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顽痰”辨治糖尿病腹泻验案一则

2021-01-06 12:53:38关婷婷杨晓晖
环球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鞭草痰饮双下肢

关婷婷 杨晓晖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54岁,2018年1月9号初诊。患者诉1年前因劳累出现腹泻,无腹痛,日行十余次,质稀,不分昼夜。现见腹泻、腹胀甚,晨起即泻,日行十余次,质稀,无腹痛。双下肢、胁肋部疼痛。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涩。患者既往糖尿病4年余,规律口服降糖药,平素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5~7 mmol/L,餐后血糖4~8 mmol/L,近期偶有低血糖出现;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年,规律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吸烟30余年,饮酒30余年,戒酒4年余。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腹泻;中医诊断:消渴病泄泻,辨证属顽痰困脾、肾虚血瘀,治应健脾豁痰袪湿为主,佐以补肾活血。处方:胆南星12 g、姜黄12 g、半夏10 g、白芥子12 g、赤芍30 g、桑寄生12 g、木瓜12 g、狗脊10 g、苏木12 g、鸡血藤15 g、苍术12 g、茯苓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嘱其暂停口服降糖药,规律监测血糖。

2018年1月18日二诊:停服降糖药后监测:餐前血糖波动于4.8~5.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7.2~9.8 mmol/L。患者述上次就诊后停用口服降糖药,未再出现低血糖反应。腹胀、腹泻稍有好转,偶有早餐后胃胀。大便质稀,4~5次/日,夜尿1~2次。处方:上方去姜黄,加肉豆蔻9 g、白扁豆12 g、马鞭草15 g、柴胡10 g、生麦芽12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8年2月1日三诊: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波动于5.6~5.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5.9~10 mmol/L。患者诉腹泻好转,隔3日腹泻一次,质稀,3~4次/日。饥饿感明显,食后胃脘部胀痛,嗳气,口中有异味。肠鸣,偶有腹痛。双下肢肌肉灼热痛,午后尤甚。夜尿2次/日。处方:上方去生麦芽、马鞭草、狗脊、胆南星,加络石藤15 g、姜黄10 g、大豆黄卷12 g、补骨脂12 g,21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8年2月22日四诊: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波动于5.4~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5.8~6.4 mmol/L。患者诉近几日未见腹泻,有乏力困倦感,双下肢刺痛麻木,双手部偶有疼痛,胁肋部隐痛,脾气急躁。夜尿2~3次,大便质稀,2次/日。处方:上方去半夏、苍术、木瓜、络石藤、姜黄,加牛膝15 g、蜈蚣2条、绵萆薢15 g、马鞭草20 g、桑叶12 g,21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8年3月15日五诊: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波动于5.4~6.9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6.9~8.7 mmol/L。患者诉乏力困倦感较前好转,双下肢刺痛,右胁部隐痛,脾气急躁,盗汗。夜尿2次,大便质稀,2~3次/日。处方:上方去蜈蚣、绵萆薢、马鞭草、桑叶,加入旋覆花10 g包煎、全蝎10 g、桑枝12 g、马齿苋30 g,21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8年4月12日六诊: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波动于5.1~7.6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6.0~8.9 mmol/L。患者诉近来已无腹泻、腹胀,大便成形,1~2次/日。双下肢刺痛、右胁肋部隐痛、乏力困倦感较前好转。仍有盗汗,双目畏光。可乘长达十余小时长途客车来京就诊,无需频繁如厕。处方:上方去白芥子、马齿苋,加入山萸肉12 g、熟地黄15 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腹泻未再复发。

2 分析与讨论

2.1 对糖尿病腹泻的认识

糖尿病腹泻是常见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6.5%~20.0%[1]。糖尿病腹泻在临床上虽然常见,但患者往往病机错综复杂,病情迁延难愈。

糖尿病腹泻以长期慢性腹泻为主,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脏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肠道蠕动加快,以及电解质失衡、肠道激素分泌失调、胆汁酸吸收障碍、肠道菌群紊乱等相关[2],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具有病情顽固、发病间歇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每日腹泻数次到数十余次不等,其腹泻之频繁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且易致血糖控制的不稳定[3-4]。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辅以减缓肠道蠕动药物等对症处理[5]。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认为糖尿病腹泻核心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司,论治分为三期九度,即虚损期、虚劳期、虚衰期,每期又分为早、中、晚三度论治。早期以肝气郁滞为主,中期以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为主,晚期以肝胃湿热、气机逆乱为主[6-7],治疗时多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2.2 从“痰”论治腹泻之实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首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多有发挥,认为“痰饮”与脾胃关系紧密。赵荣莱教授[8]临床治验经验总结,慢性腹泻之病机不外乎为脾虚湿盛,久病累及脾肾之阳,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温化痰饮为法收效甚佳。胡翘武教授[9]认为腹泻多责之久稽湿浊,失于温化,悉变痰饮,留滞肠腑,治疗多以益肾温阳、逐痰化饮。刁本恕教授在辨治1例食道癌术后顽固性腹泻患者时,辨为阳气虚衰、水湿痰饮内盛之证,亦从温脾化饮之法治疗[10]。由此可见,慢性腹泻从痰论治已是不少的医家之共识。

