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词类活用研究

2021-01-06 05:46
关键词:外传词类吴越

岳 守 雯

《吴越春秋》由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赵晔撰写,该书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的历史以及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国争霸的史实,侧重描绘吴伐楚,越灭吴。因其以两汉时期的语言著写,其中保留的大量语言资料,体现出了那个时期的语言语法特点。词类活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期间虽然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吴越春秋》中的“词类活用”语料十分丰富,对于探讨“词类活用”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及类型

首先对“词类活用”现象下定义的是陈承泽,他在《国文法草创》中指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1]荆贵生先生在《古代汉语》中阐释:“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某个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能用作乙类词,这种由甲类词临时灵活运用为乙类的词,叫做实词活用。”[2]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认为:“在上古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3]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语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4]

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最广为接受的还是王力先生及郭锡良先生的说法,即词类活用是某类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用法、功能来表示其他用法、功能的现象。

根据郭锡良先生的说法,古代汉语中名词做状语是其基本的语法功能,所以,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吴越春秋》中没有出现,本文不做讨论。因此,本文所讨论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的词类活用、动词的词类活用、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三个大类;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9个小类。

二、名词的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基本用法是在句子中做主语、定语、宾语和状语。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名词也可以做谓语,这时,它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词性也发生了临时性的改变。《吴越春秋》中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活用作动词,这时名词就拥有了动词的一些功能,它所表示的意义会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某种适合于特定语境的、带动作的联想意义,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都能如此。这种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一类活用,使用极为普遍,在《吴越春秋》一书中亦是如此。

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从结构上看,可以大致把由名词活用而成的动词分为两类:带宾语的和不带宾语的[5]。

带宾语的如例1至例3。

例1.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2.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例3.越王勾践臣吴至归越,勾践七年也。(《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例1中“爵”本指“爵位”,这里活用作动词,“赏赐爵位”。例2“威”本指“强大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气势”,此处活用作动词,“威慑、威服”。例3“臣”本指“奴仆”(《说文》:牵也。事君也),这里活用作动词,“称臣,臣服”。

不带宾语的如例4和例5。

例4.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例5.大夫计研曰:“今君王国于会稽,穷于入吴,言悲辞苦,群臣泣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例4“家”本义“住所”(《说文》:居也),这里活用作动词,“安家”;例5“国”本义“国家”(《说文》:邦也),这里活用作动词,“建立国家”。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吴越春秋》中的方位名词基本上都是做状语,如“东、南、西、北、前”等;仅“左右”一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例6.令三百人皆披甲、兜鍪,操剑盾而立,告以军法,随鼓进退、左右、回旋,使知其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左右”是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做谓语,是“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意思。

有些词在先秦时期不能看成词类活用,如“衣、履、友”等,但到了汉代,又变成词类活用了。

例7.军临北郊,吴王谓嚭曰:“行矣!无忘有功,无赦有罪,爱民养士,视如赤子;与智者谋,与仁者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友”本意是“以手相助”,动词,先秦古籍中,经常用做谓语。战国时期开始多用作名词,表示“朋友”的意思,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交朋友”。

《吴越春秋》共有“履、事、卦、妻、礼、期、罪、爵、餐、旌、左右、令、威、舍、阵、鞭、道、船、盟、勒、福、家、案、血、名、步、脉、祠、臣、国、官、冠、病、贼、号”35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作谓语动词,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8.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例9.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例10.王遂师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例8《说文解字》“君,尊也”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把他当作国君”;例9《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后来朱熹又进一步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意思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为”,这里用作意动用法,“认为他讲义气”;例10“师”本指“老师”,这里是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当一个词在书中多次出现相同的用法,就应该是当时正常的语言现象,而不是词类活用。如“宝”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中出现了三次,都是相同的用法。

例11.阖闾既宝莫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12.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13.天报其祸,加罚于楚,君何宝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说文解字》“宝,珍也”引申为玉器的总称,是名词。而以上三个例子中,“宝”都是动词。所以这应该不是词类活用,而是兼类,也就是说“宝”兼名词和动词。

