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紫薇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大型传染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性,一旦被感染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是按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制造的,在一个周期内(4h)可以满足防护的基本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液体阻隔、断裂、拉伸等现象,在大型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缺陷。
大型传染病具有高风险和广泛的传播性,必须穿着防护服才可以进入医疗机构等场所进行工作,根据有关医疗时间的规定,医生一般工作6~8h,护士一般工作4~6h,之后就要立即进行交接班工作,而防护服的更替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正常情况下,医生以及护士的工作时长远不止规定的那么短。因为防护服对气体、液体的阻隔性要求高,所以防护服的密封性较强,医生或护士在工作完毕,脱下防护服后身上、脸上全是汗珠,有时高强度的跑动还会增加防护服的热量运动,导致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极不舒适。另外,医疗防护服的质地特别脆弱,医务人员身上出现瘙痒时,如果用手轻轻挠一下,就会撕破防护服,导致医务人员出现身体不适时只能选择忍耐[1]。
目前,医用防护服的便利性不高,医用防护服是一种连体衣,医务人员先要将腿伸进去,把上身穿上,再把拉链拉上,最后带上护目镜,穿上安全鞋,这样才能保证防护服的安全和可操作性。在脱下防护服时,医务人员的内衣常常和防护服连接在一起,加大了防护服的脱身难度,而且防护服总体来看比较宽松、肥大,走动起来非常不便,经常会碰到身边的人或者物体。
防护服在抗击大型传染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防护服也有缺陷,防护服通常是统一设计制作的,款式和颜色大都相同,这也导致了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难以对其进行区分,在新闻报道上经常看见有拿书写笔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名字的,以此区分不同的工作人员,这就是防护服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因为防护服是连体衣,所以在上厕所时要将衣服全部脱下,经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些医务人员感觉太麻烦就以控制饮食的方式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这间接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利于医务人员长久工作[2]。
科学合理的防护服设计方案会对防护服的使用以及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则会阻碍防护服的合理使用,导致医务工作效率下降,则会对医务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医务防护服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安全性,因此防护服的设计参数必须达到国家相应的指标,但人的需要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转换而来的,所以,医用防护服应当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其舒适性,不断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以提高防护服的辨识度来提升防护服的审美性,满足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审美要求,就要在防护服的设计理念中加入审美性原则,不断优化防护服的辨识性程度,才能使防护服的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大型传染病下的防护服都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设计出来的,而防护服的长远使用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充分地考虑进去,通过色彩、颜色的搭配来提升防护服的使用时限,考虑到防护服的美化功能,弥补防护服在使用时限上的不足。
医用防护服在设计时不能铺张浪费,不能因为一时间所扩张的需求就不遵循经济性的原则,防护服在设计时就要对制造防护服的材料加以考证,选用经济实惠型的材料对防护服进行加工制作,这不仅是在大型传染病期间对制造者所提出的要求,而且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也要遵循此原则。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特点,比如SMS材料对微生物的阻隔性能比较好,制造成本低;织物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较好,但是制造成本昂贵,此时就要选用SMS材料来进行防护服的生产[3]。
合理的架构设计方案可以对医用防护服产生积极的影响,医用防护服的总体结构主要由服装质量、覆盖面积、服装开口、服装层数、人体的运动姿势等组成,在防护服的设计中,既有硬性的要求,比如对防护服的阻隔性的要求,也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的规划设计,比如服装的组合形式、服装的层数。医务人员在外直接穿搭防护服会导致防护服与自身衣物的叠加,产生使用不便的问题,今后的防护服可以考虑内外两层的设计方案,外层主要以隔离病毒、阻断传染源的设计思路,内层在腋下、大腿两侧设计吸水棉垫,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益。医务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衣物更换为内层,将防护服内层穿上,再穿上外层,就会满足工作时的舒适性要求。
防护服在版型设计方面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依然使用连体式的设计方案,但是在防护服的肩部和腋下可以设计一些通风结构,利用“烟囱效应”使防护服内部的热量迅速扩散至外部,达到有效的散热[4]。内层防护服在设计时要确保衣物的内部空气的流通,也可以在内层加入一些散热性的材料来扩散热气,通过此种设计方案可以保证防护服内的热量被有效化解,提升防护服使用时的舒适性程度,医务人员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下是没有任何阻碍的,在工作中也不再受防护服透气性不好的约束。
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防护服的使用效果,防护服材料选择要考虑其透气性、阻隔性。防护服材料的等级要求很高。根据实验结果来看,人体最容易出汗的地方是背部,因此可以通过背部来增强防护服的排湿能力,而排湿要求的是热气从内排到外,由此单向排出才能保证人体的干爽性能,SMS材料具备优异的阻隔性,还有良好的弹力和透湿性,可以考虑使用SMS材料来制作防护服,并且其制作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明显。
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有很多弯腰、伸手等动作,所以设计者采用了一种弹性材料来增加医务人员的穿着舒适性。首先,在视觉上改变以往的圆形设计,采用环形设计,并且去掉了护目镜,考虑到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只要眼睛可视范围内为透明材料即可,使用环状来包裹医务人员的头部,留下可视范围,保证医务人员的视野开阔性。其次,针对衣物宽松肥大的问题,设计者采用一种弹性绳来控制衣物的宽松肥大问题,一种弹性绳拴住医务人员的腰部以上的衣物,一种弹性绳拴住医务人员腰部以下的衣物,主要将衣物拴在腰部以下,从而避免衣物过多对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的干扰。在弹性材料的选择上,设计者采用了美国一种先进的纳米材料,该弹性材料主要由弹性聚氨酯、熔喷非织造材料和非弹性PA6材料构成,其过滤性良好,同时拥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特别适合本次防护服材料的要求。
针对新闻报道的防护服辨识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使用在防护服前后两侧加上标签的方法来区别医务人员,一个标签贴在防护服的胸前,一个标签贴在防护服的背后,标签的材料均采用软质和透气材料。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通常有工作距离,因此标签的颜色要使用识别度较高的材料,比如浅蓝色或者浅绿色,有时标签还可以采用发光的材料,配合防护服的整体形状,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具有极好的识别性,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新型防护服的设计方案使防护服出现了很多的接口,可见防护服的制作工艺尤为重要,防护服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一定的严密性原则,确保防护服的阻隔性和透气性良好。防护服在制作时都会出现缝口,常规的操作是在布边进行包缝处理,然后再车缝,在新型的防护服设计方案中,上身与下身的结合部位为腰缝,裤口与鞋底的结合部位为脚口结合缝,这两处缝合缝可以通过橡筋绳抽紧的方式来达到合体的效果。透气膜材料具有很好的透气性能,在防护服接口处可以使用此种材料,滚轮压脚研磨不容易出现断裂现象,因此在防护服接口处可以使用滚轮压脚的制作工艺设计,防护服需要在拉链的接口处贴胶条,封热机可以将拉链与胶条的缝隙缩至最小,制作完成后用手摸也没有拼接口,效果好而且美观[5]。
大型传染病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器材的反思,促使人们对医疗防护服的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医疗防护服应当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设计,从管理的角度加以优化。文章对大型传染病下的医疗防护服的设计进行研究,从使用现状入手,分析了医疗防护服使用下的不足之处,接着对医疗防护服的使用进行优化与提升,以期促进医疗防护服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