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倩
(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嘉兴 31400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在农村[1]。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从2003年起大力推动部署建设文化礼堂,并将文化礼堂作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已建成17 804家文化礼堂[2],有效地满足了村民举办节庆典礼、文化仪式、议事集会等需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3]。农村文化礼堂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尤其是文化礼堂中的礼堂、讲堂功能,在农村举办宴会、组织“村晚”等活动时,有效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深受村民的普遍好评。
在此基础上,文化礼堂要想进一步发挥“思想引导、道德教化、文化熏陶”的作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与文献调研,发现目前普遍存在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工作人员不足、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待加强、阅读资源有限且更新缓慢、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4-6]。国家层面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然而各级部门分别在农村设置了各自的公共服务项目,名目多、资源少,形成了“上头万根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其中许多服务流于形式、效能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常规做法是为一个服务项目找一个房间,按照要求配备资源。这样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分散在各自独立的空间中,且每个空间相对较小、配置较简陋,对村民的吸引力有限。(2)在农村,往往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公共文化,却要应对上级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很难兼顾到种类繁多的服务项目,有时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开放时间,许多服务“名存实亡”。(3)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常态化开展的服务,村民有时候都不知道公共文化设施的存在,更遑论利用这些设施了。
针对上述问题,嘉兴市探索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建设“礼堂书屋”,尝试以大空间“图书馆+”的形式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中心,将礼堂书屋作为服务阵地,整合农村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将农村中存在的许多服务项目在同一个空间集中提供。嘉兴市将礼堂书屋定位为农家书屋和图书馆村级分馆的升级版,整合原有各类文化惠民工程的资源和服务,以常态化开放的图书馆为媒介,持续性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3年的建设,目前全市依托文化礼堂已建成158家礼堂书屋,并将礼堂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实现了“图书馆+”各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不仅拓展了文化礼堂的阅读空间,提升了文化礼堂的阅读功能,而且将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汇聚在一起,缓解了基层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本文以嘉兴市建设“礼堂书屋”的实践为切入点,提出在农村地区建设大空间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原则,重点以金星村、竹林村和潘家浜村3家文化礼堂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空间“图书馆+”模式的农村公共文化中心的建设内容、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基于实践归纳出建设经验和启示,以期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贡献经验。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村民对文化消费、阅读兴趣、内涵提升的需要为出发点,节省村民的时间,为村民使用各类文化设施提供便利。以“图书馆+”模式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中心,目的是方便村民在同一个地方获取各类公共文化资源。人本化原则即以村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
以“图书馆+”的模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融合,要尽可能多地兼顾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能融尽融,将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这一阵地中进行有机整合、无缝衔接和集中提供,将原来分散、粗放、低效的服务转变为集中、精致和高效的平台化服务,其中还包括实现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服务融合。
在农村推进公共文化建设,规范化是必要手段。需要制定“图书馆+”模式的农村公共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队伍、软硬件配置、服务环境、服务内容、管理制度等基础条件,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以标准化促均等化的目标。
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各地宜结合当地特色,推进“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如当地的名人古迹、风俗习惯等,以特色书架、图片展览、实物展陈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图书馆+”空间的智能化管理,引入RFID自助借还、门禁系统、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鼓励用技术代替人力,使工作人员有精力开展各项服务和活动,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空间融合,即以大空间的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到同一空间中,可以较好地解决工作人员短缺和服务利用低的问题。