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彬 严惠 陈熠道
摘 要:为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立足于“课、训、赛、岗”四个维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中进行探索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效果,对高校优质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校企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课、训、赛、岗”;四维;校企共育人才;自动化类专业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上,新工科建设旨在解决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长期困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1]。在此背景下,为培养具有优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进行升级、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性”决定了其专业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有效支持,这也与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契合[2]。
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不断地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很大一部分只是出于简单的利益交換;二是合作初期的热情过后,由于缺乏师资团队的培养和后续的保障,很多项目便处于停滞状态。
为改善这一局面,我院自动化类专业围绕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对接无锡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捷电气”)等企业,在“课、训、赛、岗”四个维度进行合作共育人才,期望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合作关系,助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1 “课、训、赛、岗”的含义
1.1 “课”即校企共建专业课程
1.1.1 课程内容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类专业人才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院联合信捷电气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以“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为例,该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群的核心课程。随着长三角制造业的升级,原柔性生产线教学平台所覆盖的知识技能点已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经校企双方共同探讨,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开始逐步调整,增加了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检测等新兴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如表1所示。并且在本课程的第一课时邀请企业工程师进校授课,现身说法将新技术、新规范、新理念注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植入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和环保节能意识。
1.1.2 课程考核方式
为保证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课程还引入了企业的考核模式,参考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考核。考核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以半开放的命题方式考核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工程问题。
1.2 “训”即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社团训练
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还要配套相应的实训设备。学校原有的设备较多用以完成基础实验教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跨越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这道鸿沟[3]。信捷电气根据学院提出的建设要求,在实训室建设方案中既保留了变频、伺服等学生必须掌握的较成熟的技术,又增加了机器视觉检测、机器人控制等新兴技术,研制的实训设备兼顾到了安全性与开放性,并预留了后期升级的空间。目前,该校企共建实训室已完成多个批次的课程、实训教学,以及电工三级、电工四级等职业技能鉴定。
“双能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4]。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脱产深入现场实践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时候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实训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由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建成后,基于该实训基地,学院聘请信捷电气资深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导骨干教师提升技能水平,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打造一支能理论能实践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除此以外,该实训基地也成为学生专业社团开展活动的场所。学院优秀社团“格致创客俱乐部”定期在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分年级分别由软件仿真平台、PLC控制基础、运动控制技术逐级提升技能,训练实战能力,同时为各项技能大赛做好充分准备。
1.3 “赛”即校企合办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可以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促进教学改革,同时检验教学效果[5]。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在高职院校颇受重视,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但这类比赛由于参赛队伍的限制,存在着学生受益面太窄的痛点,只有少数学生能从中受益。因此,扩大竞赛学生的受益面、全面检验教学成果便成为校企合办技能竞赛的出发点。2020年,我院与信捷电气联合举办了“信捷杯”自动化大赛。比赛参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由企业自拟赛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任务书中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然后进行功能展示,并设有答辩环节,比赛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裁判组对比赛结果进行评分。比赛主要面向大二学生,部分优秀的大一学生也可参与,且参赛人数不设限,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院也给予积极训练参赛的学生相应的素质学分作为奖励。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赛前动员和培训,此次比赛共有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近百名学生参加,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赛后,企业为获奖学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并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岗位。
1.4 “岗”即学生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身份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的桥梁,是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企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企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企业、对实习岗位缺乏了解,导致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信心不足,这个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如今,信捷电气通过组织技能竞赛为获奖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此次竞赛获奖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大三时赴信捷电气进行顶岗实习,对企业来说,将可以大大缩短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做到“无缝对接”;对学生来说,进入一个熟悉而认同的企业实习减轻了初入职场身心调节的压力。这也是深度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要受益点,也是学生的主要受益点,只有多方受益,校企合作才能进行得更深入、更长久。
1.5 “课、训、赛、岗”有机结合
我院与信捷电气在“课、训、赛、岗”四个维度开展全面的、深度的合作,但这四个维度的合作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核心要求出发,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全方面助力人才培养,并通过合办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检验、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目标指向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输出。
2 “课、训、赛、岗”校企共育人才实践与成效
2.1 推动教学改革,形成一批物化成果
通过“课、训、赛、岗”四维校企共育人才的实践,学院自动化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我院已建成涵盖视觉检测、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实训基地,可供自动化专业群多个专业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其中,《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立项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无锡市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编教材《自动化设备检测与控制技术》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自动化类专业规划教材,并获评首届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师资培训大大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學能力,近几年学院组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等奖项5项;完成横向课题二十余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获得全国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一等奖等十余个奖项。学生毕业设计获评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优秀团队毕业设计多项。其中,基于信捷平台的智能充绒机项目还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且该项目已在企业投入实际应用,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益于该平台,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社团兼职指导教师,其中格致创客俱乐部获评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2.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给学生和企业都带来了利益,今年,通过技能竞赛选拔、学生社团推荐等方式,经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信捷电气聘用了二十多位实习生,分布在各个技术岗位,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了企业的信任与好评。受此辐射影响,今年本专业学生就业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比例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如图2所示。这也使校企双方继续深入合作的意愿更为强烈,目前已着手筹备新一届的技能大赛,探讨全方位、更深入的合作。
高质量的就业使学生所学技能有了用武之处,企业在品牌得到推广的同时获得了适应岗位的高技术人才,学校也体现了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与担当,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3 结语
本文对“课、训、赛、岗”四维校企共育人才路径进行了探索,并与信捷电气合作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而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则是可持续合作的基础。该模式将继续在学院进行推广,通过增加合作企业、扩大实践与应用范围,提高高职院校专业的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0(3):21-28.
[2]吕庆芬,刘莉明,肖良松.校企深度融合创新现代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37(4):44-48.
[3]刘志壮,张文昭,程文志,潘海军.基于“四位一体”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3):80-82.
[4]刘洋,罗福玲,洪雯,陈少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4):74-76.
[5]覃秀凤,卢勇威,蒋思中.基于“产、训、赛、创、研”五位一体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11:119-121.
基金资助: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创客教育形态下‘团、赛、训、助、创’五位协同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SJA0843);2021年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立足‘课-训-赛-岗’的四维校企共育人才路径探索”(项目编号:JSITJY 202102)
作者简介:邱振彬(1983— ),男,汉族,江苏江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