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魏 猛,董 菊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54)
顺应性喂养是将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发育心理学应用于喂养过程,是在顺应养育模式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婴幼儿喂养模式,顺应性喂养倡导父母或抚养者与婴幼儿“互动应答”。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喂养的众多建议和指南也强调了培养塑造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性: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出版了《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1],提出了“顺应性喂养”;中国营养学会也于2015年发布了《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2016年发布了《0-3岁婴幼儿喂养指南-基层医生版》[3],均纳入了“顺应喂养”,指导具体的喂养行为。本研究通过对4 130名6~36月龄婴幼儿顺应性喂养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具体的喂养行为塑造提供指导,不仅包括提供合理的营养素和营养结构,还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技能和饮食行为,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6~36月龄婴幼儿及其喂养人。入选标准:(1)6~36月龄。(2)喂养人沟通及理解能力正常。所有对象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2017年7月—2019年11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省5个地区,进一步在5个地区中抽取13个县(市),每个县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取3~5个村,城市/城镇采用在医院预防保健科连续纳入样本,户籍类型由户口本上户籍区分,共抽取调查4 130人。
1.2.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城市/城镇在医院预防保健科填写问卷,农村地区为召集各村集中学习并填写问卷,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问卷填写,直至问卷填写合格。所有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率100%。问卷内容包括:婴幼儿社会人口学资料、家庭资料和婴幼儿喂养情况等。
1.2.3 评价标准在2011年Black和Aboud建立了早期顺应喂养框架的基础上[4],查阅相关文献,结合《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0~3岁婴幼儿喂养指南-基层医生版》,编制问卷,问卷经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问卷内容涉及顺应性喂养行为的条目共计14条,包括儿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时喂养者的行为、接收喂养时儿童的行为以及喂养的环境[5]及与婴幼儿的互动与交流。每一条均有5个答案:总是如此、经常如此、有时候、很少这样,从不这样;根据各条目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分为积极和消极,适宜顺应性(积极)喂养行为的条目依次赋分5、4、3、2、1分,不适宜顺应性(消极)喂养行为的条目依次赋分1、2、3、4、5,每位喂养者得分满分是70分,满分的60%为合格标准[6],因此评分结果:≥42分为合格组,<42分为不合格组。
1.2.4 质量控制调查前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一对一询问的同时,由调查人员完成问卷填写。本调查通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K201701-01)。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遍数据录入,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影响婴幼儿喂养行为的因素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4 130名婴幼儿,其中男性2 123名、占51.40%,女性2 007名、占48.60%,6~11月龄630名、占15.25%,12~23月龄1 934名、占46.83%,24~36月龄1 566名、占37.92%,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月龄构成/例(%)
2.2婴幼儿喂养行为因素分析家庭孩子数、是否足月、生产方式、婴幼儿月龄、喂养人、是否第一个孩子、喂养人学历、是否母乳喂养在喂养合格组中和不合格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家庭人口数、性别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见表2。
2.3 影响婴幼儿喂养行为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喂养人为其他人、喂养人学历初中及以下、不是母乳喂养均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OR分别为2.837,2.122,1.810和1.983,见表3。
表2影响6~36月龄婴幼儿喂养行为的单因素分析[±s或n(%)]
表2影响6~36月龄婴幼儿喂养行为的单因素分析[±s或n(%)]
?
表3影响6~36月龄婴幼儿喂养行为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婴幼儿营养和生长发育与喂养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7]。婴幼儿喂养行为除了直接影响儿童的进食外,还是一种特殊的目标导向[8],良好的进食行为与父母采取监督行为和提供的进餐环境成正线性相关,与强迫行为负相关[9]。婴幼儿喂养是一个复杂和需要学习的过程,其中喂养人在喂养过程中承担识别和引导婴幼儿喂养行为发生的作用[10],提倡“积极反应型”,要避免出现家长过度主导的控制型或工具型,也要防止出现“放任型”[11]。孩子在喂食时的互动,鼓励孩子发出饥饿信号,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最后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进食。在顺应性喂养过程中,不仅让孩子摄入健康、充足的食物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发育,避免体重不足或超重,同时更应积极与孩子互动,提高其进食兴趣和进食技能,实现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全面发展,反之,长期的不恰当的喂养行为,将造成喂养-营养失衡[12]。
喂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顺应性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居住地为城镇或农村,喂养人是母亲或其他人,以及喂养人的学历,是否母乳喂养。当非母乳喂养时,母亲可能会担心其营养缺乏影响生长发育而出现逼迫进食行为。由于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前沿喂养理念接收能力及执行力,再加上过去的宣教过程中,相对重视婴儿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方面,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工作融入这方面的内容较少,未强化顺应性喂养行为相关内容的宣教,依据科学理念培养塑造顺应性喂养行为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农村喂养人易出现“放任型”喂养方式,而高学历是积极反映型喂养行为的有利因素[13],母亲与婴幼儿有天然的亲和力,更易与孩子交流,且母亲在婴幼儿喂养上更具有责任担当能力,采取的喂养策略更可能表现为积极反映型。
综上所述,在今后开展婴幼儿喂养指导工作中,重点要加强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主要喂养人引导,促进母乳喂养,提高婴幼儿照顾者受教育程度,重视有关喂养行为方面的健康指导,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