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锡静,周强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是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占陆地面积的41%,是中国土地覆盖类型中较广泛的一种,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1~3],在畜牧业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畜牧业是了解草地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变量,草地资源既是当地牧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基础资源,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4]。
放牧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变化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5],并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放牧也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合理放牧是草地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高强度高密度的放牧可能会改变植被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增加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状况的快速变化[6]。草地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具有最直接经济价值的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基因库、保持水土、固定CO2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7]。
青海省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牧区之一,而青海省主要的牧业区分布在青南高原,甘德县则是其中一部分,其复杂的地貌类型是导致该地区草地类型丰富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为主。境内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暖季短,冷季长,导致牧草生长期短,营养成分含量和生物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草地生态系统脆弱,若生态平衡被打破,短期内很难恢复。放牧是甘德县最主要的人类活动方式之一[8,9],也是草地最有效、最经济的利用方式。草地对放牧干扰的反应比较敏感,近年来,由于牧区长期超载放牧,牲畜无序增长,草畜之间供求不平衡,畜群结构不合理,形成“超载放牧-草地持续退化-草畜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10,11],草地生态功能及生产力降低,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优化畜群结构,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甘德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面的过渡地带,是三江源的核心区之一[12],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平均海拔在4200m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为高山,由东柯曲和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因境内河溪密布,侵蚀较为严重,造成地表破碎化。据分析甘德县多年逐月平均气温可知,该区多年平均温度为-1.5℃[13],西北部以高寒草甸为主,东南部多发育灌丛草甸。甘德县是一个纯牧业县,该县下辖柯曲镇、岗龙乡、江千乡、青珍乡、上贡麻乡、下贡麻乡以及下藏科乡等7个乡镇。
本文引用的数据包括甘德县柯曲镇、岗龙乡、江千乡、青珍乡、上贡麻乡、下贡麻乡以及下藏科乡2018年的牲畜年末存栏量、母畜数量,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甘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草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从2018年青海省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而得。
利用Excel2016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每个乡镇的放牧强度,并将年末存栏量以及得到的放牧强度利用ArcGIS软件,通过自然裂点法划分区间。
甘德县2018年牲畜存栏总量最多的地区在县域北部和东部的青珍乡和下藏科乡,其存栏量分别为22.31万和16.69万羊单位,全县存栏总量为89.95万羊单位;而位于县域西部的上贡麻乡的存栏数最少,仅有5.18万羊单位。基于自然裂点法将甘德县2018年年末牲畜存栏分为五个区间,其中江千乡和岗龙乡均处在5.19~7.69万羊单位之间(图2),七个乡镇中有三个乡镇的存栏量处在10万羊单位以下。在各乡草场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就放牧强度与牲畜存栏量空间上的关联而言,其关联性较为明显,2018年甘德县放牧强度最高的地区主要有青珍乡,其放牧强度为4.45羊单位/hm2,其次为下藏科乡,下贡麻乡和岗龙乡放牧强度相差甚小,都处于1.11~1.56羊单位/hm2区间内,柯曲镇和江千乡的放牧强度处于0.65~1.10羊单位/hm2之间(图3),而放牧强度最小的乡镇为上贡麻乡,仅有0.64羊单位/hm2。
针对甘德县2018年不同的畜群组合以及母畜比例进行分析,可知全县各乡镇牛存栏量占比普遍较高,其次为羊,牲畜存栏占比最小的为马;畜群中牛比例最高的乡镇为下贡麻乡,99.75%的牲畜都是牛,其次是下藏科乡,牛存栏量占99.06%;仅有柯曲镇和上贡麻乡分别是羊和马的存栏量占比较高(见图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牛在牧养过程中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二是近几年售卖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明显;三是牛皮厚,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抗病力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并且牛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夏秋季牧场迁徙时行动较为方便。
有研究表明,根据种群经济学模型,雌性是决定种群规模和发展趋势的唯一因素[14]。就甘德县母畜比例而言,该地区2018年大牲畜(牛、马)的母畜百分比最高的乡镇是下贡麻乡,为99.56%,其中牛的母畜数量占90%以上;其次为下藏科乡和上贡麻乡,大牲畜(牛、马)的母畜百分比均超过90%,并且依然是牛的母畜数量占比较大(见图5);甘德县羊的母畜数量占比极低,全县羊的母畜百分比在2018年平均为12.60%,其中羊的母畜数量最少的乡镇为下贡麻乡,仅有67只母畜(见图6)。
本文针对2018年甘德县的家畜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构建家畜分布图,结果表明:(1)甘德县放牧家畜存栏数与放牧强度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关联性。甘德县2018年牲畜存栏总量最多的乡镇是青珍乡和下藏科乡,其存栏量分别为22.31和16.69万羊单位,七个乡镇中有三个乡镇的存栏量处在10万羊单位以下。在各乡草场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其放牧强度最高的地区是青珍乡,放牧强度为4.45羊单位/hm2,其次为下藏科乡,而放牧强度最小的乡镇为上贡麻乡,仅有0.64羊单位/hm2;(2)针对甘德县2018年不同的畜群组合进行分析,全县各乡镇牛存栏量占比普遍较高,其次为羊,牲畜存栏占比最小的为马;畜群中牛比例最高的乡镇为下贡麻乡,99.75%的牲畜都是牛,其次是下藏科乡,牛存栏量占99.06%;仅有柯曲镇和上贡麻乡分别是羊和马的存栏量占比较高;(3)就甘德县母畜比例而言,该地区2018年大牲畜(牛、马)母畜百分比最高的乡镇是下贡麻乡,为99.56%,其次为下藏科乡和上贡麻乡,大牲畜(牛、马)的母畜百分比均超过90%,甘德县羊的母畜数量占比极低,全县羊的母畜百分比在2018年平均为12.60%。
就畜群结构而言,随着幼畜出生,成年牲畜衰老、死亡、买卖不断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15]。但由于牧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高原家畜饲养的基础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放牧饲养管理技术,造成畜群结构不合理,家畜数量无序增长,引起草地超载过牧、压力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下降[16]。研究表明,在草场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畜群结构搭配就可以提高畜群生产能力,从而加快家畜的流通速度,提高牧民经济收益[17,18]。
因此,了解家畜饲养种类、母畜所占比例、饲养模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组群,减少非生产性物质的损耗,加快家畜流通速度,提高出栏率,减轻冬季牧场放牧压力,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