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城市与水利发展之间互动关系探讨

2021-01-06 18:11陶桂荣李红有
海河水利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河租界天津

陶桂荣,李红有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

1 引言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天津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均降水量600 mm 左右,全年75%左右的降水集中在6—8 月,降水年际变化大,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截至2019 年底,全市总面积11 916.85 km2,常住人口 1 559.00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4 104.28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 435 元。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实施,天津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期。为此,探讨天津城发展和水利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天津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 天津城兴起和运河关系(1404—1859年)

2.1 天津城兴起

“天津”之名,源于明成祖。《天津重修涌泉寺旧记》记载,“我文庙入靖内难,自小直沽渡跸而南,名其地曰‘天津’,置三卫以守。”明永乐二年(1404年),开始筑城驻兵,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四年又设天津右卫,时称“天津三卫”。何谓卫?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明代的卫所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城的设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

从地理位置看,天津城位于海河五大水系交汇处,距北京120 km。金代以北京为中都,元代以北京为大都,明清两代定都北京,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增强。城市选址受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交通枢纽是重要因素,对于天津城而言,更是如此。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建立之时,这一转移彻底完成。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一直位于北方。全国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分离,对南北方物质文化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南粮北运,成为历代朝廷最为关心的国计民生。清康熙皇帝曰:“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而漕运的兴起和发展,则与水运密不可分。

早在金代,随着首都发展需要,朝廷每年将粮食和海盐通过运河从直沽寨转运至北京。直沽寨设于金贞祐二年(1214 年)前,这是在天津市区出现最早的建制。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严重分离,京城所需粮食和其他物质均通过水上运输。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需要在直沽中转。因为漕运、盐业和屯田的发展,直沽寨到元代后期成为海口重镇,延祐三年(1316 年)改为海津镇。明代定都北京后,漕运改海运为内河航运。随着北京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剧增,加上边防军事需要,漕运量大增,天津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设立天津卫是势在必需。天津卫之所以选址于天津三岔口附近,西、北为南运河,东为海河,实乃因为当时这里是漕运枢纽。

自明代天津卫设立至清代中期,随着漕运量日益增加,天津在为南北运河交通枢纽的同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政治地位日益重要。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使其由军事城堡变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同年十月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朝廷升天津州为天津府。漕运业的兴盛,促进了天津城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天津城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大。据统计,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前后天津城厢人口近20万,是位于首都北京之后北方的第二大城市。正如清康熙《天津卫志》序中所言:“天津为卫,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京师岁食东南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杂处。”“名虽为卫,实则即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

2.2 运河治理

自明永乐至清道光年间,保证漕运畅通是历代王朝的重要政务。运河沿途各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确保漕运畅通。只有首先保证运河水量,才能保证漕运正常运行。尽管天津频发水灾多因南运河水泛滥所致,但是为了确保漕运畅通,朝廷宁肯牺牲天津也在所不惜。天津地势低洼,海河狭窄,始终处于洪灾威胁中,每逢洪涝之年,朝廷往往以天津的一片汪洋来换取运河的畅通。据统计,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至1949 年间,天津发生大的水灾43 次,平均8 a1 次。其中,13 次淹及天津城区,特别是明万历三十年(1604 年)大水淹没天津城砖24级、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水淹没天津城砖26级。

为了确保漕运畅通和减轻上游洪水对天津城的威胁,明清两代在南运河和北运河上大兴减河,分泄洪水。在南运河上,明永乐十年至弘治年间(1488—1505 年)先后开挖成四女寺减河、兴济减河和捷地减河并设闸控制泄洪流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1—1796 年)重修四女寺减河、兴济减河和捷地减河,雍正十三年开挖成哨马营减河,同治十年(1871 年)开挖成马厂减河。在北运河上,清康熙雍正年间(1661—1735)先后开挖成筐儿港减河和青龙湾减河,之后多次进行了维修疏浚。上述减河在分泄南北运河洪水、保证漕运畅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对保护天津城安全起到一定作用。历史上,天津三岔口地区也曾开凿过几条减河,虽几经淤废,但也起过保护天津城的重要作用,主要有贾家沽引河、陈家沟引河、南仓引河、霍家咀引河和堤头村引河。这几条减河都汇入塌河淀,主要宣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和子牙河的洪水。清乾隆年间(1736—1796 年)直隶总督方观承指出:“当日开浚之意,既以除运河堤岸之险,更欲其分流散沙,别为一途,使两运入三岔口之水稍减,庶大清、子牙诸河,得以宽然东注于三岔口。”海河“即逢夏秋水满潮盈,而上游势分,自可期其安流顺轨而无患害。”