嘉兴市在金星村、竹林村和潘家浜村三个文化礼堂,通过开辟出200平方米以上的大空间作为礼堂书屋,采用“图书馆+”的方式,将村史馆、春泥计划、共享工程、村图书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关服务等都统筹起来,为基层群众提供环境更美好、资源更丰富、服务更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19年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礼堂书屋”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礼堂书屋”的建设标准,包括面积、文献资源、设施设备、标识、服务内容、管理制度等。其中要求“礼堂书屋”融合建设“红船在我心中”主题书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在此基础上,三家文化礼堂还拓展整合了更多的功能。金星村在“图书馆+”的空间中融合了共青团的青年之家、金星记忆展陈馆、职工书屋,以及基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五个展陈区间(农业养殖业、农业技术革新、现代休闲农业、农业种植业、现代企业发展)。竹林村则在礼堂书屋中设置了专门的春泥计划活动室、妇联的巾帼品书阁、农耕文化展览和廉政文化展览等。潘家浜村在大空间的礼堂书屋中融合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展陈馆、家风馆和乡闲馆,并将每年评比的“最美家庭”在礼堂书屋进行展示。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图书馆+”的空间中有序分布,不管是针对儿童的春泥计划,还是专为青年设置的青年之家,抑或是旨在推广乡土文化的各种展陈,都在礼堂书屋中自然地与图书融合在一起。对村民而言,在一个空间中可以享受多项服务,增强了文化礼堂的吸引力,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利用率。
目前嘉兴市文化礼堂的文献资源主要来源于农家书屋、村级图书馆,以及各项政府惠民工程。纸质资源委托嘉兴市图书馆图书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加工、统一流转、统一处置,所有出版物均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图书著录标准》进行信息著录,确保书目格式的一致性,以实现礼堂书屋与嘉兴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按照建设标准,礼堂书屋配有图书不少于4 000册、2 000种,报刊不少于50种,并定时更新;基本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数字资源则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入嘉兴数字图书馆联盟,根据村民需求及经费情况购买农业类相关数据库,在“嘉兴数字图书馆”统一平台使用。同时加强礼堂书屋“互联网+”建设,打造电脑端、电子显示屏、电视端、手机端、pad端等多平台服务终端,在礼堂书屋中配置一定数量的电脑、电子图书借阅机、电视机和电子阅读查询设备,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实用、实时便利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将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职工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的资源在文化礼堂进行整合,不搞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项工程为农村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作用。
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种类繁杂,根据本文课题组对嘉兴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走访,目前在农村开展的文化服务包括图书阅读、民俗手工活动、演出欣赏、电影放映、信息素养培训、儿童阅读推广、亲子教育指导、地方文化讲坛、法律知识宣讲、青少年科普教育、党员主题活动等。这些服务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工作人员常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社会效益不尽如人意。而在同一个空间中以图书馆为阵地整合上述大部分服务,工作人员可以统筹安排各项服务和活动,整合来自各个条线的“活动下乡”。比如金星村礼堂书屋的八月活动,即整合了来自市图书馆“阅动全家”项目的好家长课堂和好宝贝课堂、团市委推动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讲座,此外礼堂书屋还自主策划了“垃圾分类亲子游戏”“我是小小朗读者”等活动,且这些活动都是每月连续开展的。另一方面,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存在连带效应,即使用一种服务时会连带使用其他服务[7]。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图书馆+”大空间中提供各种服务,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利用率。
同时,基于“图书馆+”的服务融合,意味着公共图书馆行业力量可以较好地介入文化礼堂的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在嘉兴的实践中,嘉兴市图书馆从三个方面将图书馆专业服务灌入文化礼堂,有效地提升了文化礼堂的书香氛围。
(1)传统服务的智慧化升级。以“图书馆+”模式融合建设的礼堂书屋,作为村级图书分馆,全部纳入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图书资源通借通还,一卡通行,定期更新。同时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礼堂书屋的智能化管理,采用自助借还系统,安装监控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实现文化礼堂的智慧化升级,村民可以刷脸进入、自助借阅,方便村民随时使用文化礼堂中的“图书馆+”空间。
(2)信息素养培训保障农民在数字时代的信息获取权利。农民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症结不仅在于资源的缺失,更在于农民信息素养不足和宣传推广不到位。嘉兴市图书馆将持续8年之久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复制到农村,通过编制教案、撰写教材、培训讲师的方式,让乡镇分馆馆员和文化礼堂管理员具备培训农民信息素养的能力,定期开展电脑使用、手机应用等信息素养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民的信息素养。
(3)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农村下一代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礼堂书屋以“孩子阅读”为切入点,带动农村的“家庭阅读”,从而营造农村良好的阅读氛围。除了乡镇图书馆向礼堂书屋输送的儿童活动,如新塍镇分馆定期在潘家浜文化礼堂中举办“燕子妈妈讲故事”,嘉兴市图书馆还启动“阅动全家”项目,培育第三方社工组织,在每个乡镇招募并培训阅读推广人,定期将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送到礼堂书屋,吸引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文化礼堂,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的文化教育中心。
