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娜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创新创业,顾名思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时而生,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中,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育人路径已经无法匹配现代社会之于人才的要求,以此为导向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育人路径刻不容缓。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未来从事岗位有工业原料及化学产品合成、结构分析等,在工业技术蓬勃发展的前提下,现代企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未来衡量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在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交互融合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文章就这些根源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良策略。
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并极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造成了高校内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另外当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教学工作人员将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直接定位于自主创业之上,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培养优秀人才的渠道,将其属性定位限制的过于狭小,以至于造成有些高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出现偏离。这种结果直接体现出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缺失[1]。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应该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将其从单一的高职毕业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被正式归纳到主体的教育体制中,属性定位、课程设置等都还较为随意和凌乱,课程的设置也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可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将其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系列讲座进行处理,根本不具备独立且系统的课程标准,甚至在讲座内容和课时安排上都没有一定的规划,导致其和专业教育相互脱节。创新精神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表达,和现实的实操能力不一样,没有固定的原则和流程,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在循序渐进中使得学生经过人文、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熏陶、滋养、内化,最终获得创新精神和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或者在投机取巧中就可以收获的,其必须深深根植于教育领域,渗透进人才培育体系的核心,和其他专业相辅相成,从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创业教育的高层次内容,实践课程的开展,也是学生加速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创业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即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表面上为实践课程的授课,但是在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上较为简陋,无法满足学生人人可以动手操作的愿景[2]。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模式一般为几台较为老旧的设备,教师根据教材知识进行讲解,并动手演示实验过程,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听课地位,无法真实地进行创新实践,或者实践内容均为教材知识的重复练习证实,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诉求。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特质较为独特,其实践应用能力在未来就业上所占的比重严重超过理论知识的考核,因此实践内容较为单一、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严重阻碍。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阔,实践性要求较为严格,需配合以应用行动为导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真实的经验引导学生,以体验式课程风格为主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教学要求背景下,对于教师的要求甚高,这也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步骤,创新创业教师在知识理论上要全面完整,在创业实践上要具备一定的真实经验。而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真实管理方面几乎为零,大部分教师都是思政专业或者辅导员在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教学的,这种教学资质无法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给予一定保障,使得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设状态。
以提升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教育导向,重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将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教学模式中。阶梯式人才培养是立足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上衍生出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将人才培养的步骤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初步认识、全面提升、综合运用。而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上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高职教师可以遵循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夯实一定基础,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该步骤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步骤[3]。最后,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在创新创业视域下,重新规划课程体系配比,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立足于企业岗位需求之上,进行定向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责任人共同创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岗位工作任务、需求、条件等进行综合归纳和筛选,秉持节省学习时间和减轻学生压力的前提下,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项目向教学内容转化。例如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涵盖的重点检验项目有产品检验、药物检验、食品检验等。将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中冗余的内容彻底解构,转化教学重点,形成以企业刚需为侧重的优质教学体系,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实践能力价值的塑造为核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追求[4]。
实践内容的丰富和实践机会的增加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探究精神。高职院校可以自行建立该专业下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借助竞争场地、企业生产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多样化、多层级的开放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在这个实践平台中,可以极大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间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部内化为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查漏补缺,收获真实的岗位体验,进一步夯实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从高职分析检验类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具有硬性标准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具有一定难度,相关高职院校可以分情况进行教师的选择。第一,选择具备一定资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组合成为师资小组,针对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方向进行构建,需要保障这几方面的内容都要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第二,由一名专业教师为组长,外聘一些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专家,针对创新创业大赛赛制、内容等方面展开专题讲座,为学生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如心理、途径等方面。第三,融合信息技术,聚焦校企合作,以合作企业先进的社会资源、设备、技术等为优势,开通线上共享平台,使得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线上线下双学习的模式形成互动学习。第四,激励制度,可以大力推荐创新创业教师参加一些竞赛类、科技创新类活动,获得名次者可以获得高职院校提供的物质嘉奖和职称推荐等奖励,激励教师继续充实自身,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以社会真实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区域经济企业定位下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下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推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将一切教育计划落实到位,满足社会企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