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胜利渠灌区发展历程看现代化灌区建设方向

2021-01-06 23:10张纯鑫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年9期
关键词:灌溉现代化建设

张纯鑫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河南新乡 453000)

1 现代化灌区

现代化灌区字面上主要指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实际是指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灌区。在灌区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对各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寻求与自身发展更加匹配的灌区建设方案。

2 人民胜利渠灌区的概况

人民胜利渠灌区原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1952年4月举行开闸放水典礼。渠首闸设计引水流量60 m3/s,加大流量85 m3/s。

灌区包括灌溉、排水、机井、沉沙4套系统工程。人民胜利渠灌区总干渠1条,长52.70 km;干渠5条,长82.50 km。各种建筑物5 767座。排水系统由干、支、斗、农四级沟系组成,排泄到卫河。机井系统由15 000多眼机井及其相配套的田间工程和输配电线路组成。沉沙系统由沉沙池、引水渠、退水渠及其建筑物组成自流沉沙。由于沉沙池使用殆尽,1987年开始进行浑水灌溉专题研究和适应浑水灌溉的灌区技术改造。1990年后,沉沙系统停用,灌区完全实行浑水灌溉。2002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人民胜利渠引水状况又发生了很大改变,灌区又开始新时期的探索。

现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9.9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7.89万hm2,其中自流灌溉面积5.91万hm2。灌区自1952年开灌至2011年,渠首闸累计引水总量333.08 亿m3。总引水量中,农业灌溉水量201.46亿m3;城市供水13.20亿m3;济卫用水72.71亿m3(包括向天津送水11亿m3);补源及其他用水27.32亿m3。共引沙46 892.40万t。灌区累计灌溉农田12 984万亩次,粮食产量总计约1 267.64万t。

3 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发展历程

3.1 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时期(1950—1957年)。人民胜利渠于1950年开始规划设计,1951年施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4月12日举行放水典礼。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武陟县、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延津县、卫辉市(原汲县)及市郊的农田,同时补给卫河水量,使新乡至天津航运畅通。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设计引水流量40 m3/s,灌溉和济卫各半,灌溉京汉铁路以西1个灌区、以东2个灌区,面积2.40万hm2。

1955年6月,水利部召开引黄水量分配座谈会,会上确定河南省要扩建人民胜利渠,扩大灌溉面积,加固渠首闸,将其正常引水流量由40 m3/s增加到70 m3/s,加大流量85 m3/s。1957年,开始对人民胜利渠灌区的西灌区及东一、东二、东三、东四、东五灌区逐年扩建,增加干渠2条、支渠6条,增加灌溉面积2.08万hm2。直到1957年以前,从设计施工到管理各项工作稳步前进,灌区农业生产逐步发展。

3.2 严重挫折

灌区严重挫折(1958—1961年)。1958年以后灌区内采取了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措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整顿恢复

灌区整顿恢复时期(1962—1970年)。1962年后,听取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灌区引用黄河水量受到严格控制,采取停止水稻种植,拆除灌区内所有阻水工程,疏通完善排水系统等整顿措施,遏制次生盐碱化的发展,克服由大引大灌引起的灾难。1964年,灌区成为新乡地区“保棉工程”的重点,大量建造机井,提取地下水灌溉,使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以下。1965年,灌区内的次生盐碱地脱盐,盐碱地面积缩减到0.72万hm2,与开灌初期基本持平。

井灌能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同时发挥着竖井排水的作用,能调控地下水位。但若遇持续干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提水就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在汛期前的夏播用水高峰期,提水机械、电力、油料等供应出现困难时,全靠井灌已不能满足用水的需求,因此灌区群众迫切要求恢复渠灌。

3.4 扩建续建

灌区扩建续建(1971—1998年),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灌区粮棉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73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黄河治理领导小组在郑州召开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总结治黄工作的主要经验,提出发展引黄灌溉作为黄河下游治理的措施之一。1975年,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济卫扩建工程开始进行设计。1979年,东三干渠扩建工程被列入水利基建项目。1980年4月5日,河南省水利厅批准新乡地区水利局《引黄人民胜利渠改善扩建工程设计任务书》。1980—1985年,对灌区进行改善和扩建。一号跌水枢纽改建工程完成后,设计流量75 m3/s,加大流量100 m3/s。

