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茜 喻晓玲 王军 孙婉晴 操镜 李承川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宝贵资源。喀什地区的塔县在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的同时,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3种开发模式,有效促进了非遗保护与资源开发。新时代下塔县要重视非遗传承人的能力、挖掘非遗的文化资本价值、多方合力推进非遗精准扶贫,更好地巩固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精准扶贫;非遗;喀什塔县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4-0260-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640
Practice Model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erved b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ajik Autonomous County of Taxkorgan in Kashgar as an Example
ZHANG Xi-xi1,YU Xiao-ling1,WANG Jun2 et al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2.Huihua College of Gebel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00)
Abstract As the unique cultural esse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non-legacy work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to achiev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While making rational 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axian County in Kashgar has formed three development mod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touris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production”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performance”, which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axian Coun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bility of non-hereditary inheritor, explore the cultural capital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quasi-poverty alleviation of non-seminal emission, so as to better consolidate the qua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tangible;Tajik Autonomous County of Taxkorgan Kashgar
基金项目 塔里木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TDGRI20193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H27F04)。
作者簡介 张茜茜(1994—),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色农业经济。
通信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市场营销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22;修回日期 2021-04-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因其民族性、异质性、独有性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非遗助力精准脱贫不仅能够实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还能实现脱贫模式的自我发展转化,造福少数民族群众。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作为典型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通过一系列非遗项目实现了精准脱贫。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支持国家级贫困县依托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设立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的成果。2021年塔县将进一步扩大非遗项目对民族群众的辐射范围,探索多样化的非遗脱贫实践模式,增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性建设,将非遗资源的创新性利用融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
1 非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资源的政策依据与现实状况
我国关于非遗服务精准脱贫的政策在不断完善与深入。201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要进一步挖掘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注重非遗资源的市场竞争力。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
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非遗传承人技艺的改善,进一步开发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提出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非遗产品推销,通过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中对非遗传统工艺助力扶贫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2019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指出要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增加和扩大就业机会,精准助力区域内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这些文件都为非遗服务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非遗资源丰富,随着脱贫攻坚和非遗资源的深入结合,民族地区逐步探索出一条借助非遗资源的脱贫致富之路。栾轶玫等[1]指出贵州的非遗扶贫网红“侗族七仙女”借助融媒体传播技术,探索出一条“非遗扶贫+多元赋能”的创新性非遗扶贫新模式
。王丹[2]指出我国非遗资源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主要有5种,即“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王智翔[3]针对哈密地区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困境,探索出一条依托非遗手工艺品加工,定期开展技艺传授和培训,带动贫困人员就业致富的路径。在非遗服务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出现。肖远平等[4]指出贵州依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在开发后期,面临着文化空间遭到破坏、民众文化素质提升缓慢、非遗资源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孙丹等[5]指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低、非遗传承人传承教育不够、生产性保护的平台有待建设等问题。因此,在探索非遗服务精准脱贫实践模式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模式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塔县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该县具有“一县临三国,两口通两亚”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各国商旅进入南亚、西亚的重要窗口。塔县是新疆唯一的高原县和重点边境县,该县海拔高、高寒缺氧、干旱缺水,是典型的“高、寒、少、边、穷”地区,塔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告脱贫的832个贫困县之一[6]。塔县因其独有的帕米尔高原风光及独特的塔吉克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7]。塔县非遗资源丰富,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塔县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3种开发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提升了非遗创新水平,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2 喀什地區塔县精准扶贫中“非遗+”的3种模式
2.1 “非遗+旅游”模式
