1 000人以下占27%,1 000 人及以上综合占比达26%;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中,1-4 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8.5%、10.6%、10.2%;该行业年人均产出值为403万,人均利润产出为74 万;行业人才学历分布中,专科占28%,本科占45%,高中及以下占22%,硕士占3%,博士及以上占2%[1].总体来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规模较大,且呈明显增长趋势,对人才学历需求较为分散,但总体以本科生为主.另一项风景园林学生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显示,风景园林专业在1 099个专业中就业排第360 名,在170 个工学专业中排第59 名,在4个建筑类专业中排第2 名;学生就业以建筑、建材、工程类和广告类、房地产类居多,占比分别达38%、20%、19%[2].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无论在所有专业还是大类方向中,其就业竞争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结合行业发展报告来看,就业形势整体看好.但在实践发展中,风景园林行业存在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现象,不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方向无关的行业领域解决就业问题.造成这种消极局面主要是因为,社会企业需要大量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综合性人才,而学校教育以理论为主,与社会专业实践需求、行业发展动向契合度较低,培养的人才难以匹配企业发展,学生对口专业就业自然困难重重.

1.3 风景园林专业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在遵循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整合高校与企业不同资源和力量,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人才培养探索.首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社会企业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先进的专业设备、优秀的人力资源,企业与高校充分对接参与人才培养,能将这些雄厚的固定资源投入新的领域,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大量优质教育教学机会,而且对激发企业既有资源活力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企业也可利用高校教育优势,为自身员工理论提升和再教育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校企双方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效互动与深入合作,对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具有正向作用.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探索[3].对高校而言,企业的优质资源和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弥补了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带来的不足,对高校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高校长效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企业而言,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虽增加了自身成本与工作量,但为保证企业人才供应、树立企业形象、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自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提升的有力途径,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储备、才干能力的同步增长,能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学生就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经过整合优化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基于校企合作展开的人才培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分歧,直接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以自身权益为考量,合作人才培养很难落到实处、深入推进.所以,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自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甚至会浪费学校与企业投入的有限资源,也会引发新的教育管理问题.

2.1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分歧较大

校企合作推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教学、企业人才供应、学生专业成长具有广泛意义,但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与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分歧直接相关.学校专业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风景园林知识框架,因而多数院校忽略自身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导向,对学生基础水平和社会现实需求考虑不足.但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导向,经营活动、发展决策为实现企业收益增长而服务,所以企业参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也具有明显的目标指向,一方面希望通过帮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而为自身做好人力储备,另一方面期望依靠学生完成部分基础性工作,以减少雇佣正式员工带来的综合成本.无论企业倾向何种目标,始终难以避免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故而部分企业愿意帮助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但帮助学生掌握各岗位技能的意愿不高.校企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分歧由这两个主体的角色差异所决定,校方力求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形象与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试图通过参与人才培养集聚发展力量,校企双方都以自身为中心,而非以彼此融合、取长补短的理念展开人才联合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岗位技能无法对接市场需求,自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与毕业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问题.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度明显不足

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明显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较为有限.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容来看,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主要以引企入校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主.引企入校以邀请企业技能型人才到校讲座、指导学生学习为主,校外实践基地则依托社会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技能实训等机会.总体来看,校企合作停留在观摩学习、认知培养等较浅层次,尚未涉及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教学课程、联合研究课题、合作申请专利等方面.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形式来看,企业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通常以视听内容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与学校的课堂教学较为类似,学生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我国学生参与企业培养的时间安排较为局促,不像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学生企业学习时间通常达到60%-80%,并形成了工读转换制、劳动实习制、半工半读制、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多种模式[4].所以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周期短、时间零散,只适宜开展观摩、实训等短期活动,不利于企业开展长期性、连续性培养活动.

2.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功利色彩过重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是周期最长、连续性最强的实践学习活动,通常持续3-8个月,学生培训合格后进入岗位从事基础性较强、技术性要求较低的工作.企业通常会以工资、津贴、补助等不同形式向学生支付一定报酬,学生基本需按照正式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强度提供劳动.该模式下,学校完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任务,学生获得劳动报酬,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看似达成多方共赢局面,实际企业与学生之间形成变相雇佣关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沦为功利性活动,明显背离促进学生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部分院校选择成立工作室或组建企业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实践机会,像合肥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安徽建工设计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都做出探索尝试,对学生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5].但具有实践教学价值的院校仅为个别案例,不少高校选择自己组建平台承接社会项目,完全实现校企合一,或选择由工作室提供场地与团队,依靠社会企业提供平台与项目资源维持运行,无疑都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和实际作用形成明显削弱,学校也因专业设计资质存疑、教师精力有限、营收分配不均等问题,在推进高校规范化管理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2.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考核方式落后

