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浅探

2021-01-06 08:45庄捷殷萧然王化云陆锋徐卫影王晓艳王化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1期
关键词:颈性耳石供血

庄捷,殷萧然,王化云,陆锋,徐卫影,王晓艳,王化猛

(安徽省立医院涡阳分院/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涡阳 233600)

0 引言

眩晕,是内科常见的疾病,在我国眩晕疾病发生率高达千分之五左右[1]。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眩”视觉障碍,确切说是感受性视觉错误,“晕“是运动型错觉,包括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运动幻觉,由于发病时患者的紧张情绪等,往往认为头晕眼花和运动幻觉同时存在,由于上述症状多同时并见,故称之为“眩晕”。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且可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头部或全身大汗淋漓,更甚者则突然昏倒的一类病症。从西医的思维角度 ,眩晕是由于机体对空间存在定位障碍而出现的一种动性、位置性错觉,患者会感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运动与旋转,这通常是由于大脑中的前庭病变而引起的,前庭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位置。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

1 眩晕的中医认知

1.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眩晕的认识记载历史久远,历代先辈皆有论述,可追溯到先秦之时,眩晕病位于脑,肝、心、脾、肾四脏与之休戚相关。上溯到黄帝内经认为眩晕与肝脏有关,根据五行属性,风火属阳,风可化火,火盛多可动风,所以多数医家主张眩晕的病机从风火立论。医圣张仲景则认为痰饮可致眩晕,并立法治则“温药治疗痰饮”,后世一直也把苓桂术甘汤作为千古名方。近代不少学者提出与患者体质有关,认为年老体弱肝肾不足可致眩晕,例如清代医家张景岳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从以上来看眩晕的病因可归纳不外乎外感六淫邪气、情志不遂、久病劳倦、瘀血内阻及经脉气血运行失常等因素。

1.2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本病常分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等5种类型,依据临床体会,参照多数医家认为实际临床证型为肝肾亏虚合并气血不足兼夹血瘀型,症见头沉、头晕痛,耳堵、耳鸣,口苦,不寐多梦,遇劳易躁易怒,或伴胸闷、恶心不适,严重者心悸、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反复发作后可有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唇甲不华,纳食不香等。

2 西医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多见于梅尼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后循环缺血、颈椎退行性病变、耳石症等病症。其病因多见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压、高同型半胱胺及家族遗传等诸多因素,此外病毒感染、受凉、免疫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使得患者内耳膜迷路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引起内耳淋巴障碍进而造成膜迷路积水,从而引发眩晕。

3 眩晕的分型论治

3.1 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及治疗。梅尼埃病[2]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内耳疾病,该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内耳淋巴积水,特点是眩晕反复发作、进行性听力减退、间歇性耳鸣和耳堵塞感。由于无法确定美尼尔病的发病机制,所以医治方针多是减少或控制眩晕的发作。其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药物综合治疗、中耳压力治疗以及中医治疗。药物治疗此病的原则为改善微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营养神经,进而减少内耳淋巴积水,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病症给予相应治疗,以免影响前庭神经功能恢复;其他包括中耳压力治疗,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可短期或长期控制患者症状。

3.2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目前已规范属于慢性脑供血不足范围,多发于老年人。主要病理机制是脑动脉内膜多次受损或者脂代谢紊乱等引起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3]。老年人脑动脉硬化为诸多脑部疾病的原发病症,易引发脑血栓、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眩晕为脑动脉硬化的主要症状,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软化血管、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但临床效果不理想。而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在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同时改善微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循环等功效,从而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高患者远期效果。正如上述分型所描述的,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人辨证论治眩晕病症的同时,也认识到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中医治疗也应针对各个脏腑个体化治疗。有学者[4]认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多发于老人,且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表现为舌质紫暗、苔薄、脉弦或弦涩,故认为本病肝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因虚致瘀,故治疗上应补益肝肾、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根据中医治疗原则,肝肾为先天之本,益固肾疏肝,血瘀为标,故综合治疗应采用桃红四物汤、小柴胡汤和肾气丸加减,方中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活血通窍之功[5]。

3.3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可伴有头痛及肩颈部疼痛,原因可能为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血管收缩而使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等。随着电子化信息的发展,颈性眩晕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6]。针灸为颈性眩晕常用中医治疗措施,针刺颈三针,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有助于缓解后循环缺血,减轻眩晕症候。因颈性眩晕的本质在于脑髓失养、上气不足,恰如《针灸甲乙经》所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眩冒目无所见。”故当从虚论治,重在清利头目、益气定眩、调神活络,以改善脑部供血,针灸主穴多选用百会、风池、颈夹脊、天柱等穴。百会穴,可调节全身气血阴阳,开窍醒神,是治疗眩晕病的要穴。正如《胜玉歌》云:头痛眩晕百会好。颈夹脊为经外奇穴,局部取穴可舒筋活络、直达病所,解除局部血管和肌肉的痉挛状态,改善大脑供血;天柱穴为膀胱经腧穴,位于斜方肌起始处、颈椎椎体两旁,以支撑头颅,刺之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7]。我们在临床中采用针刺上述穴位配合拔罐、泥灸等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3.4 耳石症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征性表现为:①潜伏期短,头位变化1~4 s后即出现眩晕。②眩晕特点表现为旋转性。③短暂性,即眩晕在不到1 min可自行停止。④诱发性(Dix-Hallpike试验):该类型眩晕是发病时转换头的位置可缓解或终止发作,但当头回到原位置时可再次诱发。⑤疲劳性,反复诱发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此类型眩晕临床较多见且预后良好。对耳石症的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其余还有前庭康复训练等。中医治疗良性位置性发作性眩晕有较多的临床验案,喻嘉言为钱谦益诊治眩晕疾病疾病是最早的位置性试验和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记载。“两人挟持其主,并力疾趋……令息”为耳石症复位之法[8]。钱谦益因眩晕当时垂头位,急停后,脱落的耳石在半规管内在惯性的作用下,耳石进入半规管总脚,当停止跑步,钱谦益直立后,耳石由半规管总脚进入椭圆囊,进而耳石症即愈[9-10]。

4 结论

综上所述,眩晕病的病因复杂,不同类型的眩晕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首先应对眩晕病的类型进行精确的辨证分型,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现代医学对眩晕病从解剖到生理病理的研究达到了细胞分子水平。但是中医有整体化的治疗优势,两者结合可使患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更需要我们现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颈性耳石供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什么是颈性眩晕
辣语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