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哲文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努力目标:“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该回信内容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 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2]
《特区实践与理论》作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唯有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及《意见》精神为指导,以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引领力传播力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独特作用,提高学术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圳“双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3]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阵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特区实践与理论》作为党刊,一直坚守党刊姓党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相结合为办刊原则,致力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致力于研究建设经济特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践经验和当代价值,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为深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水平的追求也随之提升。学术期刊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跟上中国学术发展的步伐,适应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趋势,在数字化时代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特区实践与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
第一,从数量向质量转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文章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具有学术研究的高度、深度、厚度,因此,提高文章质量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三年,《特区实践与理论》刊发的文章中,基金课题成果占比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31.4%上升至2021年的43.4%;《特区实践与理论》通过举办重点栏目工作坊(小型高端论坛)的形式,根据选题精准组稿,截至目前,已刊发工作坊组约稿近200篇,随着高质量文章的增加,期刊学术影响力也逐年提升。2020年,在创办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专刊中,有两篇文章同时被《新华文摘》同一期全文转载、论点摘编,这实现了创刊以来的历史性突破;2021年,又有两篇文章获《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在近三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中,我刊排名稳步提升,从146位上升至112位,数篇文章被学习强国、中国理论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今日头条等转载、摘编;在第四届“全国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和“第五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共推荐了19篇优秀文章参与评选,共有11件作品获奖。
第二,从封闭向开放转型。期刊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做实做强内功外,更重要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时代同行,向同行学习。近三年来,《特区实践与理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组约稿,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加强了与专家学者之间、优秀期刊之间、期刊协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在总编的倡导与带领下,杂志社编辑积极外出参加学术研讨,如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岭南学刊》《深圳社会科学》等杂志社举办办刊交流会,虚心学习优秀期刊办刊经验;与《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编辑老师举办办刊交流会,学习如何办好刊物、如何提高二次文献转载率;积极参加中国知网举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高峰论坛”。截至目前,已策划27期重点栏目工作坊,共邀请218位专家学者,围绕27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第三,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区实践与理论》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在期刊发展形态上做了相应的调整,除了继续做实做强传统纸媒之外,不断完善优化期刊网站和公众号平台,在内容展示和操作形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升级,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体验。通过数字化发展,提高了期刊传播力、影响力。
《意见》指出,要坚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要善于发现创新、鼓励创新、引领创新,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第一,封面设计突出特区特色。《特区实践与理论》六期的封面分别采用了特区、实践、理论六个字的首字母,既突出特区刊物的“特”,又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在封面、装帧、内文排版设计上彰显了学术品位与“双区”特色。2020年,《特区实践与理论》封面设计获得“第五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
第二,选题设计突出地域特色。我刊是以特区命名的刊物,选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本土研究,突出“双区”特色,重点学科选题、特色选题与年度热点问题相结合,聚焦学术理论前沿问题,关注中央、省、市中心工作,突出社会焦点、学术热点,突出期刊的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比如策划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专刊,开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疫、房地产税改革研究、共同富裕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等专栏。经中国期刊协会评选,2020年的抗疫专题作为“防疫抗疫主题宣传精品期刊”入选了第2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并在该博览会上展出;2021年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精品期刊入选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1中国精品期刊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厅展出,是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期刊。
第三,工作机制突出开拓创新。优化编委会建设,加强编辑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增加审校流程,确保打造出优品精品文章。近两年为了降低疫情对期刊发展的影响,《特区实践与理论》加大了线上组稿力度,建立线上会议各项制度,为优质稿源提供了制度保障。
数字化出版、媒介融合是学术期刊面临的时代问题,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选择。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特区实践与理论》不断加强期刊网站和投稿审稿系统的建设,优化公众号平台的运营。同时,加强与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等优质数字化平台学术合作,推出优秀期刊文章网络首发,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特区实践与理论》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到办刊的全过程中,切实把握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和《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为指导,继续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坚持质量立刊、特色兴刊、学术强刊。三是紧紧围绕党校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加强高水平、高品质、高质量出版能力建设,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精品成果,打造有高度的学术平台,提高期刊学术引领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进一步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深圳“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