2.3 从“顽痰”辨治糖尿病腹泻之思路

本例患者治疗顾及本虚的同时,应注重对邪实的治疗,同时强调“三因制宜”。此例患者生活于西北寒冷之地,多寒、多风,且多食肥甘厚腻之味,易生湿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消渴本病控制不佳,脾脏受损,故又现腹泻变症。脾运失司,痰湿凝聚,日久迁延,顽痰固结,生热生瘀,痰浊凝结固于肠腑之中,故治疗应增强化痰之力,方能方随法效。

临床病证千变万化,虽有“肥人多痰湿”之说,但应结合患者饮食、居处等多方考量;其次,光怪陆离、经久难愈之病多可责于顽痰,辨证确切的前提下应以攻邪为先,邪气当下不下则易于内陷。此外,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勿急于补虚,当攻邪之余随证加减。故施治之要为消解胶结之顽痰,故以化痰祛湿之法贯穿始终。

首诊方中胆南星味苦性凉,善解风痰热滞;白芥子味辛性温,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之效,可散皮里膜外之寒痰。两药峻烈,相合通利顽痰之效更强,利气以通津液之路。半夏、苍术、茯苓共奏健脾燥湿化痰之效,相辅相成。木瓜祛湿通经,姜黄、赤芍、鸡血藤、苏木清热活血通络。病久及肾,桑寄生、狗脊补益肾之虚损。全方重在健脾豁痰袪湿为主,佐以少量补肾活血之品。

二诊时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提示痰湿渐去。但顽痰不易速去,故其大便仍质稀,每日4-5行,辨证仍以顽痰困脾为主证,增强化湿和胃之力,佐以调畅气机之品,恢复脾升胃降之职,以杜生痰之源。姜黄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止痛之力强,现痰湿胶结已不如前,腹胀腹泻较前缓解,恐其伤正,故方中去姜黄,加肉豆蔻、白扁豆、马鞭草、柴胡、生麦芽化湿和胃、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疏利肝气、调理气机。

三诊时患者腹泻较前明显好转,几日腹泻一次,痰湿病邪看似已去大半,但患者胃脘部偶有胀痛、嗳气、口中有异味,提示仍以湿滞气阻为主证。水湿注于肠间则发肠鸣,肌肉灼热、午后尤甚,有阴虚之嫌。治宜清化痰湿,兼补脾肾。患者腹胀为湿滞气阻而非食滞,故去生麦芽,加络石藤增强活血化瘀通达四末之效力。姜黄化瘀止痛,大豆黄卷祛湿不伤阴,补骨脂益肾健脾,全方共奏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之效。

四诊时患者腹泻止,但乏力困倦、双下肢疼痛仍存,恐有湿邪藏匿,故以湿阻血瘀为主证,方药继以祛湿为主,加入蜈蚣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五诊时患者腹泻症状基本消失,但右胁部隐痛、性情急躁,故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为主证,去蜈蚣、绵萆薢、马鞭草,加入旋覆花、全蝎、马齿苋共奏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效。六诊时,湿邪已去大半,为巩固疗效,以脾瘅期之脾肾虚衰、瘀血内阻为主证,故加入补益肝肾之山萸肉、熟地黄而收功。

3 思考与展望

中药降糖虽不及西药立竿见影之效,但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却大有用武之地。糖尿病腹泻顽固难治,病情复杂,病势缠绵,在传承吕老治验经验之中要敢于创新,以吕老消渴病泄泻三期九度中期之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为基础,结合脾瘅之基本病机,因人、因地制宜,究病邪本质,把握“顽痰”之核心矛盾,治有主次、缓急之分,用药轻重有度,效果甚佳。故临证之时,当抓疾病之本质,用药当祛邪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执简驭繁,方能起沉疴,愈痼疾。

猜你喜欢
马鞭草痰饮双下肢
柠檬马鞭草不是马鞭草
新青年(2023年12期)2023-12-18 13:43:42
马鞭草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正交试验优化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和戟叶马鞭草苷的水提取工艺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6年6期)2016-12-15 21:55:30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