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郦建强
(1.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1;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3个发展阶段的辩证关系。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于习近平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两山论”不断深化,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两山”理论既阐明了经济与生态辩证统一关系,也体现了可持续、可循环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既有侧重又不可分割,构成有机整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最高阶段,即矛盾双方由对立走向统一的“合题”。将绿水青山等同于金山银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判断,指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动态性统一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喻指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将其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势”。“金山银山”意指经济收益,广义的概念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范畴,即经济收益和民生幸福。端稳端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让人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同时精神感受、美学体验也得到了满足。绿水青山是基础,金山银山是保障,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两山”理论转化示意图见图1。
图1 “两山”理论转化示意图
从本质上讲,“两山”理论转化的实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体来说,就是把生态规律、生态资本、生态空间、生态效益和生态产品优先放在经济发展、社会活动、资源开发、城市建设等的前面,这是“两山”理论转化的内在逻辑。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成为“两山”理论转化模式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符合新时代的经济优势。根据生态环境本底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主要通过发展壮大三种经济形态,逐步实现三大兑现,从而完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三种经济形态主要是壮大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优势转化;培育绿色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数字经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三大兑现主要是精品旅游兑现、生态产品兑现、高端产业兑现。“两山”理论转化基本模式图见图2。
图2 “两山”理论转化基本模式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日臻丰富完善。从2005—2020年,15年的绿色发展实践,生动诠释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从浙江安吉诞生到水美南平的华丽转身,“两山”理念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践行经验,为我国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
3.1.1案例一——安吉,“两山”理论的诞生地
作为“两山论”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绿色发展的先行地,现在的安吉,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吉余村,感慨道: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安吉”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新天地宽,安吉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引领,生态经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及美丽建设的理念;二是“美丽经济”美在绿色致富,以环境引领发展,安吉守住和保护好环境,并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推进绿色崛起,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田园观光、家庭农场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出一些特色娱乐项目,真正使“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3.1.2案例二——金华,“两山”理论的实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14次来金华调研,多次阐释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让青山绿水造福百姓、福泽子孙后代。
一是从下山脱贫开发到统筹推进山海协作。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摸索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富民富村之路,成为长三角城市最有吸引力的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二是从“五水共治”到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以生态为基、江河为脉、产业为本、文化为魂,结合文化、产业、旅游、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等要素,积极推进廊道沿线3A及以上景区创建,打造一条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网络状生态经济带。
三是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到打造诗画江南。通过浙中生态廊道建设,打造浙中大花园、都市大盆景;通过“海外名校”系列工程,让金华传统村落走向世界舞台;通过“田园智城”、田园小镇和田园村落建设保护,让城市与田园相互滋养,文化与田园融合发展,田园与产业交相辉映。
3.1.3案例三——南平,践行“两山”理论,做好生态优势转化文章
南平把青山变金山的突破点放在绿色发展创新上,在全国首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行的路径。围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南平主要从“三个新”发力。
一是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积极探索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互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二是以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坚持把青山变金山的突破点放在绿色发展创新上;三是以新机制激发新活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南平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互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着力打造一批亲水旅游、临水康养、涉水制造、滨水体育等新业态,将“单纯自然产品”的水资源向富有经济价值属性的水美经济模式转变,南平市从七大绿色产业中挖掘、培育150多个水美经济项目,做活“水文章”,实现了“四个变”,即绿色之变、交通之变、水美之变、小康之变。
“两山”理念是引领中国和世界绿色化发展道路的真理,这一理念已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重大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总结“两山”理念实践案例,我们得到很多启示,主要有4种典型形式,一是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通过全域生态保护,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二是以提升生态资产为核心的生态惠益型,通过特色生态产品打造惠及百姓。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引领型,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四是以特色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延伸型,依托特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壮大旅游经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突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的理念,立足本底,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张牌,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点创建“精品水文化旅游”、“优质水生态产品”以及“高端水经济产业”,打造“一池山水融福地,幸福河湖入画来。”的水美池州总体形象,传承山水交融城市名片,实现池州治水与产业升级的良性联动,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池州模版,真正实现生态惠民,人民富有,环境美丽。