《吴越春秋》共有“君、义、业、宗、师、子”6个名词出现了意动用法。

在名词的活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名词活用作普通动词,名词意动用法的使用频率比较低,没有出现其他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词类活用中比较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一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把这种现象扩大化了,冯玉涛(1992)指出,像“雨”“风”“疾”“王” “军”“鼓”等很多现代汉语中只能作名词的词,在上古汉语中普遍用作动词,同时也作名词用,因此不能算做是词类活用[6]。李文祥(1990)指出,“衣、冠、东、则、前、枕、妻、过”这些词在上古典籍中作动词是经常的,普遍的,有的系本义本用,有的属兼类词,皆不能看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市、器、军”等也是名词兼动词,属于兼类词,而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7]。上边我们分析到的“宝”字也是这种情况。

一部分兼类词在使用中会有音变的现象,也就是说用不同的声调去区分是名词还是动词,如“饮、妻”等。

“饮”,读上声时,可以做名词“酒”,“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左传·成公十六年》)也可以做动词“喝酒”,“越庶国,饮惟祀”(《尚书·酒诰》);读去声时,作动词“给……喝”,“计倪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妻”,《说文解字》“妻,妇与夫齐者也”。这个解释是名词,读阴平。“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这里“妻”是动词,“娶妻”的意思,读去声。

三、动词的词类活用

动词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在句中做谓语,如果发生活用,那么这个动词就可以出现其他的用法,如做状语,做主语,做宾语,做定语等。

(一)动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把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作为一种事物看待,也就是动词名物化。动词在活用作名词后,一方面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名称,另一方面还可以表示与该动作相关的事物。

例14.伍举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克听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虫镂之刻画、金石之清音、丝竹之凄唳以之为美。……”(《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15.今子与神斗于水,亡马失御而受眇目之病。(《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16.远使以难,以效其成,内告以匿,以知其信。(《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例14“宠”本指“宠幸、宠爱”,这里用作名词,指“受宠爱的人”;例15“御”,本义“驾御”(《说文》:使马也),这里用作名词,指“驾车的车夫”;例16“匿”本义“藏匿,隐匿”(《说文》:亡也。),这里用作名词,“保密的事”。

《吴越春秋》共有“宠、葬、围、进、御、吊、赐、教、生、死、降、服、患、封、献、伤、往、来、养、爱”等20个动词用作了名词。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主语其实并不发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真正发出该动作的是句子中的宾语[8]。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以后,一般要带宾语。

例17. 伍举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克听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虫镂之刻画、金石之清音、丝竹之凄唳以之为美。……”(《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18.申包胥曰:“子能亡之,吾能存之;子能危之,吾能安之。”(《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19.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例20.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研而问曰:“孤之所得士心者何等?”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例21.越王阴使左、右军与吴望战,以大鼓相闻;潜伏其私卒六千人,衔枚不鼓攻吴,吴师大败。(《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例17“服”本指“服从,顺从”,此处用作使动用法,“使受宠的人服从”;例18“亡”和“存”,本指“灭亡”和“保存”,这里作使动用法,“使……灭亡”“使……保存”;例19“飞”,这里作使动用法,“使……飞”; 例20“进”本指“向前”,这里作使动用法,“使……向前来”;例21“闻”本指“听见”,这里用作使动用法,“使……听见”;“潜伏”,使动用法,是“使……偷渡”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有时宾语可以省略,《吴越春秋》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用法。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通常比较少见。

例22.城郭以成,仓库以具,阖闾复使子胥屈盖馀、烛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23.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仁也。受币,许其师,辞其君,即可。”(《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24.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例22“屈”本义“身体蜷缩着被抬出门外”,此处用作使动用法,“使……屈服”;例23“从”,本指“跟从”,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例24“朝”本指“朝见”,此处用作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由于及物动词原本就可以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容易产生混淆。要判断是否是使动用法,就必须结合句子的整体意义来进行。