3.5 配套改造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999年以后)。由于水资源日益短缺,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1月13日,呈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规划中的灌区控制范围14.87万hm2,设计自流灌溉面积5.91万hm2,引水流量80 m3/s,加大引水流量90 m3/s。从2001年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开始实施至今逐年都有相应的项目工程。

4 现代化灌区建设方向

4.1 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在进行现代化灌区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便于现代化农业布局、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及节能环保;又要考虑要灌区的灌排效益、工程价值的综合利用;还要考虑灌区工程和生态景观、社会效益。因此要根据本灌区水土资源条件、工程建设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订现代化建设方案,统筹规划灌区沟、渠、路、林、田、村,从规划理念、新技术应用和生态改造措施等方面开展示范试验。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型灌区应率先实现现代化,建立灌区现代化建设评价制度。把做得好的现代化灌区经验形成建设模式,逐步推广。

4.2 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管理体制

在灌区内进行体制改革,建设统管灌区,严格执行和遵守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制度,以适应现代化灌区的要求。依据政企分离和分级管理原则,理清管理权限,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提高现代化灌区的管理效率。

为调动现代化灌区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依据政企分离和分级管理原则,可以拓展管理模式,如:基层用水户和灌区专管机构共同参与到管理组织中;专管与民管相结合,专管指的是灌区管理机构,民管指的是村组群众管理组织。结合人民胜利渠灌区实际,要执行“水权统管、分组轮灌、定时供水、制度节水”的灌溉用水管理模式。逐步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参与式到灌区的管理中。将外包服务机制引入到工程养护、渠道清障等方面,要做好监督和灌区考核,真正实现“管养分离”。

4.3 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与景观需求

随着近年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现代化灌区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需求,注重生态效果。在灌区设计和建设时可以综合一些生态措施,如:施工工艺采用混凝土现浇与透水砖砌筑,保证水体与土壤的联系;线路布置遵循自然走向,保留蜿蜒的纵向断面;护坡不护底、缓坡作缓冲,保持渠床内植物生长;复合断面衬砌、有限衬砌以及植生型衬砌形式;实现节水与生态的统筹发展。

在现代化灌建设时,要坚持以“景观水利、艺术水利”的建设理念,将渠系建筑物打造成景观型与艺术型精品。对灌区上部结构,将造型和色彩进行统一设计和配置,使灌区既美化周边环境,又可以对外很好地展示灌区形象。

4.4 信息化建设

人民胜利渠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从引水口到总干渠三号水利枢纽,包括:采集各管理处地下水深度的测量等数据,实时监控各主要支渠,等。因此,可以看到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逐渐完善灌区基层管理信息体系,并根据灌区工程点多面广线长的特征,要积极引进实用性较强、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的现代灌区信息化管理设备及应用系统,以方便整合与集成灌区相关信息资源。有条件的灌区还可将互联网、云计算和可视化等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应用到现代化灌区,建立高效协同的灌区信息服务体系,有利于“数字灌区”的实现。

4.5 增强现代化灌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现代化灌区建设过程中,应及时更新观念,重视与应用高新技术,敢于向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性投资。如:为了增强混凝土抗冲耐磨性,在渠道衬砌的施工技术上可以采用振碾式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进行施工;为了实现现代化运行管理,控水建筑物设计要考虑信息化自动化管控等。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有超前的思想与意识,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5 结语

通过现代化灌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实现灌区的持续发展。现代化灌区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工程,也很复杂,涉及到工程建设、信息化、新技术等方方面面。人民胜利渠灌区也是在不断地探索,积极引入新观念,加强现代化建设,不断地提高灌区服务农村、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只有充分考虑灌区与农业、灌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灌区与生态环境等,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灌区建设,才能实现农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灌区。

猜你喜欢
灌溉现代化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