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疙瘩皮肤病的诊治

2021-01-06 10:20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皮肤病病牛存活

娄 冲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通许 475400)

牛结节疹又称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疙瘩皮肤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感染牛消瘦,产奶量下降,皮张鞣制后具有凹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该病不传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

1 病原

该病毒对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具较强抵抗力,在pH值6.6~8.6 之间可长期存活,在4℃甘油盐水或细胞培养液中可存活4~6 个月,在干燥痂皮中可存活1 个月以上,-80℃下保存病变皮肤结节或组织培养液中的病毒可存活10 年。该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醛类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5周,实验感染为4~12 d,通常为7 d。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并持续7 d左右。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表现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并可发展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10~50 mm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一般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严重的病例在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皮肤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大小不等,可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可能完全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能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有时皮肤坏死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形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

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以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最为突出,胸下部、乳房、四肢和阴部常出现水肿。四肢部肿大明显,为正常的3~4 倍。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处黏膜也可形成结节并很快形成溃疡。重度感染牛康复缓慢,可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妊娠母牛可能流产,公牛病后4~6 周内不育,若发生睾丸炎则可出现永久性不育。怀孕母牛流产,发情延迟可达数月。

3 病理变化

患畜口、鼻孔、口腔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外阴和包皮上可能出现软的黄灰色结节或溃疡性病变。急性病例出现四肢和腹部皮下水肿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的2~3 倍,外壁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胃黏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皮肤结节的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实。最终,皮肤结节中央可能坏死、脱落,形成颗粒状溃疡。

4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不难对该病做出初诊,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诊断。

抗体检测:采集全血分离血清用于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病原检测:采集皮肤结痂、口鼻拭子、抗凝血等用于病原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做好环境消毒工作。该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甲醛、十二烷基硅酸钠溶液、石碳酸、次氯酸钠碘化合物、季铵类化合物等消毒剂均可使其灭活。

避免从发病地区引进动物。要做好该病的防控,必须对各个品种的牛、羊、鹿和羚羊等加以重视。

扑杀和消除患病动物。对首发病例的尽早诊断和鉴定是成功控制和消除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关键,扑杀所有患病及同群牛只,对死淘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手段。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具有共同的免疫抗原,因此致弱的牛源毒株(Neethling 株)和山羊的毒株都已被用于制作活毒疫苗。每头牛免疫山羊痘活疫苗剂量为5~10 头份,皮内注射效果最佳。注意使用山羊痘弱毒苗有时会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反应。

在疫苗免疫时,应考虑处于潜伏期或是亚临床症状的牛,免疫后可能会激发临床症状,因此应注意观察,及时对症状明显的牛予以扑杀。

5.2 治疗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可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卡巴匹林钙100 g+板青颗粒300 g+黄芪多糖100 g,共兑水50 kg自由饮用。

双黄连注射液40 ml,氨苄西林10 g,鱼腥草注射液30 mg,维生素C30 ml,地塞米松5~10 ml,每天一次,连续注射10 d。

对于结节病,轻者自愈,重者用消炎凉血的药。严重者可以把疙瘩切开排毒,然后用碘伏反复消毒,效果很好。□

猜你喜欢
皮肤病病牛存活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