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亚光,王建宇,王永涛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兴隆庄煤矿,山东 兖州272102)
兴隆庄煤矿是国家“六五”期间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年产300 万t 的大型现代化矿井,1981 年12 月正式投产使用。现核定生产能力已跃升至年产660 万t。随着矿井服务年限的不断增加,采掘活动日益增多,掘进工作面施工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为确保掘进期间的施工安全,增强掘进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地质条件、顶板变化和支护方式的分析、研究与总结,不断改进优化支护方式,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掘进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0309 运顺掘进工作面位于刘家岗、大庙村南东,东滩矿以北。工作面标高-392.7~-429.2m,所在煤层为下二叠系月门沟统山西组底部之3 煤,以亮煤为主,含镜煤条带,属半亮型煤,煤层倾角2~8°,平均3°。煤层结构复杂,在距顶板2.8~3.0m 处存在厚度约0.03m 的炭质细砂岩夹矸,煤层厚度一般为8.1~10.28m,平均9.3m。普氏硬度系数f=2~3。
本掘进工作面所在煤层直接顶共有2 层,下层为粉砂岩,厚度2.7~4.3m,上层为砂质粘土,厚度18.7~23.7m;直接底为中粒砂岩,厚度3.2~4.6m;基本底为泥质细砂岩,厚度5.8~7.9m。地质构造简单,煤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发育次一级的波状起伏,煤层倾向NW~SE。两侧均为实体煤掘进,且掘进期间无断层发育。
10309 运顺掘进工作面为综掘工作面,设计长度约1045m,巷道采用净宽4.8m,高度为3.5m 的矩形断面,采用锚网索带联合支护。
10309 掘进工作面施工过程中,根据规程设计要求及现场应力显现等实际情况可大体分成3 个阶段:①运顺机头硐室施工阶段;②应力集中显现施工阶段;③正常施工阶段。本文将针对应力集中显现阶段进行详细地研究与分析。
1)10309 运顺掘进工作面施工期间,为满足回采期间的设备安装需要,在施工初期同时施工处机头硐室。根据设计要求,机头硐室长度约77m,共分为3 部分。
第一部分:长度约13m,采用上宽6m、下宽7.8m、保证巷道高度2.7m 位置6.6m 的大梯形断面,巷道高度4.0-~4.2m,坡度按0°施工。采用一次截割全宽的方式进行施工。
第二部分:长度约19m,采用上宽7m、下宽8.8m、保证巷道高度2.7m 位置7.6m 的大梯形断面,巷道高度4.0~4.2m,坡度按-3°施工。采用先导硐后扩宽的方式进行施工。期间从四采下部集运巷上方通过,实际净煤柱约3.5m,在四采下部集运巷内共架棚18 架。
第三部分:长度约45m,采用上宽4.8m、下宽6.0m、巷道高度4.0~4.2m 的直角梯形断面,坡度按-3°施工。施工期间将涨紧硐室同时完成,涨紧硐室主体尺寸:长×宽=5.0m×2.5m。
2)机头硐室施工期间,虽然断面相对较大,但并无明显动力及应力显现情况出现,顶板完整,施工较为顺利。
机头硐室施工结束后,开始按-6°施工,当10309 运顺施工至98m 位置时(为距10309 运顺起点位置,下同),巷道两侧底角均找至3 煤底板。然后,巷道开始沿右帮的3 煤底板施工,为确保底板平整,左帮底部截割岩石0.5m~1.0m 不等。
自该位置开始,巷道内出现应力集中显现情况。主要表现为迎头后方锚索断裂、顶板下沉(即顶板离层仪读数增大)、煤炮频发等应力显现情况。针对出现的应力集中显现情况,通过对地质条件、顶板变化和支护方式的分析、研究与总结,不断改进优化支护方式,最终实现安全掘进。支护方式优化过程主要经过以下3 个阶段。
1)在98m-113m 施工期间,多次出现锚索断裂、顶板下沉等情况出现。且经统计,锚索断裂位置基本在工作面顶板以上2.5m-3.0m 之间,锚索断裂具有明显径缩现象。可以推断该区域施工期间,锚索断裂方式均为受拉力所致。为此,采取在85m-~113m 区域内顺巷布置2 条U 型钢锚索梁及支设单体支柱的方式进行补强支护。
2)鉴于上述应力显现情况,为确保工作面施工安全,在113m~188m 施工期间,随掘进施工,每隔一排(即排距为1.8m)布置一条U 型钢锚索梁。修改支护方式后,仍出现锚索断裂情况,但顶板下沉量减少,且锚索断裂位置基本在锚索锁具与钢带结合位置。由此,可以推断该区域施工期间,锚索断裂方式均为受剪切力所致。
