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超
(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云南 凤庆 675900)
静脉曲张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久坐、长期站立、体重过重和缺乏锻炼等[1]。大隐静脉位于人体下肢的内部,由足部延伸到大腿根部并延至下肢深静脉中的浅表静脉,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静脉管壁弹性发育差、血管内血液淤滞和压力过大等导致大隐静脉扩张和迂曲,临床症状主要为腿部出现高于皮肤表面的弯曲曲张静脉[2]。目前,临床治疗静脉曲张主要是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该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或腰麻,术后容易发生血肿和局部疼痛等并发症,且治疗后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15%,治疗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文章分析研究了静脉曲张患者行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56例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1.35±2.46)岁;根据CEAP分级法,其中C2级6条、C3-C4级13条、C5-C6例9条。研究组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2.16±2.23)岁,;根据CEAP分级法,其中C2级6条、C3-C4级14条、C5-C6例8条。两组在性别、年龄、分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均符合静脉曲张诊断标准、无认知障碍、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下腔静脉患者、腹腔占位压迫髂静脉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本研究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
1.2.2 研究组:研究组采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内容为:患者取平卧位,患肢轻度屈曲外展,于膝关节内侧下两横指部位沿大隐静脉行横行切口,切口长度为2 cm,找出大隐静脉并横断。在静脉近端插入微波导管,于指示灯下将患者皮下分离,保证大隐静脉根部暴露。在根部2 cm处切断大隐静脉并结扎,手术过程中不用强调高位结扎,然后缓慢退出,确保膝上段大隐静脉在微波中凝固闭合。结扎切断明显曲张的属支,保留1-2条。同时,行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以便促进足靴区溃疡恢复。对于C5-C6级肢体,要在足靴区溃疡周围寻找到较大的属支,此处通常皮肤较厚且存在湿疹,然后结扎。所有患者术后均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且出院时用医用压力袜进行巩固。
1.3 评价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曲张静脉消失、足靴区溃疡基本痊愈)、有效(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足靴区溃疡无渗出、溃疡面减小)和无效(曲张静脉未消失、溃疡未改善);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肢体肿胀、创口渗血、伤口感染、皮下血肿和皮肤感觉障碍。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涉及数据资料均选用SPSS 18.0系统软件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显现出增加的趋势。静脉曲张会让患者局部不美观,若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导致下肢溃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3]。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抽剥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属支和深浅静脉交通支,容易破坏交通支和损伤深静脉,导致腘静脉血栓。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主要是在下肢内侧行较小的横切口,找出交通支和属支,然后各个进行剥脱结扎,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术的弊端[4-5]。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对照组为85.71%;此外,研究组有1例发生肢体肿胀、1例发生创口渗血、2例发生皮肤感觉障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9%,而对照组总发生率为46.43%,且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静脉曲张患者行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