水活经济通过水来盘活池州经济,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需要通过“1111工程”,形成“两山”理论的“池州模式”。“1111工程”是指“明确一个前提、抓住一个本质、把控一个特点、形成一套模式”,明确一个前提,是以六网融合(2+4六网融合—上有水生态空间管控 +中有安澜网、民生网、水生态网、水文化网4个实网主导+下有智慧水网支撑)为前提,水活经济开展需要与六网融合的工作齐头并进,六网融合既是保障民生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水活经济需要在六网融合的基础上抓住池州的特色,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六网融合的实质是空间网明确管控红线要求,安澜网实现防洪保安全,民生网实现供水保民生,生态网实现健康水生态,文化网实现先进水文化,智慧网支撑水利智慧化。抓住一个本质,就是池州“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绿水青山本底,这是实现池州“两山”理论转化的最大本钱。把控一个特点,是指水在两山理论转化中的独特特点,水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六要素中非常特别的流动要素,在两山理论转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绿水青山”的基底,也是决定区域发展空间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要素,而水这一核心要素如同联系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纽带,既要发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功能,又要发挥“水润万物”、“水美池州”的重大作用。形成一套模式,是指具有池州特色的“两山”理论转化模式基本形成,系统谋划推动以“精品水文化旅游”、“优质水生态产品”、“高端水经济产业”为三大抓手的池州模式。
结合池州目前的实际情况,系统谋划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探索以“精品水文化旅游”、“优质水生态产品”、“高端水经济产业”为支撑的三大池州模式。
4.2.1精品水文化旅游
通过将水文化资源产业化,培育八大水文化产业,实现片区之间产业联动,打通发展链条,统筹资源潜力,形成以水上旅游功能为核心的精品水上游览线系统,营造池州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环境,盘活地区水经济。具体而言以长江、九华、秋浦、升金湖、仙寓山-牯牛降为锚点,充分利用长江岸线和码头资源,依托水系连通工程,充分结合水生态网、水文化网的建设,以水为通道,联动顶级优势资源,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打造四大精品水上游览线;联动八大水文化产业门类及七大水文化产业发展片区,带动池州主城区、四个中心城镇、六个重点镇、四个特色镇、村发展。
4.2.2优质水生态产品
(1)打造以水网要素为保障的全产业链
依托城乡供水、高效节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打造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一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企业;鼓励农业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升级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种养区。按照“绿色精品、特色养生、生态高效、优质优价”的要求,围绕茶叶、水产、畜禽、蚕茧、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水干果等九大主导产业,立足各县(区)特点和市场需求,推进产品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培育创建一批环境友好、生产规范、质量认证、效益明显的生态、养生精品种植基地、生产基地、养殖基地等。
三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区。立足池州农产品种类资源丰富、加工业滞后的后发优势,着力发展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茶饮加工、苗木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和联合等多种方式,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加工型、营销型龙头企业,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池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
四是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产品物流,积极融入长三角3h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鼓励各经营主体与配送中心合作,减少流通中间环节。支持农产品展示展销,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推进农村电商优化升级,整合全市优质农产品共用区域公用品牌上线,鼓励企业建设跨境电商平台,积极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
(2)推动水农旅融合发展
依托供给服务类产业链,壮大、做强调节服务类产品的供给水平,强强联合,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水农旅融合。
引入参与性、感受性、休闲性、娱乐性等元素,利用农田形成的特殊景观优势,重点发展以“突出乡野风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农业,以“适时适季开展乡村寻宝之旅、品尝之旅、采摘之旅”为主题的特色体验农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乐等多种形态的休闲养生农业。打造集吃、休、乐、养和山水田园农村休闲于一体的涉农新型产业综合体。
(3)开发优质水生态特色产品
根据生态产品的性能特点、生产特点、销售特点,开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优质水生态特色产品。池州优质水生态产品主要分为供给服务类和调节类两种类型。
供给服务类产品一般指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水生态特色产品。主要包括特色水产品、中药材、茶叶等。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抓手,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制定奖补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等措施,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创建品牌,打造“一村一品”,实现“一乡一业”,让“池州品牌”走出去。
调节服务类产品一般指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产生的生态产品,如富硒水、富硒土、负氧离子等。依托池州的生态养生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建设和培育牯牛降-仙寓山为中心的富硒康养发展翼,提升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4.2.3高端水经济产业
池州特色的高端水经济产业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高端市场(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供需两端的调节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高端水经济产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打造“七彩美丽经济”,发挥特色优势,形成持续有效投资拉动。精品水文化旅游和优质水生态产品结合带动的经济产业可以概括为:绿色休闲、银色养老、古色文化、碧色山泉、彩色田园、徽色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七彩美丽经济”,探索建立全维度建设、全产业转化、全地域治理、全要素融合、全方位保障的制度体系,实现“水美池州”、“水美县城”、“水美城镇”、“水美乡村”协调并进、长效推进,努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基地,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七彩美丽经济”发展情况见图3。
图3 “七彩美丽经济”发展情况示意图
二是创新构建池州“两山银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两端调节,提升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能力。发挥市场供求两端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建立“池州生态银行”、“池州康养银行”、“池州生鲜银行”等各具特色的“两山银行”,形成高效益的盈利模式,打造绿色发展、生态秀美的典范,同时实现供给侧产品高端化、规模化生产以及市场多元化、规模化。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两山”理念从孕育、诞生、发展、完善到走向成熟,深植于中华大地,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这一重要理念将继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兴则文明兴,水是生态之基,如何以水为纽带践行“两山”理念,发挥水在“两山”理论转化中的独特而又重要的功能,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文章准确把握池州市水经济发展现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依托池州市水资源水生态优势,系统谋划以“精品水文化旅游、优质水生态产品、高端水经济产业”为三大抓手的池州两山理论转化模式,打造“一池山水融福地,幸福河湖入画来”的水美池州总体形象,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池州模版,真正实现兴水惠民,不断增强池州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