例25.奢知无忌之馋,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馋贼小臣而疏骨肉乎?”(《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26.恐群臣不从,言曰:“吾闻:‘食其实者,不伤其枝,饮其冰者,不浊其流。'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闾,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例27.吴王曰:“越王信诚守道,不怀二心,今穷归愬,吾岂爱惜财宝、夺其所愿?”(《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例25“疏骨肉”这里是“疏远骨肉”的意思;例26“伤其枝”是“伤害他的树枝”的意思;例27“夺”,是“剥夺”的意思,这三个例子都不是使动用法。

《吴越春秋》共有“服、存、亡、理、屈、还、走、立、劳、益、息、散、灭、朝、观、休养、存、飞、怒、破、愁、增、罢、生、浮、沉、进、夺、暴露、啜、告、闻、栖、作”34个动词出现了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运用最广泛,就汉语来讲,词类与语法功能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动词不仅在汉语,在大多数语言中使用频率都很高,是最活跃的一类词,所以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也最常用。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主语(替、给、为了、因为)宾语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这一动作,就是为宾语而动。这种用法很少,只有动词能作,就是动词,也比较少见。《吴越春秋》中活用作“为动”的动词主要发生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同时又不是常见的直接作用于宾语,动词类型中又以不及物动词居多。

例28.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29.流滂于国,至于今日,其言不绝,诚惑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30.非但自哀,诚伤吴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31.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例28“惭”和“愧”本指“羞惭,羞愧”,此处作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例29“惑”本指“困惑,疑惑”,这里都是为动用法,“对……感到疑惑不解”;例30“哀”和“伤”此处都是为动用法,“为……哀伤、忧伤”;例31“卜”本指“占卜”,此处作为动用法,“为……占卜”。

《吴越春秋》中共有“哀、伤、惭、愧、死、悲、苦、惑、卜、忧、患”等11个动词有为动用法。

此外,《吴越春秋》中还出现了一些动词像形容词那样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用法。

例32.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33.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例34.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郭锡良在《古代汉语语法讲稿》中称此类现象为“假动词为形容词”。他认为汉语中,动词做定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能作为词类活用来看待,否则就是无限地扩大了词类活用的范围[9]。《吴越春秋》中共有“奔、炙、飞、蒸、惊、骇、死、亡、败”等9个动词有这样的用法。

四、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即用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来指称某种事物,这在修辞学上叫“借代”或“代称”。原先的形容词就具有了名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例35.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第二》)

例36.子胥曰:“诸侯专为政,非以意,救急后兴师。今大王践国制威,为匹夫兴兵,其义非也。臣固不敢如王之命。”(《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37.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守设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38.大夫皋如曰:“修德行惠,抚慰百姓;身临忧劳,动辄躬亲;吊死寸疾,救活民命;蓄陈储新,食不二味;国富民强,为君养器;臣之事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例35“长”和“少”本指“年龄大”“年龄小”,活用作名词,“大儿子”“小儿子”;例36“急”本指“紧急”,这里活用作名词,“危机的情况”;例37“近”和“远”,本指“距离的长、短”,这里活用作名词,“近处的人、远方的人”;例38“陈”和“新”,本指“旧的、新的”,这里活用作名词,“旧的米、新的谷”。

《吴越春秋》共有“老、幼、长、少、高、尚、死、生、贤、能、远、近、危、强、私、弱、坚、锐、短、陈、新、重、良”等23个形容词出现了活用作名词的情况。

(二)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郭锡良在《古代汉语语法讲稿》中提到过,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面可以直接带宾语。

例39.人不因居,以广其德,智者不弃时,以举其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40.今万乘之齐而私齐鲁之地,而与吴争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41.夫差岂敢自多其功?是文、武之德所佑助。(《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42.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

例43.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例39“广”本指“宽广,广阔”,这里活用作动词,“扩大”;例40“私”本指“自私”,这里用作动词,“私有,私自占有”;例41“多”本指“数量大”,这里用作动词,“称赞”;例42“美”本指“美好”,这里用作动词,“赞美”;例43“高”本指“地势高”,此处用作动词,“搬到高的地方”。