2.3 防洪排水

为了防止天津周围洪水对城内威胁,明永乐二年天津城城墙以黏土坯砌筑,弘治六年至七年(1493—1494 年)改为砖城,在城市防洪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成为保护城内不受洪水淹泡的一道堤防。明清两代,洪水多次围城。倘无城墙抵御洪水,天津城内就会被洪水淹没。在修建城墙同时,还在城外修筑堤防,以防洪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洪水后,修筑了一道护城堤,绕城西南二面“以绝水患”,这是天津历史上第一道以城市防洪为目的而修建的护城堤防。进入清代,天津城外修筑多处堤埝。根据《天津县新志》记载,主要有海河堤、北运河堤、南运河堤、格淀堤。

天津设卫筑城之初,城内均为土路,雨水经路旁明沟流至洼地坑塘,最后汇集于大坑;污水排除或经明沟入大坑,或直接泄入附近坑塘。由于水坑没有下泄通道,城市污水“以洼为尾闾,秽气所钟,行者掩鼻。”利用护城河解决城市排水出路始于明代,开始在护城河东北角设立一闸与运河相通。明末,又“建闸于城之东南隅,时启闭以防汛溢”。清顺治十年(1653 年),因大水闭塞闸口、水涸壕平,“内外沟渠皆不能通”;康熙十四年(1675 年),“开壕设闸,以通水利”;乾隆元年(1736 年),重修水闸,当海河涨潮时开启闸门,引潮水入护城河,再从东、西2 座水关注入城内大坑,至落潮时再将污水排出;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 年),天津城西北角和东北角附近又相继修建2座水门,这样城内4个大坑就与护城河连为一体,初步形成天津城区的排水系统。

3 天津城市发展与海河关系(1860—1949年)

3.1 天津城区扩展

1860 年天津被迫开埠后,西方列强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和通商的需要,纷纷在天津海河沿岸设立租界。1860年12月,英国在海河右岸紫竹林一带开辟租界,经过3 次扩张,使其总面积达到409.93 hm2。1861 年6 月,法国在海河右岸英租界以北地区开辟租界,经过2 次扩张,使其总面积达到189.06 hm2。同时,美国在海河右岸英租界以南地区开辟租界,1902年并入英租界。1895年10月,德国在海河右岸美租界以南地区开辟租界,经过向西拓展,使其总面积达到280 hm2。1898 年8 月,日本在海河右岸法租界以北地区开辟租界,经过不断扩展,使其总面积达到143.33 hm2。1901年1月,俄国在海河左岸地区开辟租界,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369.93 hm2。1902 年6 月,意大利在海河左岸俄租界以北地区开辟租界,总面积51.4 hm2。1902 年12 月,奥匈帝国在海河左岸意租界西北地区开辟租界,总面积68.67 hm2。1902 年2 月,比利时在海河左岸俄租界以南地区开辟租界,总面积49.33 hm2。1902 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实行新政,考虑到天津城厢一带已无开发空间和西方各国开辟租界的实际,在海河和北运河汇合地区开发河北新区。由于各国租界开辟和河北新区开发,天津旧城区、租界区和河北新区连为一体,市区面积达到16.53 km2。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为了海运便利,均把租界设在海河岸边,致使天津市中心从南运河左岸转移至海河两岸。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天津成为特别市。经过不断向海河两岸和海河下游地区扩展,1936 年天津市区面积增加到147.83 km2。1945 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政府收回天津最后2 个租界,标志着天津租界历史的结束。1947 年,天津市区面积达到151.34 km2。虽然市区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天津城市发展一直是以海河两侧为中心,向海河下游和沿海地区发展。

3.2 海河治理

1860 年后,天津水灾更为频繁,损失更为严重。1890 年,永定河上游大雨连绵,致使北运河水溢出,浮桥口、下闸口和洋货街水深1~2 尺。1917 年,海河流域暴雨,大清河、子牙河水势猛涨,南运河决口,洪水冲决天津周围临时挡水埝,致使市区大部分被淹,海光寺一带水深1.8 m,房屋倒塌万余间。1939年,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和北运河洪水泛滥,越过津浦铁路,冲决西南大围堤,天津市区75%的街道水深1~2 m,电车停驶,供水中断,电话不通,学校停课,80多万人受灾,房屋倒塌数万间。

从19 世纪80 年代起,由于海河流域洪灾频发,大量泥沙顺流而下不断於塞海河河道。每逢枯水季节,海河河道水浅,从海河入海口溯流而上的轮船无法驶入码头,90 年代后这种情况越演越烈,1896 年有7 个月轮船不能驶抵码头。更为甚者,1898 年紫竹林码头全年没有1艘轮船停泊。