“非遗+旅游”实践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发展。田磊[8]指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是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各种要素的资源重组,能够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元素,实现非遗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深入结合。塔吉克的民俗丰富多彩,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吉克鹰舞、塔吉克婚俗、塔吉克马球运动、塔吉克服饰、塔吉克饮水节和播种节、塔吉克民歌。201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塔县帕米尔景区“中国国际高原风情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帕米尔景区的彩云人家民俗村以原生态村落为原型,通过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来展示高原民族独有的文化。原住居民每天穿着传统服饰,按照塔吉克传统习俗耕作、放牧,吸引疆内外著名艺术院校师生来此写生,每一个庭院都是“写生小院”,塔吉克群众通过提供餐饮、住宿、人物模特等服务,每人次可增收近300元。塔县立足独有的民俗风情和25处国家级旅游资源,带动了428户“牧家乐”和旅游民宿的发展,近2 000名贫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饭”,全县贫困户依靠旅游业户均增收3 000元[6]。
2.2 “非遗+生产”模式
王丹[2]指出“非遗+生产”模式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流程和工艺的前提下,非遗传承人在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作坊等地进行的有规模、有效益的集体生产活动。非遗产品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能够增加传统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提升传承人及其家庭的收入。塔吉克族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吉克刺绣技法多样,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丰富多彩的图案,以及这些图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深圳市投资630万元,在塔县打造了“长技能+美家庭+增收益”的“福满家”民族手工艺品培训活动,此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贫困女性,覆盖了67%的贫困户,塔县2 785户贫困户家庭中16~50岁的女性大部分都参加了手工刺绣培训。深圳公司共为项目准备了1.43万个绣花产品,价值达160万元,绣品图案有石头城、太阳图腾、鹿角等5个款,目前已在全县12个乡镇的40个村发放了6 000 幅,塔吉克族农妇一幅绣品可以收入150元,“非遗+生产”模式带动了民族手工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增收[9]。通过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技法的融合,塔县使“绣花”功夫助力精准脱贫,使女性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2.3 “非遗+演出”模式
“非遗+演出”模式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民歌、民舞等通过组建团队,在旅游活动中进行有偿展示,获得一定报酬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既能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又能最大效应地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丹[2]指出湖北省的土家族地区利用“撒叶儿嗬”这种非遗歌舞艺术,通过团队演出,团队成员年收入均在30万元左右,实现了非遗传承人的脱贫增收。塔县是我国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县,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数千年来,塔吉克族人世代生活在神奇壮美的帕米尔高原上,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塔吉克族鹰舞因其艺术价值高、民俗性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吉克鹰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鹰舞传承人通过组建团队,在帕米尔风景区的彩云人家民俗村进行鹰舞表演,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此外,塔县文工团还坚持每年2次送歌舞下乡,每次下乡要覆盖40多个行政村。文工团成员通过“非遗+演出”形式实现了精准脱贫,同时为偏远地区村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3 喀什地区塔县合理利用非遗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3.1 重视非遗传承人的能力
非遗资源只有依托非遗传承人才能活化与传播,非遗传承人是非遗资源的灵魂和核心。陈晓艳等[10]指出要注重非遗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对建档者要进行定期培训。巴燕·保尔江[11]指出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充足的传习平台,开发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建议相关政府机构定期开展传承人的研修班培训,通过邀请艺术学院的教师为传承人授课,增强非遗传承人对非遗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补贴,补贴力度不够不能有效促进传习活动的开展,会降低传承人的积极性,补贴的增加会提高传承人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视,引导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关注,进一步促进非遗活动的开展。
3.2 挖掘非遗的文化资本价值
“非遗+旅游”的实践模式充分挖掘了非遗资源的文化资本价值,非遗资源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产业,才能保持非遗传承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开发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将非遗工艺与旅游业相结合[12],可以将塔吉克族刺绣包装成精美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通过销售纪念品获得经济收益,实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加强非遗产业的创新化发展。非遗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资源,非遗产业想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形成自己的非遗民族品牌,将传统的非遗资源与现代化的元素相结合,加强对有经济价值的非遗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以独具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遗产符号打造文化品牌,增强非遗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以传统非遗工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非遗产业的竞争力。
3.3 多方合力推进非遗精准扶贫
非遗服务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需要相关学者、新闻媒介、民众的共同关注。相关学者应该重视非遗与脱贫增收之间的理论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群众访谈,增强对非遗扶贫的认识,进一步开发出非遗扶貧的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增收方案,运用传统技艺与民族智慧解决生计问题,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介对于非遗资源传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非遗资源往往在传统的民族村落,交通不便,阻碍了非遗资源的向外传播。栾轶玫等[1]指出贵州非遗扶贫网红“侗族七仙女”依靠短视频、直播、网络综艺等新媒体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立体化的传播,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村民的全面脱贫。因此非遗资源应借助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平台进行展播,例如塔县的鹰舞传承人可以将团队日常的鹰舞表演上传到抖音、快手、一直播等平台,绣娘可以将塔吉克刺绣成品展示在淘宝、京东等线上销售App,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张杏.“多元传播”赋能的非遗扶贫新模式:以脱贫网红贵州“侗族七仙女”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20(5):140-148,189.
[2] 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64-69.
[3] 王智翔.以非遗传承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模式探析[J].新西部,2019(19):29-33.
[4] 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3):23-28.
[5] 孙丹,李源.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辽宁丝绸,2019(2):47-48.
[6] 王志恒,霍然,陈文军.中国塔吉克族实现整族脱贫[N].喀什日报(汉),2021-02-26(005).
[7] 徐凡.塔什库尔干: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J].文化月刊,2019(4):50-51.
[8] 田磊.加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24(006).
[9] 刘柱.援疆社工让政策阳光洒满高原[N].深圳商报,2018-10-30(A14).
[10] 陈晓艳,喻晓玲.环塔里木非遗“非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16(1):55-57.
[11] 巴燕·保尔江.浅析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西部皮革,2017,39(2):221-223.
[12] 杨艳丽.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