《吴越春秋》共有“白、绝、干、安、厚、非、重、私、正、空、悉、贱、尽、轻、长、多、深、近、殊、美、浊、平、明、薄、宽、和”26个形容词出现了活用作动词的情况。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动词,并带上宾语,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或行为事件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例44.今君又欲破鲁以广齐,隳鲁以自尊,而君功不与焉。(《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45.夫兴师举兵,必且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例44“尊”本指“尊贵”,这里用作使动用法,“使……尊贵”;例45“实”“满”本义“实在、充实”,这里作使动用法,“使……充实、使……充满”。

《吴越春秋》共有“安、危、强、醉、广、尊、苦、喜、焦、干、近、通、快、虚、成、乐、富、殊、疲、惑、乱、尽、实、满、愧、好、饱、锐、穷”29个形容词出现了使动用法。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形容词作谓语动词,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用作谓语动词的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46.薰鬻、戎姤而伐之。(《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例47.市吏于是与子胥俱入见王,王僚怪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例48.楚闻吴使孙子、伍子胥、白喜为将,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梨,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祸。(《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49. 鲁君忧之,孔子患之,召门人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丘常耻之。夫鲁,父母之国也,丘墓在焉。今齐将伐之,子无意一出耶?”(《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50.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例46“姤”的本指“善、好”,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善”;例47“怪”本指“怪异”,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怪异”;例48“苦”的本指“痛苦”,这里是意动用法,“为……感到痛苦”;例49“耻”本义“耻辱”(《说文解字》:耻,辱也)。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例50“是”,本指“对、正确”,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吴越春秋》共有“怪、远、贵、苦、然、是、贱、甘、少”9个形容词出现了意动用法。

虽然《吴越春秋》一书中形容词活用数目较名词、动词少一些,但其中形容词的运用很丰富,比普通的史料更生动、完整。

五、词类活用的原因及判定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首先是因为表达的需要。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其相对固定的意义及用法,语言发展初期并没有足够多的词来表达所有意义,因此,就会出现在某些句子中,词语临时改变其意义及功能的词类活用现象。有的只是个别、临时用法,离开了语境便仍需按其固有的意义来理解,有的则固定下来成为词语的一个义项。词类活用的另一个原因,是修辞的需要。古代汉语的表达相对较为简洁,临时使用一些突破词语本来的意义、功能的用法,会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再者,古人写作喜好对仗,如果使用本来的用法,有些词语就无法对起来,偶尔使用活用却能避免这一点,也能更准确地表达文字想传达的情感。

词类活用的判断其实就是对词性、词类的划分,因此,关于词类活用的判断向来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但其实,词汇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朱德熙先生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10]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说,在判断“词类活用”时,除了考虑“语法功能”这个最主要的标准外,还要兼顾“词汇意义”这个标准。

比如说,仅从定义来看,使动用法跟意动用法差不多,从形式上也是看不出差别的,因此要想区分它们,全靠语境意义的理解。意动用法本质上是作者从主观上发出的,客观上不一定必然如此;而使动用法却更强调客观上的意义。发出意动用法这一动作的主要是主语,而发出使动用法这一动作的主要是宾语,《吴越春秋》中的例子可以明显体现出来。

例5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而求以成大事,难焉。(《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例52.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檇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例51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骄”的主语是“主心”,“恣”的主语是“群臣”,表示的都是客观的事实。例52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然”的主语是“阖闾”,表示的是作者的主观想法。

意动用法一般发生在名词、形容词身上;使动用法则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身上都比较常见。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不是词类活用现象,只是句子结构形式的变化。

在判断词类活用时,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一是不能以现在的词性看古代的词性。比如,从王力的《古代汉语》之“常用词”可以看到,“前”在先秦是动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前”是一个方位名词,词性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古代字(词)的本义不能以现在的词义来看,而是需要查阅《说文解字》或者相关的文献记载方可定夺。

猜你喜欢
外传词类吴越
次要任务对词类判断任务中权力空间表征激活的影响*
中文词类信息在副中央凹中的加工*
隋唐外传(第二集)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