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临床效果探寻

2021-01-06 02:12:03付晓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4期
关键词:外治法癌性癌痛

付晓

(烟台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1)

0 引言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2015年我国统计区域的癌症平均发病率已达285.83/10万,仍继续攀升[1],疼痛、转移等肿瘤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疼痛是最常见并发症,癌性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感染等因素导致神经受到刺激,持续的癌性疼痛常常使患者生无可恋[2],是患者最恐惧且难以承受的机体感觉之一。资料[3]指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的肿瘤晚期患者会感到疼痛,重度痛感达到了约1/3。医护人员急需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病人减缓病痛。三阶梯止痛原则是目前国内治疗癌性疼痛的基本指南,该法则主要通过阿片类药物来控制疼痛[4],虽有一定疗效,但具有耐药性、药品成瘾、胃肠道反应等诸类弊端[5,6]。近年来,中医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综合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广泛成效,探寻合理有效的中医疗法来进行癌性疼痛的中西医联合治疗亟不可待。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外治”为特色的疗法,包括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熨烫、中药封包、耳穴、针灸推拿按摩等诸多方面。该法疗效独特、历史悠长、作用快速,素称简、便、廉、验,无显著副反应、成瘾性和耐药性,能有效降低癌痛爆发痛的发作频率,进而从心理层面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此文将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进行具体阐述。

1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1.1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癌症属于祖国医学“癌病”范畴,远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癌”字首见于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基本特征是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临床表现为肿块增大、表面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伴见纳差、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就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抑郁等诱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邪盛正衰,正虚邪实[7],烟台市中医院肿瘤科总结出肺癌的病理性质总属“正虚邪滞”。辨证中,首先应辨各种癌病的脏腑部位、病邪的具体性质以及是否有兼夹;辨本虚标实,清楚虚实标本的主次;辨脏腑阴阳,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辨病程的阶段,以因病制宜和估计预后。其次,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初期先攻之,祛邪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法;中期宜攻补兼施;末期当以补为主,根据正虚所侧重,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等治法,扶正培原以祛邪气。

1.2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疼痛是由现有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会,是一种主观感受,属于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8]。从中医来讲,主要分为“不通则通”和“不荣则痛”。陶方泽等[9]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将癌痛分为气血两虚证、淤血内阻证等四个证型,病理因素主要为血瘀、气滞、痰毒和气血亏虚。可见,癌性疼痛的基本中医证型与传统理念“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异曲同工。有医家不囿于传统的病因病机,根据通路理论创造出癌性疼痛的“三不”论述,即“不通”“不平”“不荣”[10]。此外,不同病因病机所致疼痛,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例如,气滞作痛所致胀满疼痛,瘀血致痛的针刺疼痛,淤血、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导致的绞痛等。癌性疼痛可从虚实两个方面来论治疗,以实痛或虚痛为主,但常虚实夹杂。

2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举隅

外治法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其显著优势,故“良丁不废外治”。

中医外治法近年来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冯晓敏等[11]使用酒药热奄包来减轻肝癌晚期患者疼痛,并与美司康定形成对照,在疼痛缓解率等方面,前者均显著优于后者(P<0.05);王文萍等[12]采用中药止痛贴联合吗啡缓解骨转移癌痛,证明了中药止痛贴对于轻度骨痛有确切的止痛疗效,并且其具有缩短爆发痛等作用;韩杲等[13]用穴位按摩联合贴敷治疗癌性疼痛,并与硫酸吗啡缓释片形成对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明其部以定经”。Chiu等[14]对29项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得出,针灸对肿瘤直接导致的疼痛及术后疼痛效果明显;郭靓等[15]把中药熏洗与放疗结合应用于癌性疼痛,该法能大幅度减轻多发骨转移的疼痛感觉;李良娥等[16]用耳穴配合中医常规护理,干预组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并能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3 讨论

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辨病理论论述了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机理所在,确定了扶正祛邪的治则,并考虑到单纯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局限之处,故探寻出以中药针刺、穴位贴敷等外治法联合WHO三阶梯止痛的方案,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因人制宜的优势,鼓励多学科合作,以缓解西药不良反应,延缓阶梯用药上升进程,降低突破痛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接近控制癌痛的最小付出和最佳受益。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引起肝损伤的报道层出不穷,中药内服法治疗癌痛虽临床疗效显著而持久,但“是药三分毒”,其不良反应仍待进一步考究,且药味苦涩、煎煮过程严格、、起效较西药缓慢、等,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临床应用受限。相对而言,外治法直接作用于局部,透皮给药,经专人操作,实用有效,但仍存在局限性:多数外治法中药种类配伍仍难以明确,病情反复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起效稍缓慢;多数研究病例数目较少,诊断标准、应用方法、疗效判定不统一;单纯采取中药外敷、酊剂涂擦等疗法,或药物渗透性差,机体吸收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长时间进行对皮肤的外敷、涂擦,可能出现过敏、皮炎、色素沉着等皮损;多数外治法为临床研究,缺少对药物药理的机制、靶点研究。因此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的外治准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7]。

值得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外治法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文关怀及情感交流,由于癌症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因此关于癌痛,现代医学主张全程管理、药物控制及心理疏导[18],因此医者要多多注重对患者的安慰及劝导,提升患者情绪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轻压力所导致的疼痛[19]。此外,在面对10%~20%药物控制不佳的难治性癌痛,中医外治法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外治法癌性癌痛
输尿管瘘并发盆腔脓肿误诊癌痛1例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0
骨转移癌痛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6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中的作用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老年癌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中医护理干预控制癌性疼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