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改善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1-01-06 02:12:03李梦如宋盛国崔新蕊张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4期
关键词:月经综合征症状

李梦如,宋盛国,崔新蕊,张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0 引言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育龄女性在月经前的7-14天(即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周期性的出现躯体、精神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并在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的一类临床综合征[1]。PMS的严重类型为经前情感障碍征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PMS 的临床症状包括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紧张、焦虑、失眠、抑郁等;以及躯体症状:头痛、腰疼、腹痛、乳房胀痛、水肿等。

国内[2]一般认为PMS的发生率约为41.9%,而国外研究显示91%~95%的育龄女性有轻度经前期症状[3]。该病在临床中多使用药物治疗,但由于其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使用又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有效、可持续且无不良反应的治疗至关重要。患有PMS女性的情绪状态和应激反应持续异常[4],非药物干预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医学中没有专门提及经前期综合征这一名词,但在历代医书中涉及到此病的诸多论述,多见于“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经行泄泻”以及“经行浮肿”等,它们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现代《中医妇科学》认为本病属于“月经前后诸证”的范畴,被认为是典型的情志病。

1 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PMS的病理机制认识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中枢和外周血中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1.1 内分泌因素

月经的产生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协调作用。当β-内啡肽浓度的下降时,PMS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了激动、烦躁、易怒等情绪症状[5]。

1.2 神经递质

一些与应激反应及控制情感有关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物,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β-内啡肽等在月经周期中对性激素的波动和变化敏感。

1.3 前列腺素

经前期症状与前列腺素水平关系密切,运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可以改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身体症状。

1.4 营养因素

营养素的缺乏或过盛,例如维生素B6的缺乏、镁的缺乏、必需氨基酸的缺乏等,都会影响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2 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体质因素、情志所伤等。

2.1 病因研究

2.1.1 体质因素

现代最常用的是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偏颇体质、复合体质比较容易患PMS。PMS患者中平和质所占比例较小,血瘀质、气郁质更容易患经前期综合征[6]。

2.1.2 情志因素

PMS患者多是由于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进而引起脏腑精气阴阳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情志在PMS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2.2 病机研究

肝、脾、肾三脏,以及冲任二脉,对于女子月经按时来潮和适时排卵以成胎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血和调于五,酒陈于六,在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脾气健运,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泄正常。

肝主藏血,称为“血海”,为女子经血之源。故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可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应时行经、排卵。女子以血为本,经、带、胎、产无不依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称“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充足,下注冲脉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冲和条达,气行则血行,故使任脉通,冲脉盛:肝气疏泄,气机畅达,则情志舒畅。

肾藏精,肾精化生天癸,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女子排卵行经,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月经失调、不孕等妇科病证,多从肝、肾论治。

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冲脉又称为血海,是胞宫行经的中心环节。任脉为女子生养之本,与女子月经、生殖有关,固有“任主胞胎”之说。

3 社会心理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PMS的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3.1 社会环境因素

PMS受其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条件差、负担重、情绪易激动、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充分、身体素质差、与他人关系淡漠、行经时间长、担心月经来潮、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是PMS的影响因素[8],尤其是家庭成员经前期症状、童年不良经历等,会大大增加患PMS的风险。

3.2 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人格类型、人格特质与P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9]。情绪不稳定型女性月经失调的比例明显高于情绪稳定型。特别是冲动性人格与女性患PMS密切相关,愤怒程度越高,则患有PMS的风险越高[10]。

3.3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对方式会影响经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应对应激源时,抑郁程度较高的女性常使用认知超脱和逃避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不当的应对方式会造成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与PMS呈正相关[11]。

4 PMS的药物治疗研究

4.1 现代医学治疗

主要包括西药治疗和手术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被认为是PMS的一线药物治疗[12]。而对于严重的PMS则采用放射破坏卵巢功能或手术切除子宫、卵巢,但该策略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无效,最后备用的治疗方式[13]。

4.2 中医治疗方法

4.2.1 单味中药调治

研究发现丹参、月见草油、藏红花、洋甘菊、口服茴香油、柑桔花香熏疗法、花粉雌蕊提取物可以减轻PMS症状的严重性[14-17]。

4.2.2 辨证分型论治

目前中医对PMS的治疗主要以辨证施治为主,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个体化。但中医学界对PMS并没有统一的分型标准,医生多根据自身的临床心得自拟辩证分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医家或选用经方,或自拟方药,药证相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 PMS的积极辅助非药物干预研究