文化专管员是嘉兴文化礼堂的“图书馆+”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关键。通过空间融合,一位工作人员在一个大空间中就可以兼顾多个服务项目。也就是说,为整个空间配备一名专职的工作人员,以文化管理员的身份开展各项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空间的正常开放,以及各项服务和活动的持续开展。而针对这位管理员,嘉兴市图书馆将其纳入图书馆业务培训的对象范围,定期开展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数字阅读等专业实用的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图书馆管理和阅读推广的能力。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礼堂要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需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嘉兴市图书馆成立了“润心”阅读促进中心,通过招募农村中小学老师、乡贤、故事妈妈等成为阅读推广人,经过系统培训后让他们定期在礼堂书屋中开展各种活动,或者协助管理员做好礼堂书屋的排架、整理等工作,使农村的阅读推广和文化礼堂的管理实现自给自足,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以潘家浜礼堂书屋为例,除了招募志愿者协助管理礼堂书屋之外,其传统文化课堂邀请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绘画、书法等专业授课老师作为文化志愿者,定期开讲,丰富村民文化活动。
通过3年的建设,目前嘉兴市已建成158家礼堂书屋,以“图书馆+”的方式整合了农村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以此为服务阵地,基本保证了每周40小时以上的开放时间,有条件的礼堂书屋还增加了在晚上、节假日的开放时间。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他们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个常年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礼堂书屋定期举办各类活动,2020年共举办1 177场阅读推广活动,“以活动带人气”,村民开始了解村里这个公共文化设施,拉近了场馆与村民的距离,礼堂书屋逐渐成为全村公共文化、社区交流、娱乐休闲的中心。
从嘉兴的实践来看,礼堂书屋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社会效益。以竹林村为例,2017年村图书馆到馆人次537人,外借图书1 442册,并无活动开展;而到了2019年,礼堂书屋的到馆人次为2 895人(增加439%),外借图书3 640册(增加152%),开展活动29场,1 421人次(说明:受疫情影响2020年竹林村礼堂书屋闭馆时间较长,故采用2019年数据)。“图书馆+”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显著提升了文化礼堂的社会效益,让文化礼堂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的作用。
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相较于城市来说比较薄弱,休闲活动以看电视、棋牌为主,比较单一,精神层面的享受较少;而且有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农村的儿童和青少年较城市更易沉溺网络[8]。而礼堂书屋的建设,按照现代人对于休闲阅读的需求进行设计和改造,农村中有了一个环境温馨、几净窗明、图书资源丰富的阅读和活动空间,到礼堂书屋阅读也成了村民日常休闲的一个选择。重点为农村儿童打造了“阅动全家书香嘉兴”项目,2020年举办了146场“好家长课堂”“好宝贝课堂”,3 131人次儿童及家长参与,发放阅读礼包1 000份。此外,嘉兴市图书馆还将总馆针对青少年的“小小创客家”以及针对老年人的“夕阳红e族”电脑培训班复制到了礼堂书屋,2020年共开展112场活动。
农村公共文化要发挥作用,最基本的要求是有一个正常开放的服务阵地。囿于农村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服务内容和项目繁杂,分散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显然无法保证场馆的正常开放。因此嘉兴在探索“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开放问题。以图书馆服务为阵地,整合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一个空间中,工作人员可以很好地进行管理,确保各项服务顺利开展。加之人脸识别、RFID自助借还等智能设备,基本可以保证农村有一个正常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成熟。以公共图书馆行业力量介入文化礼堂的发展,是目前比较可行且较易产生成效的方法。通过传统借阅服务的智慧化升级、将嘉兴市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培训复制到农村、为农村家庭开展“阅动全家”项目等手段,有效地激活了农村的阅读热情,提高了文化礼堂的服务效能。相较于其他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图书馆本身有图书资源作为基础,可以随时提供借阅服务,更加适合作为阵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模式的实现,需要理顺公共图书馆系统、农家书屋系统和农村文化礼堂之间的关系,需要宣传、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协调统筹,共同推进。在嘉兴的实践中,由宣传部和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发文,明确礼堂书屋建设的各方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的内容。具体言之,由各地文化旅游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落实礼堂书屋建设所需的图书购置、图书流通、人员管理、日常运行等方面的资金保障。由镇(街道)和行政村做好礼堂书屋空间建设、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嘉兴市、县两级图书馆统筹指导礼堂书屋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管理。由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每年对全市的礼堂书屋进行绩效考核。
以大空间的“图书馆+”模式整合农村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减少重复建设。由一名工作人员以专职管理员的身份,以图书馆为阵地,统筹农村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可以保证空间的充分开放,还可以提高各项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服务融合,在“图书馆+”空间中开展图书推荐、读书会、信息素养培训、儿童阅读活动、地方文化讲坛、法律知识宣讲、青少年科普教育等多元的活动,以活动提升村民的阅读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填补农村的文化缺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经过3年的实践,嘉兴在基层推进“图书馆+”模式的做法证明是有效的,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