当前风景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本以学校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与方案为框架,企业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联合培养,处于相对被动的从属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学生考核评价方面,基本以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依据,学生出勤、考试成绩量化指标过于机械,无法真实反馈学生学业水平.此外,学生在企业中的观摩、学习活动由于缺乏具体实践操作,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转化情况,撰写报告、交流心得等学习成果检验活动自然容易流于形式.就学生参与度高、持续时间长的顶岗实习而言,学校以保证学生安全稳定为基本原则,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深度与广度要求较低,所以多数院校并未赋予企业师傅相应的考核权,更不用说为其提供科学详细的考核指标,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只能以定性描述为主,评价结果只在实习证明中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评优、毕业影响甚小,自然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形成有效约束和引导.

3 校企合作视角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风景园林作为应用特征明显、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应充分面向行业领域、对接岗位需求,所以高校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中,应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教育教学设计、考核评价全过程,并一步引入外部管理机制,形成校企全面协作、政府深度支撑的“校企协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1 探索订单式培养,充分对接市场需求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推动学生发展、发挥个体价值为导向,通过订单式培养充分对接市场人才需求,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也为解决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缺口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发挥作用.具体实践中,学校需转变以自身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摒弃固守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传统思维,应从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特征出发,积极承担为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要向学校提交明确的人才数量和岗位需求报告,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特别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园林应用基础、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等能力,企业要从行业发展角度给出更加实际、专业的建议,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达成一致,为后续合作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基础.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尽量选择规模较大、信誉度良好的优质企业,从而促使校企双方在订单时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达成共识,避免后期因订单变更导致合作人才培养难以推进.

3.2 推进工学交替,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也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不小挑战.校企合作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校方与企业应本着互信互惠原则,共建、共用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结合我国教育现实,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是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并非完全以企业工作代替大部分校内学习.所以,校企合作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应将学生的实践教育分成时长不等的若干部分,合理穿插在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之中.具体可在学生进校学习的前三年,每年安排为期两周的企业实践,主要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切实提高动手能力.每学期安排3-5 次企业见习,主要以观摩学习、技术讲解为主,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每月安排一次工作室教学,将学生分小组、分批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环境下,进一步融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学生进入第四学年,应统一参加学校安排的为期6-8 个月的顶岗实习,以连续性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岗位技能,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解决企业场地有限、学生实践支撑不足的问题,除了可分批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外,高校与企业还可合作成立工作室、共建实训平台,形成高效互补的教学资源体系.

3.3 引入外部管理,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当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中,基本以高校与企业的两方参与为主,这种上位角色的明显缺失,更易加剧校企双方以各自利益为主的消极合作局面,所以政府必须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必要保障[6].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校企合作中承担起勾通信息资源的重要职责,将高校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传递给社会企业,引导优秀企业从人才储备、行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角度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政府部门可通过税收优惠、减免收费、社保补贴、引才奖励等多种手段,补偿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带来的综合成本.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充分发挥管理职责,在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愿、签订合作文件的基础上,就学校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予以监督,督促各方按照合作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对各方合理利益予以保护,避免校企双方因利益冲突导致合作人才培养失败.此外,行业协会作为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应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给予专业指导,使培养的人才更契合行业领域的技术要求,防止校企双方在各自目标考量下出现人才培养失衡现象.

3.4 实行双导师培养,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双导师制最早应用于美国职业学位教育,由研究生培养模式衍生而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表现,应作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为拓展人才培养深度提供必要保障.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要明确各导师的权责与义务.从地位角度来看,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分属不同机构,具有不同的职级职称,但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无从属关系,需以平级同事的状态展开合作、彼此帮助.从合作内容角度来看,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材编写、学生管理、课题研究等工作,以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达成广泛共识.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校内导师基础理论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企业导师精于实践,对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好,重点负责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责任权重角度来看,校内导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追求,应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负责联合培养的整体设计与合作推进,要与企业导师保持全面沟通.企业导师需主动配合校内导师的日常工作,积极指导、跟进学生参与的企业实践项目,从学习态度、实践能力、技术水平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校内导师,统一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从而对学生做出全面考核[7].

总之,高校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进行改革探索,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时代与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不能以回避或刻意忽略的态度消极应对,而是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寻求广泛合作机会,特别要做到适度放权,为企业赋予一定的教学和管理权限,以此保证校企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教学地位与合作关系,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进而保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法第三方监管作用,为保障校企双方合理诉求、保证校企合作有序推进创造良好条件.在高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高校为社会稳定输送高水平人才将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校企专业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