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王兰英 万海英
作者单位:30019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兰索拉唑是当前广泛用于临床的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PPI),主要应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抑制胃酸分泌可能获益的相关疾病,该药物胃酸抑制作用强而持久,临床上广泛应用[1]。目前报道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及关节痛等,程度多数轻微,结束治疗后即可消失,但注射用兰索拉唑致过敏性休克此类严重不良反应较为罕见,鲜有报道[1-2]。本文对兰索拉唑致胆管结石过敏性休克1例病例进行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对兰索拉唑致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配合抢救的认知。
患者女性,81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1周余”于2019年6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自诉口服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可,既往2年余前因双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6.1℃,脉搏7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6/84 mmHg,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4次/min,无增强或减弱,移动性浊音阴性,右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均未触及,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30.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9.32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71 U/L,谷氨酰转肽酶(GGT)411 U/L,WBC 7.88×109/L,RBC 4.24×1012/L,HGB 131 g/L,PLT 224 ×109/L;凝血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提示:胆囊多发结石伴沉淀物、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多发结石、脂肪肝。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化验、检查,初步考虑患者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伴胆管炎诊断,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择期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患者于入院后第1天行保肝及抑酸治疗,于当日16:00开始静脉输注兰索拉唑粉针剂(批号 :518123086)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在输注约20 ml药液后突发胸闷、喘憋、呼吸困难,伴胸壁及上肢皮肤潮红。考虑患者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兰索拉唑输注并通知主管医生,替换原有输液器并以0.9%氯化钠注射液维持静脉通路,遵医嘱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静脉注射,同时给予鼻导管吸氧,给予心电监护提示心率152次/min,呼吸34次/min,血压58/44 mmHg,血氧饱和度81%并逐渐下降。遵医嘱予以肾上腺素2 mg静脉注射,更换为面罩吸氧,同时予羟乙基淀粉酶溶液500 ml静脉点滴,呋塞米20 mg静脉注射,治疗约10 min后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至91%~94%,心率92次/min,血压128/66 mmHg,呼吸31次/min。联系心内科、耳鼻喉科会诊,查体可见会厌部水肿,无法进行喉镜操作检查,遂予以二羟丙茶碱平喘、硝酸异山梨酯扩冠治疗,同时配合抗过敏及消肿治疗。治疗5 d后复查喉镜提示会厌部肿胀较前减退、喉黏膜无充血、双侧室带光滑、双侧声带光滑。入院后第6天行ERCP取石治疗,术中造影检查见胆总管上端增宽、下端充盈缺损,胆管结石诊断明确后取石网篮取出结石数枚,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并留置鼻胆管持续引流,引流量约400~500 ml/d。3 d后复查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予以拔除鼻胆管。考虑患者过敏性休克后会厌部肿胀尚未完全消退,影响全身麻醉术中气管插管,遂准予患者出院,择期再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原则[3]:首先,患者从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至静脉滴注兰索拉唑前6 h内无任何药物治疗;其次,患者在静脉滴注兰索拉唑5 min后即刻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相吻合;第三,结合患者本次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管结石伴胆管炎的诊断,以及既往高血压病史所示,并不能从以上病史解释过敏性休克发生原因。综上分析,该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与滴注兰索拉唑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患者疾病发展及用药时间判断分析,该患者入院后首袋输注的液体为兰索拉唑注射液,在输注前及输注时无任何的液体配伍,因此可以排除配伍因素致过敏性休克反应发生。患者虽既往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且口服过抑酸剂,具体药名不详,未发生不良反应,但注射用兰索拉唑患者确未曾输注过,因此患者自身对注射用兰索拉唑的不良反应不能排除,此外该药品说明书推荐用法用量为成年人每次30 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溶解后给药,推荐的静脉用药时间为30 min,该患者药物的配比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但该患者在输注约20 ml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即刻停止输液,静脉用药时间无法估算,因此,护理人员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按照推荐用药时间缓慢输注,否则可能会因为输注时间过短,输注速度过快而引起不良反应。
