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日前,年仅24 岁的围棋国手范蕴若从家中坠楼身亡,身前他被查出患有抑郁症,年轻生命就此凋零。抑郁症的危害可见一斑,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抑郁症的热议和关注。
“糖尿病”与“抑郁症”表面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病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10%,是普通人群的3~5倍。
抑郁症给病人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阴霾,并且对血糖控制也十分不利。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害比单独糖尿病或单独抑郁症的危害要大得多,这两种疾病可以相互作用,彼此加重。
简单地说,抑郁症是一组以心情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思维迟钝、行动迟缓以及各种躯体症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
1.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有早晨重、晚上轻的特点,占100%;
2.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大脑反应慢等,占86%;
3.兴趣寡然,生活空虚,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占85%;
4.伴有焦虑、躁动,占82%;
5.睡眠障碍,入睡难、早醒为其典型表现,占80%;
6.性欲减退,占66%;
7.有乏力、心慌、胸闷、血压增高、头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占6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纳差、失眠等)作为突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患者的精神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和漏诊。
抑郁症的产生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糖尿病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患者须时刻注意饮食管理,经常监测血糖,终身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也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有可能在5~10年内出现并发症,这犹如悬挂在病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患者,必然使病人产生恐惧、悲观和焦虑的情绪。
再次,长期治疗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包袱和心理压力剧增。
有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并发症轻重等,均与糖尿病病人抑郁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女性情绪波动更大,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比男性高。中年人承担着来自家庭、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压力,抑郁症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同样,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更大,抑郁症的患病率更高。
糖尿病与抑郁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糖尿病不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同时还要面临并发症的威胁及经济压力,势必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
另一方面,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还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失眠、交感神经兴奋以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糖波动及升高。而一旦血糖控制不好、病情恶化,又会使病人更加悲观失望,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甚至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症,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临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多集中于糖尿病本身,往往忽视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目前认为,糖尿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除了会出现躯体上的病变外,心理也会因为疾病而改变,一定要关注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
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在降糖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治疗。消除恐惧心理,让病人知道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只要控制好了,完全可以享有和正常人相同的寿命;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黛力新等)及改善失眠的药物(如阿普唑仑)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常常被周围的人误认为是“情绪不高”而忽视,只有当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出现自残、自杀倾向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糖尿病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常常不被外人理解,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血糖控制,而且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更需要来自家人和社会的理解和关爱。