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2021-01-06 08:10:52文凌云李海青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减贫群众制度

文凌云 李海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人民先后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式革命性全域扶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发式全域扶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式改革性全域扶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发式重点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发式精准扶贫五个阶段, 区域性贫困得到解决,告别了中国几千年绝对贫困的历史,贡献了世界同期70%以上的减贫人口,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减贫奇迹,走出了一条制度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紧密衔接,全域扶贫、重点区域扶贫、精准扶贫梯次推进的成功减贫道路。从反贫困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部苦难辉煌的反贫困斗争史,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成就

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反贫困实践,结合制度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保障式扶贫,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体制腐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是1840年至1949年中国的真实图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费维恺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前”时期,到1949年才宣告结束。 1921年至1956年,28年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政治前提,是制度式革命性全域扶贫。 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全国范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扫盲运动、全民教育、合作医疗、全民健康计划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金融、科技服务等普惠性投入,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为1978年之后大规模全域减贫积累了工业、设施、物质、资金、技术基础,是开发式全域扶贫。1978年至1986年,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一系列配套城乡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为标志,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在极短时间内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部分群众先富起来,是制度式改革性全域扶贫。1986年至2012年,以1986年国家农村扶贫机构正式设立为起点,到21世纪前12年,聚焦以老少边穷为主的落后地区,扶贫资源“撒网式”均衡覆盖大量贫困人口,解决了大量有较大自我发展潜力的重点贫困地区和农户的贫困问题,是开发式重点扶贫。2012年至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时随势而变,调整过去大水漫灌的扶贫开发模式,确立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集中攻坚,是开发式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夺取了反贫困百年持久战的全面胜利,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奇迹。

(一)贫困农民获得了土地等赖以增收减贫的生产资料。土地是贫困农民的“财富之母”。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工业化滞后,土地兼并严重,民众和国家积贫积弱。据《民国经济史》等资料记载,当时80%人口在农村,而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作用,农民受高利贷、苛捐杂税盘剥,土地买卖严重,广大农民逐渐失去了土地。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贫苦群众却只占有极少的土地。“边界的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2]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对1912-1949年的农村土地分布严重不均状况作了叙述:“农业部分主要由6000至7000万个家庭农场组成。其中1/2是自耕农,1/4是半自耕农,他们租种若干土地;其余1/4是佃农。”[3]不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贫困农民没有土地,减贫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跟着共产党过上好日子”成了中国共产党吸引广大贫苦农民参加革命最响亮的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鲜明地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进中国工业化。“截至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完成了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7亿多亩耕地。”[4]广大农民实现了几千年“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为反贫困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陈云同志曾说:“从这几年的经验看,农民分得了土地之后,舍不得穿,舍不得吃,尽一切力量投资到生产里头去。农民有了牲口,有了水车,生产就发展了。”[5]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政治条件,土地的获得为亿万群众减贫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二)贫困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6]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使广大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土地这一安身立命的生产资料,而且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运,开启了世界最大规模减贫的新纪元。毛泽东在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委托起草的宣言中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将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人民自己的国家成立后,为改变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命运,消除物质文化生产落后状况,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大力量,70余年把人民对富裕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锲而不舍地与贫困作斗争。并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扶贫战略,直至完全消除贫困。

(三)贫困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贫困群众承受着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官僚资本主义文化的三重压迫,洋奴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安于贫困命运思想等成为束缚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精神鸦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建立,迅速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贫困群众在实现经济、政治解放的同时,从几千年的腐朽封建思想、几百年的崇洋媚外思想重重压迫下解放出来,焕发出战天斗地的昂扬斗志,激发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扫盲识字学文化学技术,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风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成为勤劳勇敢改变贫困命运的时代强音。亿万贫困群众的志气、知识、智力、技能在与贫困作斗争中得到锤炼、丰富和升华,汇聚成亿万贫困群众与贫困不懈斗争的磅礴内生动力。

(四)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前,中国由于连年战乱、瘟疫、干旱、洪涝影响, 70%-80%以上农村人口处于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中。著名金融学家朱斯煌在其编著的《民国经济史》中指出:“民国以来,政局不定,内乱外患交迫,水旱灾情频仍,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其生活日趋于贫困与悲惨……。”[7]改革开放之前,中国80%以上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其中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占1/3以上,处于世界最贫困国家之列,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系统推进反贫困战略,短短四十多年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愈7.6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近1900万人。21世纪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5亿人,约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减贫人口总规模的59.2%, 贫困发生率下降49.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8]为崇高目标,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贫困群众吃饭、穿衣、住房、饮水、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健身条件全面改善,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14亿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未来。