由于PMS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应激反应持续异常,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个体对社会心理刺激的应激能力,因此,诸多学者认为积极辅助非药物干预对PMS的治疗意义重大。

5.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工具,用于解决消极的态度、看法和想法。认知行为基于两个概念:一是我们的认知影响并创造我们的情感,而情感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二是我们如何解释、思考生活中的不同事件,而不是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CBT具有纠正负面思想、改善行为模式及情绪的作用。

为了取得永久的效果,改变女性思维,通过自我对话来摆脱经前综合征的困扰是重要的。已知PMS的症状程度与患者对健康和压力的否定主观感知有关,通过发展行为应对策略和自我监测,使用放松训练,进行心理疏导、情绪调适,提高患者心理满意度,帮助患者降低焦虑,积极的应对应激源,从而缓解临床症状[18]。

5.2 家庭社会支持

PMS女性除了心理干预,还需要来自父母、朋友和老师的支持。研究发现,社会及家庭成员对PMS患者的心理支持(包括体贴、安慰、引导等),能显著减轻PMS症状[19]。

5.3 中医心理干预

中医心理学以“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认为PMS主要是肝失疏泄为主引起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轻中度PMS采用五情相胜法、祝由术、五音疗法等进行心理干预,临床疗效较好。

5.4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补充剂可以改善PMS的症状,研究发现,补充锌12周对年轻的PMS妇女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益处,且钙、维生素B6、维生素B1、维生素D等可以降低PMS的症状[20]。

5.5 调整生活习惯

女性的生活习惯会影响PMS患者的症状,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增加PMS的程度,如吸烟、睡眠、社交时差等与PMS显著相关[21],应着重改善PMS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症状,早做筛查。

PMS也受饮食方面的影响,热量、脂肪、糖、盐等摄入量高会使患病风险增加,而食用水果则会降低,所以应鼓励患有PMS的女性减少糖分摄取,并增加纤维摄入量[22]。

5.6 增加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改善PMS症状,主要包括有氧运动、瑜伽运动、游泳等,且瑜伽比有氧运动更有效地缓解PMS症状[23]。

5.7 中医外治疗法

针灸三阴交、太冲和关元等穴位,可以显著减轻PMS的临床症状。

按摩可用于控制PMS的症状。将穴位按摩作为非药物疗法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其方法简单、廉价且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手段[24]。

5.8 其他疗法

经前期综合征并未受到女性及社会的重视,尽管人们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对于咨询医生或为其症状寻求治疗的必要性的知识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普及经期知识,提高女性认知水平对于改善PMS患者精神状态是必不可少的[25]。

另外,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缓解压力,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焦虑,减轻PMS的症状,尤其对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PMS病人效果更明显。

6 积极辅助非药物干预的综合策略

由于PMS女性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所以应先由专业人士对其进行评估是否患有焦虑症、抑郁症,通过完善的诊断将这种情况与其他精神病学诊断区分开,才能更好的寻找适合PMS女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实施有效的治疗和缓解这种疾病至关重要[26]。

PMS患者并不在所有女性中表现出相同的症状,所以制定个性化的方法具有更好的疗效。积极辅助非药物干预的关键要素包括信息传递、情感释放、非医疗治疗支持。对于轻中度PMS女性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综合运用认知行为干预、放松训练法、家庭社会支持、中医心理干预、补充微量元素、调整生活习惯、增加运动锻炼、中医外治疗法等进行积极辅助。

通过现代技术提供的非药物干预,可以帮助女性正确的认识和评价PMS,克服对PMS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减轻内心的负面情绪。同时加强对女性的健康行为指导,改善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培养女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这干预措施足以让大多数女性成功应对经前综合征的痛苦。

7 小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现代中西医对PMS的病因病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等方面的内容,临床中所采用的多种非药物干预的积极辅助疗法,均对PMS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由此,凸显了社会心理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角色”,可为PMS临床疗效的改善提供可行性依据。由于家庭、朋友在PMS患者的感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考虑为他们制定教育计划,尤其应该重视男性伴侣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力争将其纳入女性经前综合征治疗干预的未来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月经综合征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0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考前综合征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