3)鉴于上述应力显现情况,为确保工作面施工安全,在188m~236m 施工期间,顶部支护方式修改为,随迎头掘进每隔排布置一条20# 槽钢锚索梁。支护参数修改后,未出现断锚索情况,但顶板仍不稳定,成型较差,需要每排施工超前锚杆用以控制顶板成型。尤其是196m~198m 顶板出现漏顶情况,漏顶高约2m、长度约3m。
鉴于上述应力现象情况,经过研究分析决定,自236m~356m 施工期间,修改支护参数如下:
1)将掘进设计断面由净宽4.8m 缩短至净宽4.6m;
2)顶部锚杆的长度由2.4m 加长至2.8m。
3) 将20# 槽钢锚索梁的长度由3.0m 缩短至1.5m,并且每排布置一条槽钢锚索梁配合2 条锚索。
自此次修改支护方式后,顶板逐步趋于稳定,成型变好。基本杜绝锚索断裂情况、顶板下沉量及煤炮明显减少。由于可以推断,该种支护方式符合现场需要,能够满足顶板支护强度要求。因此,在后续工作面掘进期间均按照上述支护方式进行施工,效果良好。
经过上述应力显现情况,多次优化改进支护方式后,工作面顶板趋于稳定。因此,在后续工作面掘进期间均按照上述支护方式进行施工,直至全部工程施工结束。
1)根据煤层柱状图可知,3 煤的上覆岩层中有一层厚度约18.7m~23.7m(平均厚度约21.75m)的砂质粘土。掘进截割后上覆岩层应力重新分布,但由于该岩层承压较弱且具有遇水膨胀等特性,导致掘进巷道顶板变形严重,应力显现明显。如图1 所示。
图1 煤层柱状图
2)该区域两侧均为实体煤掘进,掘进施工前原岩应力无任何释放。掘进截割后,巷道四周煤岩体的应力重新分布,加之顶部支护强度不足,导致顶板受压明显,变形量较大等情况出现。
1)经统计,锚索受拉力断裂范围,大体上为距掘进迎头5~15m 范围内。换而言之,应力显现情况为随工作面掘进显现,即受采动影响所致。
2)根据顶板离层仪变化曲线分析,如图2 所示。
图2 顶板离层仪变化曲线
根据10309 运顺的全部离层仪变化情况观察,顶板下沉及变形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骤变阶段:掘进0~7 天内,顶板有下沉及变形量,且变化较大。
蠕变阶段:掘进7~15 天内,顶板有下沉及变形量,但变化相对较小。
平稳阶段:掘进15 天之后,顶板趋于平稳,基本无下沉及变形量。
1)应力明显显现初期,锚索断裂位置基本在2.5m~3.0m 之间,且锚索断裂均出现明显径缩现象。但该区域施工期间无锚杆断裂现象出现。如图3 所示:
由于锚索径缩现象明显,基本可以证实锚索断裂多为受拉力所致。因此大体可说明,浅部支护(顶板锚杆支护范围内)强度能够满足压力变化,但深部支护(顶板锚索支护范围内)强度无法满足压力变化。
2)使用U 型钢锚索梁随迎头掘进期间,锚索断裂位置基本在锚索锁具与钢带结合位置,且锚索断裂位置均为平滑切口。如图4 所示:
图3 锚索径缩现象
图4 锚索受剪切力断裂
因此,大体可说明,该区域施工期间,锚索断裂多为受剪切力所致。
经分析认为,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为:顶板受压变形,导致U 型钢翻滚对锚索进行剪切所致。
1)缩小断面:巷道净宽缩小为4.6m 断面,减少顶板承压范围;
2)使用槽钢:避免U 型钢翻滚剪切锚索;
3)使用2.8m 顶部锚杆[3]:加长顶部锚杆的长度,即加长顶板浅部支护范围;
经过多次支护方式调整及现场实际情况证实,以上措施能够加强顶板的管控强度,提高支护的可靠性。支护效果较为明显,且安全可靠。
工作面掘进施工期间,除采取上述支护方式外,为确保人身安全,补充采取以下两种防范措施。
1)在掘进机司机座位上方安装防护罩,防止锚索断裂下坠伤人。
2)采取全包围防护网的方式,对锚索进行保护,防止锚索断裂及让压环崩断伤人。
如图5 所示
图5 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通过对10309 运顺掘进工作面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应力集中显现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后,采取了适当的支护方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至今,10309 运顺掘进工作面已经全部施工完毕,顶板管控效果明显,未在出现锚索断裂、顶板下沉及煤炮频发等应力显现情况出现。由此可见,对10309 掘进工作面应力显现成因分析及支护方式优化改进,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为类似条件的掘进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