(五)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摆脱贫困,是人类几千年发展和治理的共同历史难题。按照世界银行每1.9美元/人/天的标准计算,1981-2013年间,全球范围内的贫困人口从19.97亿人减少到7.67亿人,累计减少12.3亿人,其中,中国的贫困人口从8.78亿人减少到2511万人,累计减少8.53亿人,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总规模近70%。1981年,中国贫困发生率是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的近2倍,到2013年,全球贫困发生率反而是中国的5.7倍,中国减贫与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018年,世界银行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的成果誉为“史无前例的成就”。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减贫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样本、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反贫困经历了从制度革命到制度改革,从制度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全域扶贫到重点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恢弘壮阔、曲折艰辛的历程,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验。

(一)坚持党对反贫困事业领导,为减贫提供根本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反贫困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反贫困的最根本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减贫成功的第一条经验。党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消除积贫积弱,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党能自觉运用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贫困发生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反贫困工作的战略战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为中国减贫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和根本政治保证。革命年代,党领导亿万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贫困群众从当牛做马变为国家的主人,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政治和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众志成城,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几十年如一日,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一户一户地消除贫困,直至最后完全胜利。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反贫困主战场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就在哪里,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牺牲在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尽锐出战,三百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二十五万多个驻村工作队,同广大乡(镇)村干部一道,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日夜奋战,鲜艳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主战场。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执政党无私、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反贫困提供强大制度保障。贫困是人类几千年来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制度都要回答的考卷。以党的领导制度为最主要特征,以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及其他制度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体现着以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生态、民生等各方面保障和实现多方面的权益,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需民盼民愿提供了强有力的目标规划力、资源配置力、组织执行力。中国之所以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贫困群众实施减贫、依靠贫困群众实施减贫、减贫成果公平惠及贫困群众,做到众志成城、综合施治减贫。最根本的在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形成全国一盘棋、百年一张图、亿万人一条心,与贫困做不懈的斗争。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适合国情的社会制度,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三)坚持发挥党政、群众、社会、市场四个作用,形成反贫困强大合力。中国在反贫困实践中逐渐构建了党政、群众、社会、市场“四力协同”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党政发挥政治引领、科学决策、规划制定、力量组织、统揽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党政各职能部门、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机构,都以发挥职能作用和被赋予具体的定点对口帮扶目标任务等多种途径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各帮扶单位通过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扶贫,发挥各自优势,为定点扶贫对象多方筹措资源,采用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种形式,各展所长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拓展脱贫致富渠道。贫困群众是减贫的内因,没有贫困群众持久而强大的内生动力,再好的制度、再多的资源、再多的资金也难以发挥作用。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教育发动,扶志、扶智、扶技,贫困群众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事业中来,树立了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真正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了贫困群众自我谋划、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造血的巨大历史作用。在党政主导和群众奋斗精神感召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扶贫主战场,通过资金扶贫、技术扶贫、消费扶贫等途径,积极参与到扶贫伟大事业中,形成了全社会的减贫历史“大合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产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基础作用,劳务输出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加速器作用,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开展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党政、群众、社会、市场形成的强大合力,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阶段实行不同反贫困战略。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已证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有一条经济发展铁律,一边是资本积累,富人越来越富,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穷人越来越穷。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减贫战略,开展不同性质的减贫斗争,而且在同一时期,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采取不同减贫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与腐朽落后的反动势力作斗争,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社会革命,推翻了压在贫困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广大贫困群众获得了土地,既为系统反贫困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前提,又激发了贫困群众前所未有的脱贫雄心壮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把减贫重心放在工业化推进、新建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物质资金积累上,不但建立了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慢慢积累反贫困所需的物质、设施、技术、资金基础,为大规模实施减贫进行长期艰辛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体制僵化,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系列农村改革,发挥了制度变革的魔力,短短几年,使大部分地区、大部分群众通过勤奋劳动先富起来,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农村体制改革迅速解决大面积贫困后,以地方设立扶贫开发办为标志,我国开启了以扶贫重点县为主要单元的开发式重点扶贫,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进行重点投入,经过20多年努力,让贫困地区有资源、有条件、有劳力、有技术、有项目的贫困群众率先脱贫步入小康。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贫困户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有劳力、有资源、有潜力而因缺交通、缺资金、缺设施、缺技术导致的贫困户,实施开发式扶贫,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对那些因灾、因病、因残导致贫困,发展产业无望的农户,则实行救济式、保障式扶贫。通过连续100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反贫困持久战全面的彻底的胜利。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与时俱进,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减贫战略,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五)坚持通过加快发展做大蛋糕,为反贫困提供源头活水与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实践证明,经济增长虽然不是减贫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疾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以后,中国减贫的战略不再是简单地劫富济贫,在分蛋糕上做文章。而是走体制改革和开发式扶贫之路,首先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有条件的贫困农户,通过勤奋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随后再把重心放在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倾斜,解决收入差距过大,推进协调发展,分好蛋糕上。利用国家强大的政权力量、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经济技术实力,加大贫困地区物质、资金、技术、人力投入,促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建立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引导先富帮后富,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在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的战略策略,使贫困群众在增收脱贫过程中,先富起来的群众没有被剥夺感,避免了很多国家在减贫过程中因始终在分配上做文章,而造成的尖锐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在人类减贫史上,既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无与伦比的减贫奇迹,又创造了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奇迹。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正确的战略策略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势利导,鼓励探索走不同的反贫困之路。中国国土广大,各地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人力资源差异巨大,贫困家庭有的因病、有的缺劳力、有的交通不便、有的缺资金、有的缺技术,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客观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因户施策。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经济技术实力不同,体制机制不同,也要求扶贫措施因时而异。百年来,中国扶贫举措坚持实事求是,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因户施策、精准脱贫,治标治本结合、长短措施兼顾,生产性扶贫、保障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多位一体。从宏观社会革命到社会改革,中观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等顶层设计,微观分类分户施策,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起有机融合的系统创新体系。由于规划科学、应变及时、措施精准,中国扶贫战略、政策、措施,经受了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取得了预期成效。中国反贫困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因户因势施策,就没有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启示