协助患者采取头、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仰卧中凹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予以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早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用药。注意保暖。保留可疑致敏液体放置于2~6 ℃冰箱内,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本例患者在输注注射用兰索拉唑粉针剂约5 min后,突发憋喘、呼吸困难,考虑兰索拉唑致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维持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积极配合,为过敏性休克的急救诊治做好充足准备[4]。
2.4.1 精神状态 患者意识状态是反应过敏性休克的一项敏感指标。如患者的意识清,对外界刺激反应良好,则提示患者的循环血量基本充足。相反,如患者表情淡漠、谵妄、嗜睡甚至昏迷,则提示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存在程度不同的休克。本例患者经诊断明确为过敏性休克后,意识清,精神欠佳,判断患者脑组织血循环基本充足,治疗上予以羟乙基淀粉酶扩容、提高血浆渗透压、改善微循环及稳定血流动力学,但在临床中,还应结合其它反应组织灌注情况的症状、体征做综合判断[5]。
2.4.2 皮肤温度、色泽及皮肤黏膜表现 皮温、颜色是反应体表血流灌注情况的标志。若患者表现出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表明末梢循环已恢复,休克好转;反之则说明休克仍存在。此外,过敏性休克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短时间内出现休克表现即血压急骤下降,二是在休克前或同时出现一些与过敏性休克相近症状,如皮肤黏膜的改变、呼吸道梗阻症状、循环衰竭以及意识上的改变[6]。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往往是过敏性休克在皮肤黏膜方面最早且最常见的症状改变,本例患者在突发过敏性休克约5 min病程中,双上肢及胸壁皮肤潮红程度逐渐加重,四肢湿冷,皮肤苍白,此时积极予以吸氧来改善缺血、缺氧、血流瘀滞状态,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保护细胞,抑制过敏引起的炎症反应,予羟乙基淀粉酶扩容,调节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注意保暖,经抗过敏、抗休克一系列治疗后患者上肢及胸壁皮肤潮红症状缓解,四肢皮温及颜色转为正常,且弹性正常,表明体表血流灌注充足,过敏性休克症状得到缓解,病情有待进一步观察。
2.4.3 血压、心率的变化 血压是休克治疗中最常用的监测指标,而心率加快多出现在血压下降前,是休克早期表现,因此责任护士需密切观察监护中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示波变化,该例患者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初期,心电监护示:心率152次/min,血压58/44 mmHg,计算休克指数2.6[7],为严重休克,立即予以肾上腺素兴奋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给药后约10 min,心电监护示:心率92次/min,血压128/66 mmHg,请心内科会诊,予以二羟丙茶碱注射液平喘、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扩冠治疗,此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过敏性休克得到纠正。
2.4.4 尿量 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流灌注的重要指标,少尿通常是休克早期的表现。因此,对过敏性休克患者应准确观察尿量变化,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并连续监测每小时尿量,若尿量保持于30 ml/h以上,说明休克被纠正。本例患者予羟乙基淀粉酶扩容、呋塞米增加肾血流保护肾脏,结合患者精神状态及皮肤温度、色泽,综合判断组织灌注充足,过敏性休克得到纠正。
该病例患者出现较为少见的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切断过敏源,保存可疑致敏药物置于2~6 ℃冰箱内,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稳定机体内环境,抑制炎症反应;给予肾上腺素,兴奋心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给予羟乙基淀粉酶扩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8]。经过一系列有效抗过敏抢救治疗手段,有效避免了患者病情恶化及不良反应发生。
本例患者入院后,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管结石伴胆管炎诊断明确,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生休克的任何征兆,在使用兰索拉唑后快速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突发的病情变化会让患者及家属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医疗过程产生质疑,对此责任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与安慰工作,稳定其情绪,减轻焦虑与恐惧感,同时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果断的处置与及时的抢救,也会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感,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能够积极配合此后的治疗与护理[9]。
在过敏性休克抢救过程中,责任护士与医师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处置果断及时,未遗留任何后遗症。本例患者再次提醒临床医务工作者,入院时对患者过敏史及家族性过敏史应详细询问,严防过敏性休克发生。此外,在对患者输注兰索拉唑时应严格控制药物滴注速度,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积极配合抢救并在病历中明确记录[10]。通过积极配合抢救并识别过敏源,辨别注射用兰索拉唑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急救护理,动态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温度色泽、血压与心率及尿量等指标,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与有效的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为今后急性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提供了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