为了确保海河航道畅通和西方列强在华利益,1897 年,天津海关道、海关税务司、各国驻津理事、洋商总会代表以及顾问丹麦人林德组成海河工程委员会,开始实施海河治理工程。工程主要是采取塞支强干的措施,在海河小支流河口(如金钟河口的陈家沟、袁家河口的军粮城和马厂减河的西沽)建造节制闸,以加大海河河道的纳潮量,使主航道河水加深。1900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工程被迫中断。1901 年,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国际性的海河委员会(也称海河工程局)组成,主持海河治理工程。为改善海河河道航运条件,1901—1924 年先后对海河进行了6 次裁弯取直和多次河道清淤,使海河河道缩短26.3 km,河床普遍刷深、拓宽,增加了海河的纳潮量,在改善海河航运条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海河的泄洪能力。据统计,1909 年,623 艘轮船在租界码头停泊,其中54 艘吃水超过12 英尺;裁弯取直后的1924 年,1 311 艘轮船在租界码头停泊,轮船的最大吃水量超过17 英尺。为了减少北运河泥沙淤积海河,1929—1935 年先后在屈家店闸下开挖新引河、芦新河村东建泄水闸,又开通泄水河与金钟河相通,并筑界堤,形成淀北放淤区;同时,相继修建刘快庄、欢坨泄水闸,增辟淀南放淤区,截至1939 年共放淤15次,收到一定成效。

3.3 防汛供水排水

1917 年,海河流域洪水侵入天津城厢及租界,天津市区被水浸泡达3 个月之久。1918 年3 月,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天津成立,提出和完成一些以海河流域为主的治河工程。其中,有关天津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为了减轻天津外围洪水对天津市区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开挖整治减河和修筑堤防的措施。1919—1925 年,先后开辟整治了新开河、北运河新引河、青龙湾河和马厂减河;1918—1924 年,先后在天津城厢及租界外围自南运河右堤三元村起经湾兜、新兴路、马场道与海河边杨庄子修筑1条小围堤,自湾兜至津浦铁路陈塘庄支线路基四号房修筑西大围堤,自西大围堤沿铁路支线至海河加筑南大围堤。

城市供排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清乾隆《天津县志》记载,“郡城苦斥卤,无河流,惟甜水一井可食,而废塞已久,居民万户皆仰给郭外,昏暮之求,远者十里,近者亦不下一、二里。数百年来,习为固然矣。”由于城内缺少甜水井,流经城北的南运河和城东的海河就成为天津城用水的主要水源,居民手提肩挑从河中取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剧增,为了确保城市用水,自1897 年由英商仁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办天津自来水厂起到1935 年特一区自来水厂建成,全市形成四大供水系统,即天津自来水厂、天津济安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日租界居留民团水道课和特一区自来水厂,其水源均取自地下水和河水。1945 年日本投降后,全市供水归并成民营天津济安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自来水厂2个系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9年天津解放。

在天津旧城区完善排水沟渠的同时,日、法、英、德四国在租界内修建排水设施。为了方便排水,四国租界将天津城西南的护城河——墙子河作为排水河,不断向河内排入雨污水。1917 年海河流域大水,洪水淹泡天津市区。1918 年,四国租界商定在墙子河入海河的河口梁家园建抽水泵站,以便把各租界排入墙子河的水提升排入海河。1922 年,梁家园泵站建成,大大提高了墙子河排水能力。截至1937 年,各国租界共修建地下排水河道约152 km。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市政府收回各国租界,设立卫生工程处专管排水,使市区排水建设与管理归于统一。1946 年,疏浚墙子河,自墙子河上游南运河进水口的三元村至梁家园海河右岸出口处,全长10 km,并建三元村闸,以便引南运河水冲换墙子河的污水。截至1948 年底,天津市共有下水道236.67 km、排水泵站13座(总排水能力为12.44 m3/s)。

4 结语

(1)天津城市和水利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以1860 年为分界线。1860 年前,天津城只是一个传统城市,其水利活动围绕漕运进行,以运河治理为主。1860 年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水利活动围绕海运进行,以海河治理为主,兼顾城市防洪供水排水。

(2)天津水利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水利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天津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首先,天津城因水而建,位于海河五大水系交汇处的南运河南岸,其目的主要为了确保漕运畅通。其次,天津城市发展与海河休戚相关,1860 年天津被迫开埠后,西方列强纷纷在海河两岸开辟租界和设立码头,促进了天津市区的扩展和海河航运的发展;为了确保海河航运畅通和天津市区防洪安全,先后对海河进行了多次整治疏浚,并修筑加固了西南大围堤。同时,海河航运的兴盛,促进了天津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工商业发展,使天津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

(3)天津城市发展过程是从以南运河右岸旧城区为中心转为以海河两侧为中心,并向海河下游和沿海地区发展。这一发展趋势至今仍在延续且不断增强,为此天津城市水利建设重心应当因时而动、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海河租界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天津卷
《天津之眼》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天津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破冰开河
海河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