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精神病药物不合理用药研究

2021-01-06 19:08:49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425006蒋朝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不合理精神病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425006)蒋朝军

临床用药不合理不仅会伤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精神疾病即人体精神系统出现异常的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案多是药物疗法[1]。然而,临床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期间较常出现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给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精神均带来较大伤害。用药不合理将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得到提升,从而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不良反应病情严重时,还能够诱发患者死亡。据有关调查统计可知,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导致死亡的患者约占比14.29%,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不良应发生率高达20%[2]。故而我院实施相关研究实验,即于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开具的精神疾病用药处方中选择250份进行分析,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促进药物使用合理性,从而达到提升临床治疗精神疾病有效性的目标。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开具的精神疾病用药处方250份作为研究实验对象,以药物说明书、《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为依据,总结处方用药合理性。

1.2 方法 依据调查可以判定,250份处方中有89份处方存在抗精神病药物不合理现象,针对89份不合理应用药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应用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及其占比。②统计导致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发生的因素及其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24.0进行整理分析,以[(n)%]显示计量数据,X2检测,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及占比 调查结果显示,250份处方之中有89处用药不合理现象,总不合理率为35.60%。其中不合理现象发生最多者即用药时间不合理,占比25.84%,其次是剂量不合理,占比22.47%,而后依次是联合用药不合理,占比16.85%,药物选择不合理,占比为14.61%,药品替换不合理,占比11.24%,换药方式不合理,占比8.99%。

2.2 统计导致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发生的因素及其占比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导致不合理应用药物现象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即选药理念不合理因素、病情把握不准确因素、对药物认知不足因素、药品替换技巧偏差因素、临床医师心理状态不佳因素;其中占比较重者为对药物认知不足因素,即39.33%,其次是病情把握不准确因素,占比22.47%,而后是选药理念不合理因素、临床医师心理状态不佳因素、药品替换技巧偏差因素,占比分别是20.22%、11.24%、6.74%。

3 讨论

精神疾病即人体精神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的病症,其主要临床体现即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精神方面活动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导致患者于日常生活中较易产生错觉、幻觉、妄想、行为怪异、自言自语、情绪障碍、意志减退、哭笑无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3]。病情较严重时,还会出现伤人、伤已等不良事件。大量研究实验证明,精神疾病发病与神经生化因素、脑结构及脑功能出现障碍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均有很大关联。因而,疾病发作时,应立即给予患者及时身体检查,确诊患者病情,了解患者自身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抗精神病药物,并确保其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规避不合理用药现象引发的不良反应,或者致使患者身体及生命受到威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依据我院调查分析可以知道,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药物不合理应用率即35.60%(89/250),不合理应用现象依次为用药时间、剂量、联合用药、药物选择、药品替换、换药方式等不合理,占比依次是25.84%、22.47%、16.85%、14.61%、11.24%、8.99%;而可以引发不合理应用现象发生的因素为药物认知不足、病情把握不准确、选药理念不合理、临床医师心理状态不佳、药品替换技巧偏差,占比分别是39.33%、22.47%、20.22%、11.24%、6.74%。依据调查结果,我院可实施如下针对性处置方法:

选药理念不合理因素可导致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药品替换不合理等现象。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决定,其用药的准则即单一用药,尤其是面对初次患病的患者,应以单一用药、低剂量方式给药,而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酌情增加药量、治疗时间等,以规避药物使用种类过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而选择药物之前,医师应针对患者的病症实施相应检查,以确诊患者发病原因,而后依据检查结果选择药物、决定药量;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生命体征、行动能力会产生变化,有摔倒受伤风险,此时需要为患者替换药物,替换之前,医师应对患者的情况实施详细检查,如抽血化验等,明确患者疾病症状发生变化的原因,再决定替换药品的选择,以规避替换药物选择不合理,以致心脏器官不良反应、低钾等事件的发生,增加患者疾病痛苦[4]。

病情把握不准确因素能够导致患者药物选择及药物剂量不合理现象,抗精神病药物有可能诱发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医师慎重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现象频出状况的发生。而药物剂量过少,将无法达到预期疗效,剂量过多,将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因而,临床医师在为患者用药之前,应耐心询问患者家人,患者发病过程、疾病症状,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实施针对性临床检查措施,以确定患者发病病因,以检查结果为凭据,选择相应抗精神病药物,确定药物服用剂量,以促使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良好诊治[5]。

药物认知不足因素,临床医师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认知不足,将导致多种不合理应用现象,如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用药时间不合理等。故而,医院应定期安排药物知识培训活动,由专业能力较强的药师担任讲师,由药师针对药物成分、名称、适应证、不良反应、注意禁忌、配伍禁忌等进行详细讲解,以提升医师对药物的认知程度,促进医师在临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能够结合患者病情、药品说明书等进行选药;联合用药时,需关注所选药物是否会产生相互作用情况,以免患者在用药期间,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

药品替换技巧偏差因素,药品替换不合理将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病情严峻的不良反应,如癫痫性精神疾病、酒精中毒性的精神疾病等,部分医师会选择氯氮平药物抑制疾病症状,并联合抗精神病类的药物,此种治疗方式虽然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病情,但是此种方法将有很大几率引发血液体系发生变化、患者体内白细胞也随之减少,且还有很大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症状。因而,临床医师在为患者替换药品时,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身体状态,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以确保患者合理用药,改善病情[7]。

临床医师心理状态不佳因素,部分临床医师在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时,会出现焦急心理,这将导致医师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医师为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多种不合理应用现象。故而,院内应定期展开相关知识讲座,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主讲,主讲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用药及面对患者时的正确心态,以促使临床医师能够以平和的心理状态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并制定出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可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8-12]。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逃跑、自伤、伤人等不良事件,对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及患者家人而言均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治疗此疾病时的方案有电休克疗法、心理疗法等,但药物疗法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能够使上述不良事件逐渐减少,有益于促进患者精神异常的病情得到好转,加快患者身体恢复速率,减少治疗总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患者家人心理负担、减轻经济压力的效果。所以,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合理性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不合理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08
都有精神病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8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