(一)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有效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政治前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为什么在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减贫才取得了全面胜利?环顾当今世界,在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为什么第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是中国?从古至今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不同,国家性质、大小不一。抛开其他因素,按居于统治地位人数的多少,人类至今的阶级社会可以分为两类,少数人(剥削阶级及依附他们的知识阶层)居统治地位的国家和多数人(工农大众及依附他们的知识阶层)居统治地位的国家。在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后发国家,只有建立起多数人居统治地位的真正的而不是表面的人民民主的国家,产生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贫困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有了以上政治前提,执政党才可能挣脱资本等各种羁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大多数人民的意愿,把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把减贫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才能做到天下为公,聚合全社会强大力量,实施扶真贫、真脱贫的持续行动,最终促成贫困人口脱贫,同全体人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一个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有效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政治前提。

(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决定反贫困的意愿强弱。从革命时期宣示“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跟着红军有衣穿有饭吃”,到党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到人民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重承诺,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的初心使命,人民至上的不变信念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信念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她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把贫困群众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神圣使命。只有把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初心使命的政党,才能百年如一日,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不丢下一个民族、不丢下一户的目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绣花”的功夫,把革命、建设与改革接续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创造有机结合,采用“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开发扶贫”“脱贫攻坚战”等方式,用一代又一代无数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达成了今天举世无双的伟大减贫奇迹。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决定着反贫困的意愿强弱。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决定反贫困的成效大小。 广袤无垠的超大国土,几十万个乡村,世界最多的贫困人口,抓好数量如此庞大、地形如此多样、分布如此分散、情况如此复杂的脱贫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强大的引领力,由于有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等政治制度体系。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体系,以及其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完备、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把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减贫磅礴伟力。需要强大的规划执行力,中国用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无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无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14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使反贫困的理想、目标、规划、蓝图变成了一代接一代的百年行动,最终变成了几亿农民脱贫的美好幸福生活,世界减贫的中国奇迹。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低决定着反贫困的成效大小。

(四)党政、社会、群众、市场的合力决定反贫困的效率高低。 一个现代国家不论实行何种体制,都有党政、社会、群众、市场四个方面的基本力量,但只有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和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中国减贫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证明,必须充分发挥党政、社会、群众、市场的四种作用,方能形成减贫最大合力。发挥党委和政府为民服务信念强、人民信任度高、统揽协调能力强等优势,在组织领导、规划制定、政策激励、环境营造、力量整合、推进落实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中国社会“等贵贱、均贫富”的价值追求,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仁爱文化等优势,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发挥群众几千年来以勤劳节俭、自力更生为荣,好吃懒做、等靠要偷为耻的荣辱观,以自强不息、务实理性、负重前行为精神特质等优势,激发亿万群众强大内生动力,成为反贫困的主力军。发挥市场供求信息反映及时准确、配置资源快捷高效等优势,创新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企业带动等各种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四种力量既各显其能、各展所长,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形成反贫困的强大合力。一个国家党政、社会、群众、市场的合力决定着反贫困的速度快慢。

(五)反贫困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回望世界减贫史,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走的是对外侵略,利用在广大殖民地掠夺的超额垄断利润,在本国建设福利社会的减贫道路。中国走的是制度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命运与共、公平正义的减贫道路。时代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决定了中国如果走发达国家的减贫之路,不但中国人民不答应,世界人民也不会答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首先通过社会革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进行全域扶贫,在一定阶段后适时推进重点扶贫、精准扶贫,闯出了减贫的人间正道。中国的成功在于立足国情,与时俱进,走自己的路,在于符合经济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道义,不仅站在了减贫成就的世界制高点,也站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德制高点。每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减贫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走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公平正义、符合时代潮流的反贫困之路。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性质最生动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务实理性、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民族精神最全面的展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起点。眺望未来,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令世界更加刮目相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更加伟大的人间奇迹。

猜你喜欢
减贫群众制度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3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理解发展和减贫
科学(2020年1期)2020-08-24 08:07:58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